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维持生命的重要治疗方式,而建立有效的血管通路是透析治疗成功的关键。本文将系统解析四种主流血管通路的特点、临床适用场景及维护要点。
一、临时透析导管
1. 结构特点
- 双腔或三腔导管设计(动脉腔/静脉腔)
- 材质多为聚氨酯或硅胶
- 长度15-30cm,常见置入部位为颈内静脉/股静脉
2. 临床应用
- 紧急透析(急性肾损伤、中毒抢救)
- 内瘘成熟期过渡(等待期4-6周)
- 预期寿命<3周的短期透析需求
3. 维护要点
- 每次透析后肝素封管(浓度1000U/mL)
- 严格无菌换药(每周2-3次)
- 避免导管受压、扭曲
- 监测出口渗液/感染征象
二、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CC)
1. 长期导管特点
- 皮下隧道设计(减少感染风险)
- 涤纶套促进组织长入
- 可选Tesio导管/Ash Split导管等类型
2. 适用人群
- 自体血管条件差患者
- 腹膜透析转血液透析过渡期
- 预期存活期<1年的老年患者
3. 并发症管理
- 感染率:1.1-5.5/1000导管日
- 血栓处理:尿激酶溶栓(5000U/mL)
- 流量不足时DSA评估导管位置
三、自体动静脉内瘘(AVF)
1. 黄金标准优势
- 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首选)
- 2年通畅率60-75%
- 感染率最低(0.1-0.5次/患者年)
2. 成熟评估标准
- 震颤强度:持续明显震颤
- 血管直径≥6mm
- 血流量≥500mL/min
- 距皮肤深度<6mm
3. 日常维护规范
- 术后6周内做握球锻炼(每天3次)
- 禁止在术侧测血压/抽血
- 穿刺采用绳梯法(避免区域穿刺)
- 透析后压迫止血≤20分钟
四、移植物人工血管内瘘(AVG)
1. 材料特性
- 聚四氟乙烯(PTFE)材质
- 直径6-8mm,长度30-40cm
- 吻合方式:袢型/直型
2. 适应症选择
- 自体血管耗竭患者
- 糖尿病血管钙化严重者
- 需快速建立通路(2周可用)
3. 特殊维护要求
- 监测假性动脉瘤形成
- 定期血管超声筛查狭窄(流速<600mL/min需干预)
- 人工血管感染需全段切除
五、通路选择决策树
1. 首选择:AVF(KDOQI指南IA推荐)
2. 次选择:AVG(预期使用>3月)
3. 最后选择:带隧道导管(预期使用<1年)
六、并发症预防体系
1. 感染防控
- 导管组:含氯己定敷料
- 内瘘组:穿刺前皮肤消毒>1分钟
2. 血栓预防
- 术后抗凝:低分子肝素(依诺肝素40mg qd)
- 流量监测:每月超声检查
3. 狭窄干预
- PTA治疗:累计狭窄>50%时介入
- 支架植入:弹性回缩明显病例
结语:理想的血管通路需要个体化选择与精细化管理相结合。建议建立多学科通路维护团队,通过定期影像评估、患者教育、并发症预警等综合措施,实现透析通路的长期有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