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满屏的流光溢彩和欢声笑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如约而至。今年春晚以“春节”申遗成功为契机,将非遗元素贯穿始终,构建了一幅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文化画卷。无论是用打铁花与剪纸等非遗元素开场,还是榫卯与枓栱展现中国建筑智慧,节目传递的不只是年味的记忆,更是文化自信的再现。
无论从节目创意、技术运用,还是观众人群的触达上,都呈现出一种更加包容、多元、深入人心的艺术格局。因而,蛇年春晚在海内外的数据均创下新纪录。据初步统计,新媒体端直点播收视次数28.17亿次,“竖屏看春晚”直播播放量4.96亿次,直播用户人数达2.86亿人,春晚社交媒体话题阅读量达166亿次、互动量达6.7亿次。无障碍转播及报道全媒体触达5200万人次。
源远流长的传统智慧与艺术巧思、先进技术相融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勃勃生机。开场视觉秀《迎福》在打铁花、剪纸等非遗中呈现天南地北的年味民俗,为观众送上五福临门的祝愿。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栋梁》通过美轮美奂的视觉特效,将2024年申遗成功的“北京中轴线”在春晚舞台上徐徐展开。
榫卯、枓栱等中式建筑的代表性元素跃然眼前,凤凰传奇唱出“走中线,挺直脊梁,昂起头,耸立九天”,抒发了你我皆是栋梁的壮志豪情。在热烈奔放的《潮起舞英歌》中,谭维维歌声高亢有力,多名英歌舞传人跳起非遗舞步英姿飒爽,唱响中华文明的自信豪迈,舞出中华儿女的勇武刚健。
取材自经典故事《白蛇传》的小品《借伞》,以一把西湖绸伞巧妙串联京剧、粤剧、川剧、越剧,“白娘子”赵雅芝、“许仙”叶童惊喜献唱,让观众重温经典作品的恒久魅力。戏曲《声动梨园》名家新秀联袂登场,京剧、昆曲、豫剧、湘剧等经典唱段接连上演,千年艺术瑰宝浓缩于方寸舞台之上,绽放于古老与青春共生的戏剧百花园。
武术《笔走龙蛇》中,甄子丹与众武者以舞台为砚,一招一式刚柔并济、挥洒自如,以太极武术的力与美,将李白《草书歌行》中的“笔走龙蛇”具象化,展现中国书法墨染千里、写意山河的神与魂。歌曲《斗柄指东天下春》再现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智慧,朱亚文、白宇、刘宇宁、蒋奇明、许凯、丁禹兮、王安宇化作北斗七星,在虚实结合的影像空间里上演四季变换与星象流转,带观众走向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乙巳蛇年。
高博文、陆锦花走进江苏无锡分会场,在江南水乡上演一场穿越古今的《无锡景·家国情》,曲水穿城而过,评弹曲调婉转流长,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千年运河之上千帆竞发,在源远流长的文化与磅礴的工业力量中展现“太湖明珠”的丰沛迷人。整场晚会中,百余种非遗巧妙出现,与大家共度热热闹闹的“非遗版”春节。
本届春晚在“全民共享”理念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首次推出的无障碍转播,让视障、听障人士能够同步感受春晚的魅力。通过手语、人工智能实时字幕、细致入微的视障版解说,舞蹈、戏曲等传统艺术以另一种形式抵达每个人的心灵。让看不见的观众“听见”了美,让听不见的观众“看见”了爱,真正体现了艺术的平等与关怀。
这种温暖的触达,也延伸到了海外,春晚的国际影响力再攀新高,其传播模式也从单向展示转变为多向互动,让全球闪耀中国红。在CGTN多语种频道和全球82种语言新媒体平台的共同传播下,无论是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巨屏直播,还是日本Niconico网站上的实时互动,都证明了这一文化盛宴正在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文化通用语”。《山鹰和兰花花》里中秘民谣的和鸣、全球乐队联屏的互动演唱,春晚正在用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态度,讲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融的故事。
春晚不仅是一场晚会,更是时代精神的彰显。今年的节目牢牢把握住了“奋斗”这一关键词。歌曲《伟业》中,来自各行各业的一线劳动者以歌声描绘出奋斗者的壮丽画卷;军歌《青春奔赴》唱响了新时代军人的家国情怀;而《孤勇者》的旋律与奥运健儿的身影交相辉映,为全国观众注入了无畏拼搏的精神力量。
在这些节目中,“个体”与“国家”的叙事交织,“传统”与“现代”的形象融合,形成了观众情感的最大公约数。从大凉山的妞妞合唱团到千人鼓潮的拉萨分会场,再到无锡江南水乡的文化展示,春晚用一幕幕别具特色的画卷,勾勒出中华大地的壮丽与希望,也让全球观众感受到中华文化独特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在这个万物更新的时代,春晚不仅是节日欢乐的奏鸣曲,更是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体与国家的情感纽带。它用传统文化的深度、科技表达的广度、无障碍传播的温度,向全社会传递了“生生不息”的文化信念。正如《斗柄指东天下春》中北斗七星的徐徐流转,它为亿万观众指引的不仅是新一年的方向,更是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光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