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223

评论

234

285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FSD落地,智驾企业高管称“国内第一梯队厂商离特斯拉差距不大了”

AI划重点 · 全文约5878字,阅读需17分钟

1.特斯拉在中国用户的APP上已将“完全自动驾驶能力”更名为“FSD智能辅助驾驶功能”,但中国版的FSD尚未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2.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比亚迪、小鹏、长城、问界等车企纷纷展示城区辅助驾驶功能,价格相对亲民。

3.元戎启行副总裁刘念邱表示,国内第一梯队智驾企业与特斯拉差距不大,但在价格上仍有一定优势。

4.此外,刘念邱认为,智能驾驶技术变革才是创业公司的机会,而非价格优势。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元戎启行技术合伙人、副总裁刘念邱

文 | 王伟凯   

编辑 | 岳家琛

出品 | 棱镜·腾讯小满工作室

在智能驾驶的牌桌上,马斯克选择了“明牌”,并且将他的王炸告诉了对手。

他的王炸便是FSD(完全自动驾驶)。去年9月,在访华结束后,马斯克宣布,FSD将于今年第一季度在中国落地。彼时,FSD已经在美国掀起了一波热潮,包括何小鹏、林斌(小米联合创始人)等大佬专门赴美试驾,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如今,第一季度已经接近尾声,FSD也开始陆续在华落地。

2月25日,特斯拉在中国用户的APP上将“完全自动驾驶能力”更名为“FSD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并删除了该功能“有赖于行政审批”的字样。当天,就有部分网友在网上公布了他们试驾FSD的视频。

不过,特斯拉客服回应称,中国版的FSD与美国不同,不能实现完全自动驾驶。不少网友将在华落地的FSD称为“阉割版”。

与半年前相比,如今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月10日,比亚迪召开的智能驾驶发布会,宣布将“高阶智驾”安装在7万元的车上。虽然外界对比亚迪的“高阶智驾”颇有微词,认为比亚迪的智驾并不“高阶”,但这场声势浩大的发布会,还是将“全民智驾”、“智驾平权”刻在了很多人的脑海里。

小鹏、长城、问界等车企,也都展示过他们的城区辅助驾驶(即城区NOA),一些车企还进行直播,在开启城市NOA时,可以做到0干预,“像极了”FSD。并且,不少车企将城市NOA标配在某些车型上,即便加价,也仅需要万元左右。

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售价6.4万元的特斯拉FSD还有市场吗?FSD与城市NOA又有什么区别?

我们与元戎启行副总裁、技术合伙人刘念邱聊了聊。元戎启行是中国的头部智驾企业,创立于2019年,总部位于深圳,是少有的一家能够提供城区NOA并实现量产的企业。截至2024年底,他们与车企共同打造的量产车超过3万台。

去年,刘念邱曾前往美国试驾FSD,并留下了不错的印象。但谈及价格时,他认为6.4万并不便宜。同时,国内的交通更复杂,FSD的表现不一定会比城区NOA好太多。

更重要的是,他讲述了近年来车企、智驾服务商在技术路线上的选择和徘徊,以及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中,智驾服务商的生存法则。他说,对于他们这样的创业公司来说,技术变革才是机会,技术成熟了,就没有他们的机会了。

以下是刘念邱的交流实录,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略有调整:

6.4万的定价,有点贵

问:你在美国的哪一座城市试驾了FSD?

刘:硅谷,我试驾的软件升级到V13的FSD。在停车场设定好路线后,就直接开到了目的地,我就像是一个乘客。

问:国内很多特斯拉的软件还是V12,V13和V12在FSD上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呢?

刘:两个版本的变化是巨大的,V12是一种条件反射式的端到端,可以实现驾驶轨迹拟人、加速行为拟人,但还是一个短时序的行为。而V13,在长时序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导航变道就是一个很长时序的问题。

所谓长短时序,是指时间层面的推理能力。比如,基于规则的智能驾驶模型只能推理未来1秒钟内即将发生的情况;现阶段的端到端能推理未来7秒钟可能发生的情况。长时序上的推理能力越强,对于实时复杂路况的处理能力也越强。

问:光哥(指元戎启行创始人兼CEO周光)也试驾过FSD,他当时是怎么评价的?

刘:他在美国试驾了好几天,试驾的是V13的Model Y,从旧金山的南湾驾驶到北湾,再到市中心,整体感觉比较丝滑,尤其是在导航变道跟速度控制上,跟人驾差别不大,FSD的选择符合乘客对驾驶的预期。

他觉得,V13的FSD ,核心提升在导航变道上,特别精准,没有多余的变道动作。在这方面,国内各家还很难跟特斯拉对比。

问:国内的城区交通比美国要复杂一些,电动自行车、公交车、潮汐路等,FSD在中国落地后,会遇到水土不服吗?

