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5日,孟加拉国总理谢赫·哈西娜辞职并离开孟加拉国。
随着国内政变推翻了前总理哈西娜的长期统治,这个南亚人口大国与其传统盟友印度关系急剧恶化,在外交上逐渐走向疏远。
而恰在此时,中国通过一系列特殊举措,进一步拉近了与孟加拉国的关系。这一轮外交操作背后,反映出中印两国在南亚地区角力的加剧,也显示了孟加拉国作为区域战略节点的重要性。
从政变到反目:印孟关系为何急剧恶化
2022年,孟加拉国国内爆发了大规模抗议活动,核心矛盾围绕公务员配额制度的不公,这一制度被广泛认为偏袒少数群体并压迫普通民众。一系列行动最终引发了政权更迭,执政15年的哈西娜总理被迫辞职并流亡印度。哈西娜所在的人民联盟(Awami League)长期以亲印政策著称,而印孟关系在她执政期间也维持着密切的双边协作。
但在她辞职后,以民族主义党(BNP)为主导的新政府在外交上展现出鲜明的“去印度化”趋势。孟加拉新政府不仅多次要求印度引渡哈西娜,还对印度干预孟国内事务提出严厉批评。这一连串事件让印孟关系迅速滑向冰点。而印度方面不仅拒绝引渡哈西娜,还通过外交施压和苛刻的贷款条款限制孟方的发展空间。印度外长苏杰生更在公开讲话中暗示,孟加拉国应明确对印度的依赖,并对其现有外交政策做出调整。
然而,对于国内刚刚经历政权更替、急需振兴经济的新政府而言,与印度进一步交恶几乎不可避免。孟印矛盾的加剧,让其他大国——尤其是中国,借机在南亚扩大影响力。
关键时刻:中国为孟加拉提供“特殊待遇”
就在印孟矛盾持续升级之际,中国抓住了这一窗口期,迅速向孟加拉国抛出了橄榄枝。
近期,由22人组成的孟加拉国代表团应邀访华,成员包括该国的政治领导人、学术界人士、社会活动家和学生运动代表等。此次代表团访华不仅包括一系列高规格的政府会谈,还涉及参观中国高科技企业、道路桥梁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为孟加拉新政府提供“亲身体验”中国发展模式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中国外交高层在与孟加拉代表多次会晤中,明确表态支持孟加拉国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此举既在国际层面彰显了中国的支持,也被看作对印度施压孟方的一种间接回应。
事实上,中国与孟加拉国的经济合作已经持续多年。中国不仅连续多年是孟加拉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还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为该国推进多项大型基建项目,例如连接该国的重要帕德玛大桥铁路项目和卡纳普里隧道项目。这些合作显然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支持,还传递出孟加拉国在中国区域战略中的重要性。
南亚博弈:孟加拉国成为中印竞争的焦点
孟加拉国在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使其成为南亚地区不可忽视的关键通道。作为印度的近邻,孟加拉国一直以来是新德里在南亚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印度不仅希望通过基础设施和经济合作维持对孟加拉国的影响,还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持续打压民族主义党等“对印警觉性较高”的政权。然而,新政府的出现让印度的策略急需调整。
与印度所面临的外交困局不同,中国却显得更加从容。在推动的“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长期注重大规模投资和经济纽带的建立。除基础设施外,中国还深化与孟加拉的贸易合作,大量商品来源于中国。相比之下,印度的投资规模和吸引力相对减弱。
此外,孟加拉国的外交态势转变可能对整个南亚的地缘格局产生连锁反应。例如,同为小国的尼泊尔、不丹和斯里兰卡,此前都在中印之间维持平衡关系。
然而,孟加拉国的选择可能会为这些国家提供一种参考模式。如果孟方的“倾中”政策能够有效改善经济困局并保持独立性,不排除其他小国效仿的可能性。
孟加拉国的选择意义深远
对于孟加拉国而言,在中印间寻求平衡始终是其外交政策的关键之一。然而,政权更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让孟方不得不重新思考与两大国的合作模式。
印度方面,如何重建从哈西娜执政时期延续下来的传统优势仍是巨大挑战。印度对孟加拉政变后的冷处理态度,特别是拒绝引渡哈西娜,恐进一步加剧两国关系的紧张程度。而中国方面,借助经济合作和伙伴关系,不断深化与孟加拉国新政府的互动,将继续弥补印度在南亚地区影响力的空缺。
未来,如何在中印的力量竞争中,找到符合孟加拉国长期利益的外交方向,将决定这个南亚人口大国是否能从博弈中全身而退。更重要的是,孟加拉国的外交转向可能成为中印关系新一轮较量的缩影,为南亚区域格局描绘出新的图景。
在中印力量此消彼长的过程中,孟加拉国无疑成了最新的风暴中心。而这场中印围绕南亚的较量,也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塑造整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