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标志性改革“立”的势能加速蓄积。
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走访服务企业7.7万户、解决问题诉求2.52万件;实施“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产业园区正加快成为成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主引擎;设立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全年举办“蓉易见·民企会客厅”现场座谈会18场,全市规模(限额)以上企业净增3488家……去年以来,成都亮出多个“大动作”,意在让“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同向发力。
其所谋之“立”,不只是势能,还有探索营商环境优化“深水区”的方法论。
成都国际铁路港(图片来源于成都发布)
向“优”的解法:改革
成就“六小龙”的杭州,将服务作为支持产业发展的重点,让企业在宽松有序的营商环境中完成“深度思考”;自2018年起,深圳就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先后迭代推出了营商环境1.0至7.0系列改革政策;自2018年以来,上海连续8年在年初召开全市营商环境大会,并发布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随着城市间的角逐转向营商环境优化“深水区”,向“优”而为成为谋高质量发展的不二良策。
“优”字何解?成都的解法是改革。跳出简单的政策优惠“内卷”,找到通过系统性改革释放市场活力这一核心逻辑。
自2019年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以来,成都接续出台完善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政策,从1.0版的“建体系夯基础”、2.0版“学先进补短板”、3.0版“树标杆创品牌”、4.0版“集创新求突破”、5.0版“优服务增活力”,到2024年的6.0版“数字化强赋能”,成都已累计推出906项改革举措。
在持续的精耕细作之上,优化营商环境再上“新高度”。2024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三个“一号工程”,其中之一,就是坚定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深化改革“一号工程”。
当下,成都已统一集成“蓉易+”服务品牌17个,围绕涉企经营直接所需,集成5个企业增值化服务场景——政策“蓉易享”、项目“蓉易投”、资金“蓉易贷”、人才“蓉易聘”、要素“蓉易用”,丰富涉企项目、信贷、人才、数据和政务服务等关键应用,推进企业“一网通享”。
成都常态开展“进解优促”工作(图片来源于成都发布)
向“暖”的行动:解忧
向“优”而为的另一解法,是向“暖”。
日前发布的上海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突出强调了“提升企业感受”这一关键理念。在成都,常态开展的“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同样将着力重点放在企业感受上,站在“用户”角度、坚持换位思考,研究解决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关心关切的问题,进一步锻长板、补短板、扬优势的同时,打造“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营商服务品牌,推动营商环境向“更小温差”持续优化。
梳理这一工作的逻辑,“进”是载体、“解”是核心、“优”是保障、“促”是目的。
万企如何进?坚持线上线下联动、分级分类服务,市领导“带头走”,市级部门负责同志“齐出动”,23个区(市)县“全参与”。
难题如何解?研究出台专项政策,切实疏通企业发展堵点痛点,力争解决一类问题、受益一批企业。
环境如何优?建立企业沟通联系制度,完善资源要素供给机制,优化涉企服务工作机制,健全企业合法权益保护机制。
奔着问题去,向着难处攻。“进解优促”工作推进已近半年,成都针对企业反映最强烈、最迫切的“拓市场、降成本、给场景、搭平台”4个方面的问题下深水、出实招,企业痛点正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支点。(杨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