刘:美国的路况没有中国复杂,车距也比较大,在一些路口、变道的时候,FSD的表现跟自己的意图比较一致,作为司机的话,也感觉很放心。

中国的城区交通确实更加复杂,在一些交汇路口,会存在人车博弈的问题,FSD的表现就不一定比我们的系统好太多。光哥当时也有一个感受,旧金山已经是美国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但跟国内的密集情况还不一样,基本上没有二轮车,也很少有行人横穿马路、电瓶车乱窜的现象,试驾的几天,很少遇到博弈场景,很难给FSD的博弈能力做出评价。

问:在行业里有一个说法,一套智驾系统应该占整车成本的3%-5%,你是如何看待这个比例的呢?

刘:在这个区间内,但也只是一种参考,并不绝对。准确的数据不方便透露,占比肯定不会太多,不同的厂商有不同的策略。

问:特斯拉的FSD售价6.4万,但一辆Model Y的售价才26万左右,这个占比是不是太高了?

刘:6.4万是FSD的销售价格,不是成本价。

问:你觉得这个价格如何?尤其是国内很多车企都要给10万元级别的车装上智驾,FSD在中国落地后,他们的销售会受影响吗?

刘:这个价格确实有点贵,至于它的销售如何,那要看FSD在中国的表现了。

“这是一个妥协的办法,不是真正的技术方向”

问: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过去十来年智能驾驶在技术路线上的变化?

刘:最开始的代表是谷歌的Waymo,当时L4很火,基于高精地图,可以很快速地实现在一个区域内的无人驾驶。但是,它太依赖高精地图了,成本非常高,系统的模块也多,还有大量的规则和工程开发。

这个技术路线一直延续到18年前后。后来,出现了传感器前融合的概念,之前是单传感器融合,图像单独做二级检测,激光雷达做点对点检测,然后把检测结果合并在一起。前融合理念是把多个传感器感知的数据放到一个神经网络里,在物体检测的这个层面,用 AI 的能力把全场景感知的能力建立起来,让感知的准确率、鲁棒性(在干扰、噪声、故障等因素影响下,保持稳定运行的能力)大大提升。

问:创业初期,你们走的也是Waymo的路线,为什么又改变呢?

刘:我们最开始做的也是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但后来发现,要想在全国推广,高精地图是一个很难维系的技术路线。

之前为什么用高精地图?本质上是智驾系统当时的AI能力不够。道路的变化比较小,就先采集人工标注,车辆去识别这些静态元素,从而降低了对车辆系统能力的要求。

但是,这是一个妥协的办法,不是真正的技术方向。

问:妥协的原因就是AI技术达不到吗?

刘:是的。所以,我们就开始做无图方案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整个行业到了2022年才开始认可这种方案,并大范围地普及。差不多也是在这一年,我们又开始推进端到端的技术路线。

问:那段时间,端到端确实挺火的,它是如何跟智能驾驶联系在一起的?

刘:先说一下过去的路线,比如,感知是一个模块,车企就会找供应商来做,规划和控制又找供应商,中间再通过一些结构化的数据进行连接。有了车的速度、位置信息,再去做规划、控制。

这种方式的可控性好,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想从0开始快速达到某个水平,这个路线是很容易的,有问题了也能马上修复。

但是,随着车辆的增加,覆盖的场景范围越来越广,遇到的情况越来越多,人写的系统复杂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去对它进行修改,就非常困难了,成本也会大大增加。那个时候,我们就开始推端到端了。

问:端到端的特点是什么?

刘:从传感器输入到感知再到规划决策,全是神经网络。原始信息、有效信息就都会保留到后端,从而让系统做出更好的决策,在复杂的场景下将车子开好,也可以向人类司机学习。

这样就克服了过去路线遇到的困难。比如,在过去,我们写了一万条规则,但当第10001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就可能会跟之前的规则产生冲突。也可以这么说,一个车在某个地方开不好,不能正确地变道,那就交给工程师,工程师改一下代码就好了。现在不是工程师在改了,而是让系统通过数据去解决这个问题,它是基于学习的模式。

端到端的出现,一下子就突破过去的技术瓶颈。

问:这种系统对算力的要求是不是很高?

