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4

评论

6

20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扒开历史另一面:二战期间,英法两国竟然打得头破血流

作者:曾伟嘉

英法两国在历史上相爱相杀近千年。直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两国方才化敌为友,待在一个战壕里并肩作战。可是你知道吗,在1940—1942年期间,英法两国其实也是敌对状态。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从1940—1944年,存在着两个法国。其中,和中英美苏并列为反法西斯联盟成员的是戴高乐将军领导下的“自由法国”。而本文中和英国敌对的法国,则是贝当元帅领导下的、被德国所扶持的“维希法国”。

图片

1940年,德国大举闪击西欧诸国。德军从阿登山区绕过了法国精心部署的马奇诺防线。英法联军在德军的突然袭击下迅速崩溃,节节败退。法国面临土崩瓦解的局面。是战?是和?最后主战派的雷诺总理辞职走人,主和派的贝当元帅当上了新一任法国总理。不久之后,贝当元帅下令停止抵抗,宣布投降。其政府迁都至维希,建立起了维希法国政权。而戴高乐将军则前往英国首都伦敦,组织“自由法国”运动。

维希法国虽然投降了德国,但是维希法国手中的力量却不可忽视。从理论上讲,贝当是合法上位的政府领袖,因此当时很多人依旧以维希法国作为法国合法政权的。一开始,跟随戴高乐的其实是少数派。相反,大部分法国殖民地均选择继续听命于维希法国。

在国外,包括美国、苏联在内的许多国家都继续与维希法国保持着外交关系。而法国海军,同样选择了继续服从维希法国的指令。在这一时期,维希法国所掌握的各种资源,远远超过自由法国。

图片

法国海军当时是什么地位呢?1922年华盛顿会议,五国列强(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敲定了彼此各自的海军实力对比:美英各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17.5万吨。(顺便说一句,历史教科书上5:5:3:1.75:1.75的比例笔者觉得不完全精准。)

虽然法国海军低了老对头英国海军不少,被日本海军超过了也有点丢人,但是不管怎么说,法国海军依旧是世界第四、欧洲第二强的海军力量,是一支包含了一艘航空母舰和四艘战列舰在内的强大力量。

用英国首相丘吉尔在自己回忆录里的话说,法国海军能对战局起到重要影响。

图片

原本,法国海军与英国海军是并肩作战的关系。英法两国曾达成协议:大西洋战区主要由英军负责,对付德军;地中海战区由法军负责,对付意军。

相比之下,一个是排名世界第五的意大利海军,还有一个是当时实力还不如意大利海军的德国海军——没错,论综合国力和陆空军实力,德国是超过意大利。但是,开战之初的德国海军,是真没法和意大利海军比。

两相比较,孰强孰弱,一目了然。英法海军远强于德意海军,属于是没啥悬念的2vs2,前者占据绝对优势。

但是到了1940年,形势对于英国而言,迅速急转直下。

数十万大军兵败欧洲大陆。虽然人们都说:敦刻尔克大撤退保留了英国陆军主力,保留了日后继续与轴心国作战的宝贵火种。但是,英军在撤退的时候,把几乎所有的装备都丢在了欧洲大陆,回来的只是一群“光杆司令”。

图片

大英帝国最能抗衡德国的,就是那支实力远远超过德国海军的强大的皇家海军。正是因为英国海军的存在,让德国登陆不列颠岛的计划难以实现。

但是,这个原本巨大的优势,如今大打折扣,甚至有完全丧失的危险。因为法国投降了,而法国海军服从了维希法国。

法国海军问题是英国(还有当时尚未参战的美国)非常在意的问题。在法国战败前夕,丘吉尔曾经多次到访法国,亲口向法国海军总司令达尔朗提出:绝对不可以让德国人得到法国舰队。他还提议:可以出现两个法国政府,一个留在本土向德国求和,另一个迁都殖民地,率领殖民地以及海军继续抗击德国。

图片

同样,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给雷诺的回信里也要求:无论如何不能让法国海军落入德国手里。丘吉尔甚至呼吁英法两国组建联邦国家,两国海陆空三军统一服从内阁指挥。

但是法国舰队最后还是没有站在英国一方。在德、法停战协定里,德国承诺不征用法国海军。实际上,当时的法国海军可以说是一支中立的力量(而且德国这次倒也确实没有违背协定。)。

但是无论如何,在丘吉尔看来,法国海军对英国已经是一个潜在威胁——一旦法国海军加入了德国一方,那么就会像本段开头说的那样,英国抗衡德国的一大王牌就会失效。到那时候,英国面临的局面会更加严峻。

