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的盛大舞台上,凤凰传奇演唱的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栋梁》,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震撼的视觉呈现,让中国古建筑走进了亿万观众的视野。
观众跟着舞台穿梭于十二座古建筑瑰宝,佛光寺东大殿、南禅寺大殿、独乐寺观音阁、奉国寺大雄殿、隆兴寺摩尼殿、孔庙奎文阁、开元寺钟楼、光岳楼以及北京中轴线上太和殿、祈年殿、钟楼、鼓楼......得以感受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精髓与智慧。
《栋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建筑,以梁思成的古建筑测绘手稿为线索,围绕蕴含古代匠人智慧的榫卯结构,以及建筑巨著《营造法式》展开叙事。结合虚拟现实与数字孪生技术,一座座三维立体建筑模型登上舞台,这一节目不仅是对中国古建筑美学的礼赞,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传统文化复兴与时尚创新表达。
天工之巧:《栋梁》传递中国建筑的全球表达
2024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不仅为中国古建筑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全球目光再次聚焦到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魅力。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团队与总台导演团队共同策划、创作的节目《栋梁》应运而生。
“让中国传统古建筑走向世界,是外公的夙愿。”梁思成外孙女于葵成为今年春晚体验官,随着节目组她走进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馆长刘畅对她说:“如果梁先生要评价一种文化的脊梁的话,我想他会说希腊、罗马有石头做的脊梁,但中国一定有她土木做的脊梁。”
听着凤凰传奇的演唱,于葵仿佛再次走进了外公当年测绘的古建筑之中。她透露,其实梁思成当年也是一名音乐爱好者,“他说建筑都有自己的节奏和韵律,一窗一柱地排列过去,就好像是四分之二拍。”
通过“XR+数字孪生+VP”技术,以及朗朗上口的歌曲演唱,观众不仅看到了古建筑的外在之美,更从深层次理解了这些建筑背后承载的哲学思想与历史积淀。
中国古建筑群像
《栋梁》的视觉设计以梁思成绘制的古建筑手稿为开场,以创新手段将中国传统古建从立面到剖面再到立体进行层层创作。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崔冬晖教授表示,节目妙用建筑学里的“剖面”,带领观众“剖”开中国古建筑的实体,从而展示结构之美,揭示它背后蕴含的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们希望达到的效果是,当观众在任何一帧暂停,我们呈现的信息都表达精准、出处真实。”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史洋说道。因此,学术团队的支持和帮助非常重要,其中包括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总台技术局、腾讯SSV探元数字文化开放平台等一系列专业合作单位。
太和殿正立面图 天津大学提供
钟楼立面图 天津大学提供
鼓楼立面图 天津大学提供
创排过程中,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智能设计与建造研究所实验室主任冯轶嘉与节目组有过数轮沟通,比如枓栱能否根据节目需要变成圆弧形?冯轶嘉表示,不能改,因为《营造法式》中的描述或现存建筑中,栱都存在下杀这种结构,这种结构是枓拱外型特征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而且《营造法式》中规范了不同零件不同的下杀,以及下杀的画法和做法。
从实际应用来说,下杀中每瓣的表面积和截面积比例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同一块木材内部不同区域吸收水分或者脱失水分的速度从而影响到木材内应力的变化,可以有效防止木材开裂、腐化。冯轶嘉还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自南向北、自东向西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现存唐、辽、宋等朝代的古建筑中栱的下杀存在一定的规律。他猜测,是古人以木材的微观特征为依据同时又根据当地的水文环境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的结果。
木材易开裂、腐化,为何这些唐宋古建得以保存至今?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丁垚曾对冯轶嘉说过:“自然状态下的木材很难存在百年,不过一旦把木材放入到大的木建筑结构体系之中,那之后它就又能存在上千年”。冯轶嘉感慨:“中国建筑体系的智慧,不仅仅说是应对风霜雨雪、为人类搭建了一个居住的地方,更是创建了一个复杂的系统。该系统能够动态适应复杂的自然环境,确保以千年为单位的长久庇护。”
精准还原背后:长达80余年的学术追踪
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天津大学提供的一份上世纪40年代的图纸,就曾发挥重要作用。这份图纸是1941年,天大的前身天津工商学院建筑工程系的教师带着学生测绘的北京中轴线及其外围的文物。这位教师便是后来的人民大会堂总设计总建筑师张镈。此次这份图纸也登上了春晚舞台。
《栋梁》的成功,离不开学术研究与现代技术的深度结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深耕中国古建筑测绘与保护工作多年,他们的成果为节目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以梁思成手稿中的孔庙奎文阁为例,团队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数字化测绘与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宝贵数据。这些数据为《栋梁》中的数字孪生建筑模型的制作提供了精确的参考依据。
梁思成手稿 孔庙奎文阁
天津大学的研究团队继承了营造学社先辈的精神,持续推进古建筑的数字化保护与再现工作。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副教授、古建筑测绘课程负责人朱蕾介绍,依托先进的三维激光扫描、全息摄影测量、控制测量融合传统测绘的技术集群,团队对古建筑的每一个细节进行了精确测量与记录,确保了节目中每一座建筑模型数据的学术准确性与真实性。
天津大学师生1954年在承德测绘
天津大学师生1990年在独乐寺测绘
天津大学师生2022年在独乐寺测绘
“但测绘不是一蹴而就的。”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张凤梧解释,为何要进行长达数年的持续跟踪:“古代建筑和文物相似,它像上了年纪的老人一样,一直在变化,虽不能让它‘返老还童’,但要力争‘延年益寿’。”上世纪保存下来的图纸,或因条件所限导致的测量误差,或因建筑本身的变化,许多都已大相径庭。永远在路上,就能记录下古建最鲜活的面孔。
当年营造学社的成员卢绳在天津大学参与建系,如今一代代人延续着营造学社测绘调查工作制定的原则和宗旨,恪守着规范性和系统性。年近八旬的古建筑专家、团队创始人王其亨教授,至今仍活跃在测绘一线。张凤梧笑言,王教授每年都参与测绘,“他看见梯子就想爬上去看一看。”
“测绘是非常基础的工作,从梁、林两位先生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做这样‘摸家底’的工作,就像档案建设,来不得半点敷衍、虚假。”张凤梧欣慰地看到,今天春晚从这些故纸堆里展现出几代人默默无闻的工作成果,让许多压了几十年的珍贵图纸与大众见面,“终于让它发挥光和热了!”
