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4

评论

12

12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固收+有点不对劲了

去年年底很多大佬判断,今年的债市会有较大波动,也预计到今年股市会有一定程度的反弹。
但大家想到了故事的开头,没有料到后边的发展。
大家知道买固收+的投资者风险偏好都很低,不低就不会追“低波固收+”了。
而前几年固收+被权益拖累,“既没固收,也没+”的现实决定了,它首先要稳定,要少亏钱不亏钱,再考虑增厚的问题。
从2022年到2024年,市场教给固收+的逻辑是什么?
常规的股债类固收+,左手买红利股赚股息以及资金避险带来的股价上涨;右手买债券,赚票息以及更关键的资本利得。
很多固收+也都是这么配置的,体验也确实不错。
但进入2025年尤其是春节后,故事不对劲了。
债市正如所料调整了,股市如愿以偿反弹了,但科技股和红利股、甚至蓝筹股,成了关键的跷跷板。
图片
而A股科技股,往往资金驱动、概念先行、波动太大,与固收+的场景基本不一样,如果你热衷于在权益端搞A股科技,这几年的净值波动可能会比较大——
图片
所以这波科技股涨,和很多固收+没什么关系,以至于现在很多固收+都踏空了。
我统计了一下,2024年11月之前成立的,2024年连续四季度财报披露的股票占基金净值比低于30%的,偏债混+灵活配置+混合债券型基金,合计1722只产品。
截至到2月25日,年内正收益的产品数量969只,规模合计8000亿;收益在0以下的产品数量753只,规模合计9000亿。
一批知名的长期业绩都不错的知名固收+,比如安信稳健增值、招商安和、天弘永利等等,年内收益都还在水面下。
我就不放图了,大家可以检视一下自己的产品。
从选品的角度,这就很微妙了。
这些产品质量不好吗?
很好。
固收+的产品逻辑不对吗?
很对。
但如果全市场只有科技涨,而且科技股保持与其他蓝筹、红利方向的翘翘板,主流固收+今年能起到预期内的增厚吗?
还真难说。
幸亏这两天债市有缓,更万幸今天红利在弹,不然在红利固收+身上躲牛市,一天两天还行,时间拉长就太痛苦了。
所以今年固收+的逻辑,还真没想象的,那么容易。
对于红利,简单聊几句——
红利的逻辑肯定是长期的,但值得警惕的是,不同于美股、港股,A股这边高分红的企业,仍然以周期行业居多,煤炭的表现不可能不受到煤价的影响,石油的表现也不可能不受到油价的影响。
图片
而煤炭和石油恰恰是今年以来,最shabby的行业。
因此我们看很多低估值风格的投资大师,不会单纯唯股息选股票,而忽略了关键的成长性。
15倍PE以下,7%的成长性,约翰聂夫当年定下的选股标准,在今天指导大家选股票(非单纯价值股)上正合适。
但不论选择哪个方面,在这个市场,一个人想只吃肉不挨打,都很难。
所以普通人该坚持配置,还是要配置。
切忌,牛市满仓梭哈,熊市资产配置;更切忌,牛市明星基金经理,熊市买方投顾。
别花了三年时间,净值腰斩之后,好不容易才学到的教训,牛市一个月就都忘了。
但说到配置,对于眼下的债市,我也忍不住想简单说几句。
从去年开始,买债券、买红利的行为,被视为看空JJ,也被扣上了很大的帽子,这点我是完全不认可的。
我现在尊重市场上各种做多做空的观点。
但前段时间债市走熊,确实让不少TL多头很难受(虽然也就难受了不到1个月),直到昨天A股港股终于调整,唯独中债翻红,很多人才喘了一口气。
于是,我看到憋了太久的TL多头,忍不住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终于交易基本面了”,因为昨天下午有关于领导讲话、2月地产数据、复工复产等不及预期的消息。
第一,我承认,现在经济复苏还比较弱,新经济的这波暴涨是信心、流动性和估值层面的,对基本面的影响远没这么大。
第二,我同样认可这波科技股兑现难度也比较大,而且短线越来越疯狂,后面的波动势必不小,这些我都相信。
第三,我更承认不管多空,普通人的债券仓位应该配置在5成。
但我特别不喜欢,总喜欢拿基本面说事的这种“态度”。
今天的债市名义上看的是票息,可赚的还是资本利得,拼的是波段操作和小作文,关心的是妈妈给不给水,玩法跟A股又有什么特别大的区别吗?
如果昨天债涨股跌就是交易基本面,那今天股债双牛,又是在交易什么?
既然都是炒,谁又比谁更高贵、更正确、更基本面?
人永远摆脱不了屁股决定脑袋,但当经济的实质复苏、股市的上涨,都成为影响债市的利空因素之一时,很难揣摩TL多头的立场。
哪怕现在债市多调整一点,有利于延长职业生涯。
所以不管买股票还是做债券,理性和常识、客观和尊重,真的是很难得的品质。

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