图片

因此,丘吉尔决定先下手为强,抢在这种情况可能发生之前动手。笔者觉得可以这么形容:我得不到的,你们也都别想得到。1940年6月27日,英国内阁制定了“夺取、控制乃至消灭法国舰队”的计划——“弩炮计划”。

由于法国投降前,英法两国是盟友关系,因此当时也有一批法国军舰还停泊在英国本土以及殖民地的港口。英军迅速采取行动,解除了法军水兵武装,将自己势力范围以内的法国军舰统统扣留。

如果和后面发生的事情相比,这其实称得上是“和平解决”了。

图片

7月3日,英国海军不宣而战,突然出现在了法属北非的奥兰和米尔斯克比尔两处军港。英军萨默维尔海军上将向法军下达了最后通牒,给了三个选择:1、与英军一起,对轴心国作战。2、如果不愿意和英军一起走,也可以与美国达成协议(法属西印度群岛的法国海军就是与美国达成了协议,自行解除武装的)。3、如果也不愿意和美国达成协议,那就自行凿沉军舰,不能让德国或意大利得到。如果这三个选择一个也不能接受,那对不起,英军只能动手了。

法军拒绝了英军的要求。法军的回答是:如果德军真的来抢船,我们会自己凿沉军舰,我们不需要你们英国来插手。我们有自己的尊严!

图片

“先礼”失败,只有“后兵”了。于是,英军痛下杀手。

可能法军没料到身为“盟友”的英军,居然真的撕破脸皮向自己开火。因此,尽管法军奋勇还击,还是败下阵来。共有1297名法国海军官兵在战斗中丧生,“布列塔尼”号战列舰被英军击沉,“斯特拉斯堡”战列舰和“敦刻尔克”号战列舰负伤。

图片

奥兰海战,法国海军伤亡惨重。法国上下对此更是悲愤交加:德国打败了我们,还允许咱们保留舰队,可是“盟友”英国,却对自己下如此狠手,究竟谁才是法国真正的敌人!?

维希法国当即宣布与英国断交。没错,虽然“自由法国”成立之初,英国就予以了承认,却继续与维希法国保持外交关系,直到此时双方方才断交。

奥兰海战,标志着时长两年多的英法战争爆发。英国和维希法国彻底反目成仇。达尔朗下令对英国采取报复措施。维希法军对直布罗陀英军基地发动了多轮空袭。说起来也挺讽刺的,英国二战打的第一场胜仗,是针对“盟友”的。

事情还没结束。法国海军四艘战列舰,一死两伤。此时停泊在法属西非达喀尔港的“黎塞留”号战列舰依旧完好无损。丘吉尔对此忧心忡忡。当年9月,英国联合自由法国,对达喀尔发动进攻。

图片

丘吉尔的算盘是:如果达喀尔的维希法军能够阵前倒戈,那么最好,“黎塞留”号战列舰可以落到己方手里;不然,就干掉它!还是“得不到就毁掉”的套路。

不过,奥兰海战是难以抹去的血海深仇。达喀尔的维希法国总督布瓦索下令猛烈还击,将英国和自由法国的联军击败。丘吉尔害怕了:万一再打下去,维希法国说不定真的会对英国宣战,于是下令撤退了。不过“黎塞留”号战列舰也在战斗中负伤。不管怎么说,丘吉尔总算是达到了一个目的,可以稍微放松点了。

出于对英国的仇视,再加上德国的威逼利诱,答应帮助维希法国对抗英国,维希法国与德国的合作步步加深,开始逐渐允许德国使用其海外殖民地的军事基地。维希法国这么做,固然是丧权辱国,向德国出卖国家权益,但是何尝不是对英国的一种无奈反击呢?

图片

1941年4月,当时亲英的伊拉克爆发政变,亲德的民族主义政党上台,并向德军请求援助以驱除英国势力。希特勒闻讯大喜,向维希法国提出:开放法国殖民地叙利亚的基地给德国使用,以援助伊拉克反英力量。

对英国而言,更加不利的一点在于:伊拉克以北的伊朗长期以来出于对英国和俄国的仇视(因为近代伊朗遭到英俄两国南北夹击。),一直很亲德。此时的北非战场,由于沙漠之狐隆美尔的到来,英军由胜转败。万一德军进驻叙利亚,伊拉克也倒向德国,那英国在中东地区的苦心经营差不多就要完蛋了。

