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3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12年时间,这支队伍成功繁育出了中华鲟子2.5代

Thumbplayer Poster Plugin Image
播放
下一个
打开循环播放
00:00
/
00:00
倍速
3.0X
2.0X
1.5X
1.25X
1.0X
0.75X
0.5X
语言
多音轨
AirPlay
0
静音播放中,点击 恢复音量
画中画
网页全屏
全屏
error-background
你可以 刷新 试试
视频信息
1.33.6
播放信息 上传日志
视频ID
VID
-
播放流水
Flowid
-
播放内核
Kernel
-
显示器信息
Res
-
帧数
-
缓冲健康度
-
网络活动
net
-
视频分辨率
-
编码
Codec
-
mystery
mystery
-

按住画面移动小窗

X

极目新闻记者 李晓梦

通讯员 王甜甜 汪彤

“看,这是我们这儿最大的人工繁殖中华鲟,大约有3米长,300斤重。”在水利部水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试验基地,生活着大大小小人工繁殖的中华鲟上万尾。这个占地约104亩的基地,相当于10个足球场那么大,大大小小不同的驯养池内,“水中大熊猫”中华鲟们正自由自在地游着。

多年来,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鲟梦江河”服务队,依托研究所的科研平台开展中华鲟物种保护活动。随着不断发展,服务队目前还开展了增殖放流、科普教育、技术培训等活动。3月4日,“鲟梦江河”服务队被中宣部命名为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集体。

图片2023年中华鲟保护日增殖放流活动

中华鲟子2.5代成功繁育

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鲟已在地球上生活1.4亿年,是鱼类中最原始的类群之一。

“目前在中华鲟自然繁殖季节,我们在长江产卵场江段监测到的中华鲟亲鱼只有十几尾。”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生物资源保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鲟梦江河”服务队核心成员田华对极目新闻记者说,这意味着野生的雄性中华鲟和野生的雌性中华鲟可能根本都碰不到面,更不用说繁育下一代了。

据了解,雄性中华鲟9-18年才达性成熟,而雌性中华鲟要14-26年才性成熟,繁殖周期很长。继2009年水工程生态研究所与三峡集团中华鲟所合作,率先获得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子二代后,2021年10月,全人工繁殖的子二代雄性中华鲟个体首次进入繁殖序列,经过5天5夜的坚守,有了11万尾初孵仔鱼,也就是中华鲟2.5代。“子二代中华鲟终于当‘爸爸’了,11万尾啊,那是我和同事们12年的心血!”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田华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养这些鱼和养孩子是一样的,从受精卵到孵化要5-7天,我和十几个同事轮流排班,不敢合眼,在显微镜下一步步看着从一颗卵细胞到一颗苗。”田华说,这些仔鱼后来都分批放流长江。

图片中华鲟标本

近几年,他们还保存了中华鲟的标本、组织、精子和细胞及核酸等样品数据,为今后中华鲟全方位保护工作储存了大量的遗传资源。

一座以长江鱼类为主的基因库

在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还有着国内首个重点针对长江珍稀濒危水生生物的遗传资源保存库。

在这里,保存了140多种水生生物样本,共计17万余份。除了中华鲟,近年来生存环境受到威胁较大的鱼类也被列为其中,比如胭脂鱼、圆口铜鱼、中华金沙鳅等鱼类。

“这些鱼类的核酸样本都被储存在零下80的超低温冰箱里。”田华一边向极目新闻记者展示,一边解释说,这些核酸内存储着鱼类的DNA信息,相当于长江里不同鱼类的“电子身份证”,能快速鉴别鱼的种类。现在只要提取长江水样的DNA数据,就能分析出水里大概有哪些鱼类出现。

图片采集中华鲟精液

而另一边,零下196℃的液氮里则保存着水生生物细胞,这些细胞经过冷冻很快会进入休眠状态。

“这样保存的话拿出来这些细胞就可以复苏,有一定的复活率,可以用于繁殖传代,比如中华鲟的繁育,又或者开展一些其他研究。”田华说。

开展科普活动共护河湖生态

不仅仅是鱼类,“鲟梦江河”服务队还致力于水利技术服务。截至目前,服务队已完成了25条河流、31个湖泊水库的水生态监测技术服务,开展了三峡水库等22次生态调度监测与效果评估,为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和河湖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参与运营丹江口等10座鱼类增殖放流站,放流中华鲟、圆口铜鱼、长鳍吻鮈等珍稀鱼类5000余万尾,为丹江口水库生态恢复、保障“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服务队现有成员86人,35周岁及以下青年超过62%,硕博士学历成员占比约70%。”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副总工兼生态技术工程中心主任、“鲟梦江河”服务队负责人陈锋介绍,这是一支专业扎实、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甘于奉献的服务团队,根据不同的项目,有些同志一年在野外工作一两百天,有的同志甚至超300天。

与此同时,服务队一直以来还不忘开展科普活动。“探秘水中大熊猫-中华鲟科普亲子行”“探秘中华鲟 共护长江美”等科普活动已开展60余场次,国内外线上线下累计受众达万余人次。开展了“一带一路”河湖生态保护技术培训,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培养水利技术人才,为全球水治理提供中国经验。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00:34
8090后泪目!奇迹MU端游复刻,4月1日登录送卓越套装
广告奇迹MU怀旧版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