刘:整体来说,对算力的要求确实会高一些。之前,在一个低算力的平台上做相对简单的高速和快速路NOA,算力要求比较低。不过,现在改成全模型架构后,有很多优化可以做,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对算力的要求不一定更高。当然,它有基础的算力需求,50t以上,接近100t,基本上就可以了。

问:除了端到端,智驾上还有别的技术突破吗?

刘:今年最大的突破是VLA(“Visual Language-Action Models”,即视觉语言动作模型)。端到端相当于让系统具备人的能力,有“路感”,懂得举一反三。举个例子,我们开车的时候,看到旁边的车道车少,就变道过去,但发现这个车道也不快,就又变回来,这就是靠路感和经验开车。

对于老司机来说,要不要变道会观察一下,看看旁边的道路是不是真的快,这就是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

VLA本质上就是把大模型的逻辑推理能力加到智驾上。比如,它可以识别潮汐车道,理解潮汐车道的逻辑,然后跟人类司机的意图达成一致。

问:这项技术为什么在今年实现了突破呢?

刘:这其实跟算力需求有很大关系的。再就是大模型一步一步迭代,到了今天也更成熟了。端到端和大模型,都是必要条件。

没有合理的利润,这个产业就没法发展了

问:最近,有车企称要将“高阶智驾”搭载在10万元以下的车型上,这里的“高阶智驾”跟行业里公认的一样吗?

刘:行业里所说的高阶智驾,简单来说,就是全国任何地方,包括城市里各种各样的小路,只要能开导航,就能开的智驾。我们认为的高阶智驾,一定要包含城区,并且是不受限制的城区。只能在高速、快速路上的智驾,只能说是中阶吧。

问:有比高阶更高级的智驾吗?

刘:现在还没有。

问:前两年,在智驾的分级上,大家谈论比较多是L2、L3、L4,今年好像很少提这个了。

刘:在谈论这些分级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误解,有人会认为L4一定比L3高级,L3一定比L2高级,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L4更多的是一种技术路线,在一定的区域内,无人驾驶,会使用高精度地图和规则算法,这在技术上并不难,用原始的方法就能实现。

L2在本质上还是辅助驾驶,就是司机要承担所有责任,现在最先进的技术都在L2上。

问:这两年,智驾的技术发展这么快,车企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刘:车企是扩散者和推动者,他们真正将这个技术带给消费者。如果没有车企的内卷,智能驾驶不会普及这么快。说白了,如果车企都不上智驾,消费者也没办法体验到这个技术。

问:现在,车企也从卷价格、卷老板,到了卷智驾,汽车价格战的硝烟,会蔓延到智驾供应商上吗?

刘:大家都还在观察,但是从我们的角度来说,这个市场是不需要打价格战的。这是一个高投入、拼研发的产业,如果没有合理的利润,产业就没有办法发展。

打价格战,其实是为了抢规模,但现在还没有形成规模。现在要做的,其实还是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到智能驾驶,大幅度提高智能驾驶的渗透率。

还有一点,现在的智驾,其实相当于手机行业里的iPhone 3、iPhone4,能够给用户的性能体验带来明显的提升。不像现在,一两千的手机和一万的手机,在速度上差不多。所以,我们认为,现在的智驾,最重要的还是体验上的优势,不是价格上的优势。

问:前不久,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说,在未来,智驾就像安全带一样,会成为车的标配,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刘:这几年,消费者在买车的时候,智驾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因素,这其实跟智驾的体验有很大关系。几年前的智驾,只有定速巡航的能力,这个意义不大,现在的智驾是真能大幅度降低了司机的驾驶负担,相当于有一个司机在帮你开车。智驾以后会成为一辆车的标配。

问:智驾成为标配的时代什么时候可以到呢?

刘:比亚迪这么一搞,其实差不多到了。就像高快NOA,很多人过年开车回家都会走高速,如果没有智驾,车子的竞争力就会变小。

问:那没有智驾的二手车,岂不是会更加贬值?

刘:这个肯定是。

对数据的理解能力,是智驾的核心竞争力

问:之前,余承东发微博说,凑合能用和安全好用是两个不同的境界,如何评价这个观点?

刘:我不太好评价友商。整体来说,智驾的第一梯队基本上都在转向VLA,第二梯队在端到端上,第三梯队还是原来的感知加传统维护,在这个梯队上,有的厂商其实在一些简单的场景上做的还不错,人才密度也相对较高,但在复杂场景上就不行了。

问:有人说国内的智驾相当于三四千块钱的手机,虽然性能没有那么好,但是可以满足用户的大部分需求。

刘:中国的智能驾驶技术在整个全球市场已经非常先进了,不能拿手机来做比喻。

问:能说国内的智驾革了特斯拉FSD的命吗?