——类比一下如今的抵抗之弧,并不完全重合,但是确实有点像。

图片

于是,丘吉尔决定要将这三个威胁除掉。伊拉克和伊朗不是重点,笔者一笔带过,我们来看叙利亚和黎巴嫩。丘吉尔约上戴高乐一起出兵叙利亚、黎巴嫩,并许诺事成之后将叙、黎交予自由法国。于是,英军和自由法军聚集起中东地区部队,向叙、黎的维希法军杀去。

图片

这场战争本身倒是没有太多的悬念,毕竟制海权和制空权都掌握在英军手里。虽然中间出现了一些曲折,最后还是英军和自由法国取得了胜利。在此前后,英国出兵推翻了伊拉克亲德政权,联合苏联控制了伊朗。轴心国在该地区的势力就这样被肃清了。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与此同时,日军入侵东南亚的英美等国殖民地。在太平洋战场攻城略地的同时,日本还把目光投向了印度洋。

此前,日本已经实际控制了法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现在,日本又想故技重施,兵不血刃地拿下维希法国控制下的马达加斯加迪耶果——苏瓦雷斯港,切断盟军的印度洋交通线。

图片

这对英国来说,是不能容忍的。于是,英国决定先发制人,抢在日本动手之前动手。1942年5月,英军在迪耶果——苏瓦雷斯港开展两栖登陆,用了三天左右的时间,迫使维希法军投降,完全控制了港口。

日本的痴心妄想因此化为了泡影。可能是因为最重要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吧,接下来英军在马达加斯加颇有一些“闲庭信步”的样子,直到11月初方才控制全岛。而此时,另一场火炬行动已经箭在弦上了。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希望英美能够在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场,缓解东线战场苏军的压力。不过丘吉尔硬是说服了苏联和美国,同意先在法属北非进行登陆,以打击“鳄鱼柔软的下腹部”,尔后再登陆欧洲大陆。

阿拉曼战役后,英美两国决定尽快实施火炬行动,加快结束北非战事。11月8日,英美联军兵分数路,在卡萨布兰卡、阿尔及尔、奥兰等法属北非多地开展登陆。

图片

这一带原本就是奥兰海战的发生地。不少法军官兵都是两年前英军袭击的见证者。所以英美联军登陆的时候,法军那叫一个“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玩命似地猛烈回击,给英美联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登陆奥兰的任务由美军执行,英军没有参与。估计英国也是担心会被法军往死里打,伤亡更大。)

不过,毕竟英美联军掌握着强大的海空力量,而且他们也争取到了一批法国将军(吉罗将军、朱安将军等人。)的合作。作为法属北非实际话事人的达尔朗虽然痛恨英国,但是在美国的各种劝说下(因为达尔朗对美国并不反感),达尔朗终于答应与英美联军停火结盟,并带领北非法军加入了盟军阵营。

法属北非(除了被德意联军先下手为强占领的突尼斯)的战事基本结束了。但是在法国南部土伦港,法国海军还有相当一部分军舰停在那里。希特勒得知北非法军与英美联军停战合作,勃然大怒,下令进占法国南部。

达尔朗下令土伦港的法国军舰开赴北非与盟军会合。但是,法国海军恨透了英军两年前的所作所为。他们不愿意军舰落入德国之手,也不愿意与有着血海深仇的英军合作。最后,面对陆地上蜂拥而来的德军,土伦港的法国军舰选择了他们曾经答应的方式——自沉。

虽然1940年法国陆军的表现比较拉垮,但是法国海军是绝对值得尊重的。

图片

这场以悲剧性的奥兰海战作为标志,时长两年多的英法战争,在另一场悲剧性的土伦自沉中,画上了句号。

这场两年的英法战争,究竟是谁错了?

总的看来,英国1940年的行为多少有点“神经过敏”。后来的历史,也证实丘吉尔的想法确实是多虑了:法国海军真的不想,也没有把军舰交给德国。而且,法国海军最后的自证方式更显悲壮。

维希法国与德国虽然有合作,但是更多的是在其被英国行径激怒下的反应。如果英国不对维希法国采取行动,或者行动不那么过激,维希法国很有可能会尽力抗拒住来自德国的压力,尽可能不参与或少参与针对盟军的敌对行为。

图片

说到底,英法两国之间缺乏沟通,或者是信任。相比之下,当时美国在处理与维希法国的关系的时候就巧妙得多。美国与维希法国直到火炬行动前依旧保持外交关系。1941年,美国还与维希法国北非当局签署协定,向其提供援助。火炬行动能够成功,一个原因在于法国人对美国人的好印象。这也是为什么在火炬行动中,英美联军一律打着美军旗号。因为这样让法国人多多少少更能接受一些。

