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悦读北外滩 | 弄堂口,那四个数字


我全家在石库门底层“统客堂”加亭子间里生活了70年。这片石库门不算什么经典之作,亦无名人曾经盘桓,再加上年久失修,人口密集环境逼仄,“征收令”一贴,二轮征询高票通过,众邻居挥挥手开始新生活。离别时,虽有诸多不舍,但时光能治愈一切。渐渐地,脑海中仅留下弄堂口“过街楼”窗户下的四个水泥数字——1926。


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中西合璧的石库门弄堂在市区四处开花。若在历史保护街区逛街游玩,你会发现在弄堂斑驳古旧的门楣上除了“春日荣和”“夏赏绿荷”等吉祥语外,不少都有四个水泥砌塑的数字。或许能想象这样一番场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某日,脚手架上泥瓦工领班师傅用泥刀仔细雕塑几个数字后,脚手架随即拆除。此后的几十、百余年间,那几个数字为无数人眺望但却从无触碰,直至在推土机轰鸣声中,门楼成了一堆瓦砾,数字仍依稀可辨。


城市大规模改造,很多老弄堂消失了,有年份标识的弄堂门楼少了更多。近年来,探寻“城市发展”脉络和足迹的都市考古越来越盛。无论风貌怀旧还是历史寻踪,那些代表年份的数字,每个后面都会有一些不为今人知晓的故事。走过路过的人可以不懂巴洛克风格、宫廷式挑檐等,但都能从中想象这里曾经的辉煌风光和柴米油盐。


如今住的高楼新居与当年平房老宅相比,名分上由“里”“弄”“坊”跃然而成“苑”“庭”“城”,生活环境更有大幅提升,但我总觉得气宇轩昂的小区门口若有几个数字更佳。放一块镌刻建造年份的勒石或不锈钢铭牌,应该不费太多金钱和占据多大地方。倘若五十年、一百年后,新村成了老村,新居“晋升”成文化意味浓郁的老宅,依然如一个精神矍铄、肌体健康的老者。用那几个数字计算的房龄就成了自豪的根源、升值的依据。


这些看上去灰头土脸的数字,不仅是房子的出生证明,也是建造工匠的责任和担当。房子造好后在外墙留下一个永久的建成年份印记,是泥瓦工职业文化的传承,并昭示世人“此房是我造,不好请来嘲”,那种主动授人以柄的勇气可能并非人人皆有。


恍然重回老宅,弄堂口被风吹雨淋了八、九十年的水泥数字1926依然清晰可辨,禁不住赞道“阿拉的老房子老挺刮”。只是在梦中。


图片

编辑:葛敏敏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00:34
8090后泪目!奇迹MU端游复刻,4月1日登录送卓越套装
广告奇迹MU怀旧版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