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1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保护主义是药还是毒——美国2002年钢铁关税启示录

  在美国一些政客口中,关税仿佛是拯救经济的“灵丹妙药”,能带来就业、收入、增长。但保护主义措施真是良方吗?

Thumbplayer Poster Plugin Image
播放
下一个
打开循环播放
00:00
/
00:00
倍速
3.0X
2.0X
1.5X
1.25X
1.0X
0.75X
0.5X
语言
多音轨
AirPlay
0
静音播放中,点击 恢复音量
画中画
网页全屏
全屏
error-background
你可以 刷新 试试
视频信息
1.33.6
播放信息 上传日志
视频ID
VID
-
播放流水
Flowid
-
播放内核
Kernel
-
显示器信息
Res
-
帧数
-
缓冲健康度
-
网络活动
net
-
视频分辨率
-
编码
Codec
-
mystery
mystery
-

按住画面移动小窗

X

  2002年3月,时任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宣布对10类进口钢铁产品加征最高达30%的关税,期限3年。彼时,美国的钢铁行业不太景气,小布什政府希望通过关税保护本土产业、增加就业岗位,进而赢取选民支持。

  然而关税一出,钢铁价格飞涨,汽车、家电等下游行业成本飙升,企业苦不堪言。虽然钢铁行业新增了数千个岗位,但其他行业的“失血”速度远超预期——2002年一年,美国就因钢铁关税流失了约20万个工作岗位。要知道,这个数字远超当时美国整个钢铁行业的就业人数。

  这一举措还把美国推上了国际争端的风口浪尖。欧盟、中国、日本等世贸组织成员先后对美启动世贸争端解决程序。最终,世贸组织裁定美国关税违规,小布什政府于2003年12月尴尬地提前撤销了这一政策。

  美国2002年钢铁关税成为保护主义适得其反的经典案例:关税不仅没能真正保住就业,反而推高了成本、拖垮了其他行业,并让国际关系变得紧张。看来,保护主义措施非但不能治病,还能致病。

  主创:徐海静 郑锦强 张粲

  专业指导:大赵 宁楠 梁永斌 大茉 李嘉顺

  调研:刘潇玥 奚之淼

  文案:奚之淼 刘潇玥

  郑锦强工作室制作

  新华社国际部出品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00:34
8090后泪目!奇迹MU端游复刻,4月18日登录送卓越套装
广告奇迹MU怀旧版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