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7

评论

7

6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德国人投票给选择党,是愤怒票吗?移民多次恐怖袭击,将如何改变大选

AI划重点 · 全文约3191字,阅读需10分钟

1.2025年2月23日,德国将迎来提前联邦议院选举,传统中右翼基民盟/基社盟以33%支持率领先,极右翼德国选择党(AfD)异军突起获得21%支持率。

2.AfD在工业衰退的鲁尔区支持率达21.7%,打破传统左翼票仓壁垒,吸引蓝领及部分移民社区选民。

3.由于外部势力的强势介入,如美国副总统万斯和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的背书,AfD在选举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4.同时,德国社会在移民政策、能源转型、国防战略等方面面临巨大分歧,这些分歧将成为影响选举结果的关键因素。

5.无论选举结果如何,德国的政治走向都将影响整个欧洲政治生态的稳定性。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编者按:2025年2月23日,德国即将迎来提前联邦议院选举,此次选举因总理朔尔茨领导的三党“交通灯”联盟(社民党、绿党、自民党)瓦解而触发。当前民调显示,传统中右翼基民盟/基社盟以33%支持率领先,极右翼德国选择党(AfD)异军突起获得21%支持率,成为二战后首个跻身主流政治光谱的极右力量。本次选举不仅关乎能源转型、移民管控等内政议题,更在俄乌冲突持续、特朗普势力重返华盛顿、跨大西洋裂痕扩大的背景下,成为检验欧洲民主韧性的关键试金石。以下为小惑综合多家主流媒体近期相关资讯的选情透析。

一、极右翼崛起与民主防火墙崩塌

历史禁忌的瓦解正在动摇德国战后政治共识。基民盟领导人默茨在1月联邦议院中联合AfD推动移民法案的举动,标志着主流政党与极右翼“不接触”的防火墙首次出现结构性裂痕。这一转向虽被前总理默克尔斥为“不可饶恕”,但其背后是选举政治的现实博弈:AfD在工业衰退的鲁尔区支持率达21.7%,更打破传统左翼票仓壁垒,吸引蓝领及部分移民社区选民。伴随慕尼黑等地逾20万民众“反AfD”游行,德国社会正面对威玛共和国以来最尖锐的价值撕裂。

动态速递:

1.打破禁忌的政治算计

路透社指出,基民盟默茨于1月在联邦议院联合AfD提交强硬移民法案(尽管最终失败),被视为“对防火墙的试水”,其竞选集会中遭遇“距1933年仅剩五分钟”的抗议标语(纽约时报),但其30%的稳定支持率显示部分保守选民认可“务实合作”的策略。

半岛电视台补充称,前总理默克尔公开斥责此举为“不可饶恕之错”,但基民盟内部已出现“灵活应对极端势力”的声音,巴伐利亚州长索德尔(基社盟)的“自主决定联盟对象”表态折射党内分化(美联社)。

图片默茨在1月29日的联邦议会投票上(美联社/Markus Schreiber)

2.选民结构的剧烈变动

华尔街日报实地调研发现,鲁尔工业区盖尔森基兴市(失业率13.3%),传统左翼选民转向AfD,该党在2024年欧洲选举中在此获得21.7%选票,远高于全国水平;部分土耳其移民社区因“治安恶化”转向支持AfD的移民遣返政策。

路透社引用民调称,东德18-24岁群体中25%支持AfD,有学者指出:“AfD已成为这些年轻人表达对体制不满的常态选项。”(半岛电视台)

图片2025年2月1日,在德国新伊森堡举行的竞选活动中,支持者们穿着以德国新选择党为主题的服装合影留念(路透社/Kai Pfaffenbach)

3.社会分歧的难以弥合

美联社报道2月9日慕尼黑32万人反AfD游行,创德国近年最大规模示威,参与者高举“种族主义和仇恨不是选择”标语,组织者包括拜仁慕尼黑俱乐部等社会主流机构;同期汉诺威、柏林等地同步爆发抗议。矛盾的是,默茨仍以“经济专长”吸引支持者,其支持者之一某化妆品高管称“移民负担压垮公共服务”(纽约时报),显示社会分歧难以弥合。

图片2025年2月8日星期六,人们聚集在德国汉诺威,参加反对右翼极端主义的示威游行(美联社/Moritz Frankenberg)

二、跨大西洋裂痕下的外部干预博弈

外部势力的强势介入为此次大选打上地缘政治烙印。美国副总统万斯(JD Vance)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公开呼吁“摒弃极右接触禁忌”,其会见AfD领导人并声援“反移民管制”的言论,被德国总理朔尔茨定性为“不可接受的域外干预”。与此同时,马斯克通过X平台为AfD建构舆论杠杆,与俄罗斯AI生成的虚假信息形成“双重战线”,试图动摇传统政党合法性。

动态速递:

1.万斯的“非外交化宣言”

纽约时报揭露,万斯在2月14日慕安会演讲中称“防火墙政策违背民主本质”,未提及AfD成员使用纳粹口号的定罪记录;次日会见AfD领袖韦德尔引发朔尔茨强硬回击:“应让德国人自己决定民主未来!”