刘:倒不至于,毕竟马斯克是AI的开创者之一,他在AI这条路上做的很不错,特斯拉V13的FSD还是很惊艳的。不过,国内第一梯队的厂商距离它的差距不是很大了。

问:有多大的差距呢?

刘:第一梯队的话,差几个月,第二梯队跟第一梯队可能差半年左右,第三梯队与第二梯队又差半年左右,竞争还是很激烈的。

也可以这么理解,半年前,还没有人谈VLA,但现在第一梯队已经在做VLA了,第二梯队还在用端到端,第三梯队还没有用上端到端,其实差距还是挺大的。并且,即便有这个时间,一些厂商也不一定能够迈过技术门槛,这就要看各个厂商的能力了。

问:你们属于智驾的服务商,与整车厂相比,数据上的优势不大,这会影响你们的研发吗?

刘:整车厂的数据肯定有用,但是不一定全部有用。数据有它的效率曲线,当达到一个位置的时候,数据效果就不会那么明显了。对于我们这些头部智驾企业来说,数据已经够用了。其实,数据大不大不是关键,关键是对数据的理解能力。

问:数据多,不一定就是优势?

刘:可以这么理解,数据就是原材料,比如说,它是铁矿,但我们要的是钢材,使用钢材才能搭建出好的东西,不是用矿石来直接搭建的。

问:市场竞争这么激烈,作为创业公司,你们是如何生存的?

刘:大公司有自己的优势,比如资金规模、人才规模和数据规模,但是智驾技术一直在迭代,每一两年就有一个新的大调整。我们这种创业公司的优势就在技术,我们在市场上还是有一定的生存空间的。

问:去年11月的时候,你们获得了长城汽车1亿美金的独家投资,现在的车企竞争这么激烈,你们在与其他车企合作时,对方是否会有顾虑?

刘:这个行业和其他行业不同,车企优先考虑的还是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我们有长城这样的大车企为我们背书,其他车企反而会更愿意用。

技术变革,才是我们的机会

问:这几年,有的车企在技术路线上出现过摇摆,早期走高精地图路线,后来又变成了纯视觉,如何看待这些车企的选择呢?

刘:我觉得,还是看他们对技术的理解吧,他们最终都会选择他们认为对的路线。不过,在要不要高精地图上,现在基本上没有悬念了,都要放弃了,并且都选择了端到端,不是端到端的话,表现就不好。

问:还有激光雷达,马斯克比较激进,坚决不用,还说“只有傻瓜才会用激光雷达”,但是也有车企保留了激光雷达,激光雷达和纯视觉,是可以并存的路线吗?

刘:激光雷达实际上是为系统多加了一个传感器,会让它的感知范围更广,不管怎么样,还是有好处的。但是,这个好处给人带来的边际效应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下降。

问:也就是说,贵一点的车还是会装激光雷达的吧?

刘:还是会装的。

问:不过,现在的激光雷达价格也降了不少。

刘:有的都不到一千块钱了。

问:对于一些大车企来说,如果在技术路线上出现了变化,他们要付出的代价是不是很大?

刘:肯定是。原来的很多积累,相当于就没有产生边际价值了,再多数据也没用了。

问:所以,如果跟你们这样的智驾服务商合作,他们的选择空间会更大,成本也会更低了。

刘:是的。这个市场,其实如果没有车企的内卷,车企就不会来找我们,他们会慢慢研究。

问:也就是说,车企卷得越厉害,你们的生存空间越好?

刘:从这个角度来说,是的。车企都需要好的智驾产品。

问:创业这5年,有没有觉得哪个时间段特别困难?

刘:对于我们来说,比较大的挑战其实还是决策。最开始我们做Robotaxi,后来放弃这个方案,走无高精地图的方案,又从传统架构到端到端。技术架构上的变革,就意味着团队的调整,让团队这么多人支持这种调整,其实是非常有挑战性的。

当然,我们公司也有一大优势,就是能够看到前沿的东西。当行业还没有看到这个方向是对的时候,我们就下决心去选择了这个方向。

我们也清楚,跟传统公司相比,技术变革才是我们的机会。

问:你们是怎么做选择的?

刘:整体上说,团队成员对自己的技术判断还是很有信心的。也有行业里朋友的互相支持,但是别人说的,你也不一定信,在那个点上,最终的判断还是要靠自己。

问:万一选择错了,看错了,怎么办?

刘:那就赌输了。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00:39
不肝不氪,武将招降+养成!经典三国,全靠智商策略获胜!
广告三国群英传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