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丨热点丨军事丨为农
这里,是龙牙正在爬的一座山。
所以,“地窝堡”的意思就是一个以地窝子得名的村落、屯垦所。
真住过地窝子你就知道为啥但凡有个房子,谁都不愿意住地窝子了,这玩意儿也就凑合凑合能活人,长年累月住着是一种很要命的事情。我在西藏部队里呆的时候,西藏那边部队作战隐蔽是个大问题,草原上没遮没拦的没法隐蔽,因此西藏这边作战隐蔽最主要的办法就是“沉下去”。
对,沉地下去。
没有手工挖过车辆掩体的话,我很难向你描述这是个什么样的工程量:撅着屁股挖他妈三天三夜一手都是血泡,车轱辘都还没“沉下去”。
即使有挖掘机,机械来挖地窝子,住进去也是个很痛苦的事情,很难保证通风,根本不敢支炉子,生怕一不小心一氧化碳中毒给自己搞死。另外到处掉土,被窝里都是石子,潮湿而且湿气根本散发不出去,其实也不怎么暖和仅仅是不会冻死而已。
正经能够住人的地窝子也不是那么好搭建的,车辆掩体你还不用考虑车子舒服不舒服,住人的就必须要考虑了,一般里面还要做支护的,免得泥土灰尘掉下来。现代条件下我们一般是用彩条布、塑料膜,据老一辈的讲他们那时候没有这些洋玩意儿,都是用草席甚至直接用麦草,可想而知那是个什么感受。
根据我这么多年挖地窝子、睡地窝子的经验,总结起来这玩意儿被淘汰主要是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并不怎么暖和。深层土壤下面暖和,那是指的至少十几米、几十米以下的地下,上百米的地下甚至会很热,但你手工不可能挖那么深;
二是没法取暖。单纯的地窖不通风,无法形成自然气流,生炉子很容易一氧化碳中毒搞死自己。现代你能用电炉子,古代你用啥玩意儿去?
三是十分逼仄。往下挖的工程量是十分惊人的,同样是1立方米的土,地面上挖是一个工程量,猫腰钻地下去挖了提到地面,那是另外一回事。而且地下往往是混杂有石头、树根这些东西的,靠机械还好说,人力来挖简直是噩梦。因此地窖的面积不可能太大的,还十分挑地方,地下有大石头、有冰碛石,你就想都别想了。
四是住起来很不舒服。潮湿,不通风,没有阳光,而且掉土掉灰。一旦刮风整个地窝子里面尘土飞扬根本挡不住,地面上风并不大的时候地窝子里面就已经飞沙走石了。
所以古代寒冷地区人们想过各种各样的办法御寒,很少采用住地窖的方式,不是因为他们傻、没你聪明,而仅仅是因为你自己没去挖过、住过。但凡你去挖一个地窝子住几天你都明白了,也不至于跑来问这么个蠢问题。
地窖是绝对无法住人的,住一天没有现代化照明、取暖、除湿、通风设备,你就会疯。“地牢”这东西你以为是情趣用品?那是实打实的刑具,是拿来折磨人的。古代电都没有,一家子穷到住地窖了都,难道你全天24小时都能点个油灯照明?
只能是“半地窖”也就是地窝子,才能勉强住人,房屋的下半部分在地下,屋顶和上半部分必须要在地上,这样才有最基本的采光和通风条件。这样做工程量也要小一些,只需要挖半个房间的土,然后把挖出来的土夯实了作为地上部分的墙体,事倍功半。
这个就是比较规整的地窝子,可以看到夯土墙和通风通气窗,屋顶还是轻质材料的有利于利用太阳光加热,有烟囱才能装炉子、烧炕。
这不是“地窖”……
鄙人以前在部队的时候,所谓“沉下去”多半都是要偷懒的,比如利用天然的冲沟、断崖、塌陷,减少挖土的施工量,然后拿伪装网凑合凑合盖起来,甚至寻找灌木丛比较多的地方搞,这样能够少挖不少土。
可惜2017年洞朗对峙的时候这一套都不好使了。
为了干印度人,为了弄点儿领土回来,帕里草原上一望无际没遮没拦而且必须要求完全符合战术要求,洞朗草场、沈久拉、拉玛斯等等地方更是高标准严要求,确保印度人即使是突然炮火覆盖也能扛过去,“地窝子”这种半截地下的不好使了,必须要严格意义上埋进土里的“地窖”也就是军用掩体。
老实说,挖都还好,紧急调运的挖掘机能够给你刨一个大概,剩下的自己拿着工兵锹镐慢慢刨去;住才是最要命的事情。
当时不让拍照,网图一张你体会体会。
请收起你城市里小布尔乔亚不切实际的幻想,这逼玩意儿根本就不暖和:只要能够通风,它跟外面地面上是一样冷的。想要保暖,必须要严格意义上绝对不通风才能勉强维持比外面高个两三度的温度,一旦开口通风,立刻就跟外面一样冷了。
你还没法生炉子;
你还必须要面对散不出去的湿气;
你还必须要每晚抖一抖床单把沙子抖掉;
你还必须面对污浊的空气;
在树林里的话会有虫子;
被子、枕头和毛巾上面长青苔并不是什么离奇的事情,假以时日长个蘑菇也问题不大;
我有一个倒霉蛋同事睡觉的时候被一只老鼠咬掉了一小块耳朵。
兄啊,要不咱出城走走?试试自己实践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