美联社补充称,万斯将会晤包装为“了解各党派立场”,但其演讲将欧盟虚假信息监管比作“苏联式审查”,挪威首相斯托尔直言其“扭曲战争现实”。

图片2月14日,副总统JD·万斯离开慕尼黑(路透社/Leah Millis)

2.马斯克的算法助推与俄罗斯混合战

纽约时报调查显示,马斯克1月9日直播采访AfD领袖魏德尔,称其为“最佳领导人”,该视频被俄方利用,通过X平台机器人账号扩大传播;篡改朔尔茨演讲的AI视频声称“将送50万乌克兰人参战”,单周播放量破千万。

半岛电视台援引专家古尔观点:“X平台对AfD的背书与俄虚假信息的结合,构成对德民主的‘双重腐蚀’,马斯克的影响力为极右力量赋予跨国合法性。”

图片埃隆·马斯克在德国哈勒的一场竞选集会上发表演讲(纽约时报/Sergey Ponomarev)

3.国际右翼联动

AfD党首魏德尔与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美联社)及特朗普阵营的互动日益频繁,万斯在慕安会后称“欧洲需重新评估与俄关系”,与AfD“解除对俄制裁”主张形成呼应(路透社)。

图片德国选择党候选人艾丽丝·魏德尔(纽约时报/Michael Kappeler)

三、经济结构转型的困局与政策失语

经济衰退的阴云笼罩选举叙事。2024年德国公共投资缺口达600亿欧元,鲁尔区失业率13.3%。在高昂能源成本与去工业化压力下,主流政党仍避谈气候转型代价。当基民盟默茨试图以“放松债务刹车”吸引工业选民时,AfD则以“恢复马克”“退出绿色议程”收割不满情绪。

图片2025年1月16日,从空中俯瞰位于德国格尔森基兴的胡戈煤矿(路透社/Stephane Nitschke)

动态速递:

1.能源政策的历史性失败

华尔街日报批评:“社民党与绿党对弃核导致电价飙涨避而不谈,AfD借机鼓吹‘恢复核能’,尽管其政策缺乏连贯性,但鲁尔钢铁企业总裁指出‘工业凋敝与能源决策直接相关’(路透社)。”

2.债务刹车的制度性困局

路透社数据揭示,宪法“债务刹车”条款限制政府赤字为GDP的0.35%,导致2024年公共投资缺口600亿欧元。柏林洪堡大学教授直言:“德国紧缩等于自杀”。

基民盟默茨表面上承诺维护债务刹车,但党内人士透露可能放宽地方赤字限制,预估每年仅释放60亿欧元,被地方市长韦尔盖斥为“杯水车薪”(路透社)。

3.主流政党的经济失语症

除AfD外,所有政党回避结构性改革:社民党依赖“欧盟天空之盾”倡议(路透社),绿党空洞呼吁“绿色投资”,左翼党瓦根克内希特联盟因弃权AfD提案遭反极右阵营唾弃,被批“背叛选民”(路透社)。

四、移民危机与社会共识的极化

移民政策已成撕裂共识的利刃。1月巴伐利亚州恐袭事件后,政府延长六国边境管控并将非法遣返制度化。基民盟与AfD在议会的短暂合作,既暴露主流政党的话语权流失,亦折射民众对“失控融合”的深层焦虑。

图片2023年,涉嫌从波兰非法越境进入德国的拘留者

动态速递:

1.政策竞赛的右倾化

社民党朔尔茨延长与法国、波兰等九国边境检查至9月,称“2024年非法入境降27%”(美联社);默茨加码主张“无例外遣返”,法律专家警告违反欧盟人权法(路透社)。

2.文化融合的挫败叙事

半岛电视台采访柏林选民称:“学校中外裔学生德语能力下降”;AfD以“再迁移”纲领吸引此类焦虑,但学界批评其教育政策是“威权回溯”(纽约时报)。

3.欧盟内部分裂加剧

波兰等东欧国家指责德国“双重标准”:推动对俄制裁同时依赖俄能源(路透社);匈牙利欧尔班公开支持AfD,称“移民管制是主权象征”(美联社)。

五、国家安全与战略自主的路线之争

在俄乌冲突阴影下,德国国防战略走向成选举核心议题。基民盟支持“北约框架内扩军”,绿党则提议国防支出增至GDP的3.5%;AfD要求撤销对乌军援并承认俄“势力范围”,左翼阵营主张“全面停火”。防务政策分歧将直接决定未来欧洲安全架构的平衡。

图片2025年2月10日,在德国柏林,德军仪仗队成员在德国国防部长鲍里斯·皮斯托里乌斯与欧盟防务和太空事务专员安德留斯·库比柳斯会面当天列队行进

关键分歧:

1.军费与军事部署

基民盟坚持“北约2%目标”,社民党承诺“在立陶宛永久驻军”,绿党甚至提议3.5%的“欧洲防务自主”目标(路透社);默茨称“国防采购需去官僚化”,讽刺欧盟规则如“汽车超速警报般过度”(纽约时报)。

2.援乌立场的撕裂

自民党主张立即提供远程导弹,AfD要求“停止供武并承认俄势力范围”,左翼BSW联盟呼吁“无条件停火”(路透社)。

3.核威慑的伦理争议

社民党延续北约核共享政策,左翼联盟要求撤出境内核武;AfD则以“主权优先”反对欧盟核力量整合(路透社)。

结语

2025年德国大选注定成为战后政治史的转折点。极右翼的突破性崛起、跨大西洋信任的解构、经济模式的合法性危机,共同勾勒出一个站在“十字路口”的德国——向左是维持战后民主共识的艰难修复,向右是拥抱民粹主义的动荡试验。无论选举结果如何,移民政策的撕裂、能源转型的代价、对俄战略的迷茫,都将持续拷问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根基。在这场被美俄信息战渗透、被马斯克算法放大的选战中,德国不仅在选择自己的道路,也在定义西方民主能否抵御21世纪的新型侵蚀。其结局,将成为整个欧洲政治生态的晴雨表。

编译作者 | 车礽兮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