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随着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的到来,贴春联、挂年画、舞灯、唱大戏等习俗如画卷般展开。本期节目我们特别邀请李云胜老师,透过合肥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城市,共话安徽年俗中被岁月雕琢的非遗艺术,感受那份穿越时空而来的年味。
[对话专家 李云胜]安徽省文史研究馆 馆员
非遗韵味 洋蛇灯映照下的合肥记忆
在时光流转中,洋蛇灯缓缓点亮,犹如历史的笔触在江淮夜空勾勒出一段关于蛇的古老传说。今年恰逢蛇年,我们的话题就从这里开始吧。
记者:李老师,欢迎来到安徽日报湖景演播厅。
今年是蛇年,我们关注到合肥地区的洋蛇灯是一项国家级非遗,我们就先来谈谈洋蛇灯。
李云胜:合肥现在一共有5项国家级非遗,全省是99项。洋蛇灯申报非遗比较早,它有故事性又有观赏性。历史上江淮地区战乱频繁,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过去讲控江必控淮,当时的老百姓生活也比较贫苦。元朝末年,元军打到肥东,传说当地百姓“跑反”,邵家婆媳躲进了山洞。这时,一条白色的大蟒现身,元军望而止步,婆媳俩因此得救。
六七百年过去了,肥东县包公镇大邵村直到今天,每到春节就会祭拜白色的大蟒,他们用竹子、纸这些东西来扎蛇形的灯,起名叫洋蛇灯。过去曾定下来18年舞一次,每舞一次增加一节。我们几年前去看,已经是40多节了(现为128米),现在每年都舞了。
记者:洋蛇灯要舞起来,是不是也有一个固定的形式?
李云胜:有啊,它跟舞龙很像,也有蛇头、蛇身、蛇尾,有一套规定动作。
中国人节庆时喜爱舞灯、舞龙、舞狮,这些非遗活动遍布全国。由于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都有独特习俗。例如,在马鞍山博望区,当地人舞的是柴龙,里面点燃蜡烛,夜晚舞起来也非常好看。皖南地区有板凳龙,皖北及长丰等地也受到影响。淮南一带有火把龙,由稻草扎制而成。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尽管我们共享年俗、民俗及文化记忆,但每个地区仍有它独特的风采。
洋蛇灯展演。(肥东县包公镇供图)
悠悠往事 在庐剧唱腔中娓娓道来
庐剧声声,满载着合肥往昔的悠长记忆,如今庐剧与黄梅戏、徽剧等,共同绘制出安徽戏曲的绚丽图景。从徽班进京到庐剧兴起,安徽戏曲以其独特魅力跨越时空,影响深远,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李云胜:我们安徽历史上一直受到多样性的文化影响,北边有涡淮文化,中间有长江文化,到南边我们有新安江文化,也叫徽州文化。
我到皖北地区,在亳州听到的是豫剧,当然还有别的地方戏,比如拉魂腔一类的。
江淮地区的戏曲有庐剧,到皖南那边呢,又不一样,有皖南花鼓戏、傩戏。皖西南地区,我们还有黄梅戏,从戏曲的角度说有徽剧、黄梅戏、庐剧、泗州戏、花鼓戏等。
讲到合肥地区的庐剧,现在年轻人喜欢庐剧的比过去多起来了。有人觉得庐剧就是我们合肥的地方戏,这种概念不准确。合肥过去最早唱的叫门歌,后来发展成倒七戏。过去小戏班子跑码头,有钱的给点钱,没钱的给点米、鸡蛋,最早是这么来生活的。到了上世纪50年代才有了庐剧的称呼,从事庐剧研究的人,已经对这个问题有定论了。庐剧起源是在过去庐州府的大致范围内,包括无为。无为过去也是庐州府的,叫无为州。
记者:安徽还有一些庐剧村,在滁州市全椒县,有整个村都喜欢庐剧的。
记者:我刚刚注意到一个细节,越来越多年轻人关注和喜爱庐剧。
责编 童飞飞
初审 孙继奎
终审 沈国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