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有望结束“磨底”状态,进入稳定增长的第二阶段。
2.固态电池技术进入验证阶段,半固态电池将接受更广泛的市场验证。
3.硅负极扩大应用,磷酸铁锂不断升级,钠电池与混动技术双向奔赴。
4.换电模式进入新阶段,电池企业加大投入,发挥其能源基础设施属性。
5.2025年,各类电池技术将在实际应用中展现更多价值。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文|《财经》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 尹路
编辑 | 韩舒淋
在底部磨砺的这一年间,中国电池企业逐渐找到了未来发力的重点方向:固态电池进入验证阶段;硅负极扩大应用;磷酸铁锂不断升级;钠电池与混动技术双向奔赴;换电模式进入新阶段。
固态电池进入验证阶段
2025年,全固态电池要在技术验证中证明先进和可靠性;半固态电池需要在市场验证中接受广大消费者的考验。固态电池到底行不行,价值有多大,2025年的验证将初步揭晓答案。
硅负极扩大应用
车用动力电池的装车前验证需要更长时间,根据新车计划,2025年有多家车企的新能源高端车型都将应用含硅负极技术。特别是低硅负极材料,其量产难度较低,成本增加少,在提升能量密度的同时,循环寿命损失不明显,终端客户无需复杂调整即可实现不低于10%的能量密度提升,随着车用动力电池开始批量采用含硅负极技术,硅负极的市场规模将显著扩大。
磷酸铁锂不断升级
2025年,采用多种新技术,在快充、能量密度、低温性能上显著改善的新一代铁锂电池将在中国冲击高端市场;海外方面,中国车企过去多年的示范效应让多家海外车企愿意尝试曾经放弃的铁锂电池。市场对磷酸铁锂电池的看好已经体现在2025年的供应商招标上,某主流铁锂电池企业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招标价格每吨涨价500元—1500元,高压实密度材料的单价在5万元/吨左右,相比普通铁锂材料溢价40%。
钠电池与混动技术的双向奔赴
从2023年开始,插电混动车型就是中国车市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而且在充电基础设施不足的海外市场,插混车型也是多家中国车企选中的未来增长点。2025年,钠电池将开始在插混车型上装车应用,一旦实际应用中钠电池展现出解决插混痛点的能力,其复制和扩张速度令人期待。
换电模式进入新阶段
责编 | 张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