如果英国对维希法国的政策不是那么偏激,而是效仿美国,也许1940—1942年的英法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可以说,英国的行为颇有“墨菲效应”的味道:英国本想通过打击维希法国,以避免维希法国的武装力量和殖民地为德国所用;但恰恰因为英国此举,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维希法国与德国之间合作的加深。

图片

不过,这属于“事后诸葛亮”式的评价。作为后来人的我们,从现在看过去的历史,知道法国海军确实恪守了不将军舰交予德国的承诺。但是,如果我们将自己带入1940年时候丘吉尔的视角,你就真的那么敢确保法国海军会恪守承诺吗?谁也不敢保证啊。万一这是德法两国联手唱的一出双簧戏,法国海军真的在德国的威逼利诱下加入了对英国的战争,丘吉尔恐怕就会沦为千夫所指,成为大英帝国的千古罪人了。

罗斯福可以选择相信贝当,因为美国更强大,而且有大西洋作为美国的屏障。但是对于丘吉尔来说,他输不起。毕竟,英国不是美国。罗斯福赌得起,他丘吉尔却赌不起。

再者,用丘吉尔自己的话说,如此无情地向昔日最亲密的朋友开刀(虽然貌似也没亲密到哪里去),能展示出英国与德国血战到底的决心,可以让美国政府为此长舒一口气,这样美国才可以放心援助英国。

所以丘吉尔这么做,很残酷冷血,但是也带有无奈吧。

图片

《笑出腹肌的中国史——大唐帝国》的作者梁山微木老师在书里评价唐肃宗李亨的时候,曾经这么写道:“以上的评价并不客观,因为我们现在开了‘天眼’,知道谁是忠臣,谁是奸臣。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是李亨,恐怕没有几个人会做得比他更好。”“所以,李亨做的一切,看似有很多错误,但那也许就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但是,丘吉尔的这个决策,可能还带有另一个见不得光的目的。开头,笔者就提到:英法两国在历史上相爱相杀近千年。英法两国为了争霸,从百年战争到拿破仑战争,期间打了不知多少仗。拿破仑战争后,英法两国的暗斗依旧不少。一战时期英法两国是盟友,但是在战后的大会上,它们再次吵了个不可开交。

所以,英国对维希法国军事力量和殖民地采取的行动,一方面固然有“反法西斯”的味道在里面,可是谁又敢保证,这不是英法两国历史矛盾的一种延续呢?

图片

至少,戴高乐看穿了丘吉尔的算盘,对此强烈不满。奥兰海战后,戴高乐怒气冲冲地找上丘吉尔,认为英国纯属多此一举,因为只要法国海军还在达尔朗手里,他就绝对不可能把军舰交给德国。

后来英军和自由法军联合出兵叙利亚、黎巴嫩,打败了当地的维希法军,但是英国却试图独自从维希法国叙黎当局手里接管叙黎——没错,丘吉尔想食言——戴高乐闻讯再次大怒,并威胁丘吉尔道:如果英国不把叙黎交给自由法国,他就搬家去苏联莫斯科,带领自由法军与苏军并肩作战。

戴高乐这番狠话迫使丘吉尔将叙利亚和黎巴嫩交还给了自由法国。

再后来的马达加斯加战役,英国又背着自由法国单独与维希法国马达加斯加当局和谈。戴高乐又一次进行严正交涉,方才收回了马达加斯加。(自由法国和维希法国虽然彼此敌对,但是在维护法国海外殖民地方面,却有一种共同的默契在里面。)

图片

时长两年的英法战争,究竟是英国局势所迫下掺杂着“神经过敏”的无奈之举,还是以大义为名行趁火打劫之实的行为,抑或二者兼而有之?已经说不清楚了。化用布莱德利的那句话,也许,这是一场错误的战争,彼此是错误的敌人,更是没有任何赢家。但是,在轻轻的这一段话背后,埋葬了成千上万原本不用枉死的法国士兵,也埋葬了一支大国海军最后的尊严。

参考资料:

(英)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法)夏尔·戴高乐《战争回忆录》。

(美)德怀特·艾森豪威尔《远征欧洲》。

(中)梁山微木《笑出腹肌的中国史——大唐帝国》。

(本文作者:曾伟嘉,“这才是战争”加盟作者。未经作者本人及“这才是战争”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编者简介: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