解构与重构:故纸堆里的文化宝藏全景呈现
节目在设计上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分为四个段落,特别聚焦于蕴含古代匠人智慧的榫卯结构以及设计精妙的枓栱这一标志性构件。崔冬晖表示:“希望让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的博大精深,同时更能感受到我们中华历史延续千年的生生不息、屹立不倒的精神。”
枓栱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性构件之一,不仅在结构上具有精妙的设计,更在文化上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在节目中,枓栱的拆解与重构,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得到了全景式的呈现,使观众得以沉浸式地感受到这一结构的独特美学与工艺精髓。
枓(斗)拱部分结构见图
节目中展现的巧夺天工的枓栱,数据大多来自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由冯轶嘉比对《营造法式》与现存建筑得出最终依据。比如八铺作枓栱曾经出现在隆兴寺转经轮藏的小木作样式中,通过舞台重现昔日光彩。螳螂勾连榫、搭接榫、燕尾榫等榫卯最基本构建的连接也出现在了节目中。
创排过程中,中央美院团队面临着一个挑战,一方面需要准确地表达枓栱这一古建经典构件的学术性,另一方面也需要植入一些现代时尚的元素与舞台、歌手产生互动。结合视觉导演希望增加舞台效果的丰富性,节目最终选择了八铺作枓栱。
八铺作枓栱
中央美院的团队依据《营造法式》中描述的色彩搭配,在三维软件里进行了解绿装上色,在严格遵循传统规范的同时,丰富了舞台效果。最终节目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全景式的呈现了枓栱拆解与重构,使观众得以沉浸式地感受飞阁留丹的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及中国智慧。
视觉的镜头从建筑彩画转向屋顶“三色(青、黄、绿)”改“一色(蓝)”的祈年殿,最终落到整个北京中轴线的景观。祈年殿作为孟春祈谷的专用建筑,该建筑的选用也是春晚向观众传递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硕果累累的美好祝福。
通过对祈年殿的解构,不仅能向观众展现传统建筑的精工细作,还能让观众领略到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宇宙观。例如,祈年殿外围的12根檐柱象征着十二时辰,中间的12根金柱代表12个月,四根龙井柱代表四季,内外相加24根柱代表二十四节气,组合的28根柱子又代表二十八星宿。
祈年殿在中央美院团队的再现下美轮美奂
从剖面,到建筑群像,到中国木构建筑,到枓栱,到祈年殿——最后落到2024年申遗成功的“北京中轴线”,《栋梁》向观众讲述了中国传统建筑乃至中国的宏伟与壮丽。从立面到剖面,从二维到三维的逐层展示,节目希望让观众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和秩序。史洋介绍道:“节目不仅希望展现单体建筑的宏伟,更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独有的群组化特征,进而阐释它所承载的哲学与文化价值。”
创新与传承:两大申遗成果实现“握手”
《栋梁》对北京中轴线的展示,进一步深化了中国建筑在城市规划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中轴线不仅是北京城市布局的核心,更是中国传统建筑群体与城市规划理念的象征,体现了“中”“和”等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国古建筑与世界文化接轨的重要纽带。
“2024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以及‘春节’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设计这两部分内容在这个节目中得以‘握手’。”崔冬晖希望传递给观众的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而春晚这个舞台的庞大性和广谱性,是非常难得的。从去年崔冬晖母亲常沙娜为春晚创作的中国纹样创演秀《年锦》,到今年展现中国建筑的《栋梁》,崔冬晖和团队一直致力于在春晚上让大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崔冬晖(右三)和团队在筹备《栋梁》
史洋认为,北京中轴线不仅仅展示着中国古建筑,也有近现代的一些建筑,比如天安门广场的建筑群,包括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建筑文化遗产,“从北京中轴线中能够看到中国从木构建筑起步,然后不断地进行现代化的演变和探索,延续了生生不息的概念。”
《栋梁》不仅是一次对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创新性转化,更是一次跨越时代的文化对话。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孪生模型、超高清拍摄等先进手段,节目将古建筑的结构之美与文化内涵生动再现,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让观众在春晚这一特殊的文化舞台上,感受到了中国古建筑的智慧与魅力、壮丽与精巧,更看到了中国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