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明镜》周刊3月2日报道称,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朗格称,欧洲与中国“有许多共同利益”。
有意思的是,欧盟主席冯德莱恩去年7月在提到中国时,使用的是“更具侵略性的态度”和“不公平的经济竞争”等措辞。
而在今年一月再提到中国时,冯德莱恩的措辞也变了,表示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扩大与中国的互利贸易和投资关系。
作为欧盟委员会主席的冯德莱恩,以往因其亲美立场和对华强硬姿态备受关注。
然而,她在对华话题上的应对方式发生了显著的转变:从高调强硬到低调谨慎,逐渐展现出一种“自知之明”。
这一变化并非偶然,它反映了欧盟在大国博弈压力下的战略调整以及冯德莱恩在此过程中角色的微妙迁移。
美欧关系动荡对欧盟决策的压力
冯德莱恩的对华立场转变,首先与美欧关系的波动密切相关。从特朗普时代的“美国优先”,到拜登政府试图修复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再到特朗普或将重返白宫的影响。
美欧关系经历了巨大不确定性。尤其是特朗普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包括对欧洲核心产业征收关税的威胁、削减对北约的支持等,让欧盟在与美国的关系中开始重新审视自身利益。
特朗普对俄乌问题的模糊表态以及对乌克兰和欧洲盟友的部分“冷处理”,让欧盟意识到,美国已经不再是那个可靠而无私的盟友。
即便在拜登任内,美欧在能源供应、贸易和安全利益上的分歧也日益显著。例如,美国通过向欧洲高价出口天然气和能源资源获得巨大利益
而欧盟却要为能源危机和战争风险买单。在这一背景下,试图盲目迎合美国对华强硬路线,显然不符合欧盟的根本利益。
冯德莱恩在上任之初,推行了一系列对华强硬政策,并积极呼应美国提出的“围堵中国”的战略。当时,她高调提出“去风险化”概念,倡导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
同时她还强调中国是欧盟的“制度性对手”。然而,这些政策在欧盟内部屡屡受阻,并暴露出“三重定位”(即中国是伙伴、竞争者与制度性对手)的本质矛盾。
欧盟是一个由27个成员国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内部对华立场并不统一。在欧洲内部,波兰、立陶宛等国出于自身对俄恐惧,更倾向支持美国对华强硬立场;
而德国、法国等主要经济体则更重视中欧经济合作的稳定性。例如,数据显示,2022年德国和中国的商品贸易额达到2980亿欧元,其制造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不言而喻。
同样,意大利等国与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也十分紧密。这种分裂使得欧盟难以在统一对华政策上达成共识。
在内外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冯德莱恩的强硬外交路线显然难以为继。近年以来,她在对华关系上的表态愈发务实,强调深化合作,甚至淡化了对中国“去风险化”的立场。
这种低调态度既是应对欧盟内部分歧的一种策略,也是对现实妥协的结果。
中欧经贸关系的重要性与中立战略的必要
除了内部的协调难题,另一迫使冯德莱恩调整立场的重要因素是中欧经贸关系的深厚基础。数据显示,2022年中欧贸易总额达8560亿美元,中国是欧盟最大的商品进口来源国,以及第三大出口目的地。
在欧洲新能源转型、新基建等领域,中国的产业链优势更是不可或缺。例如,中国在光伏、电动车电池等关键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而这些都是欧盟绿色转型的核心需求。
欧洲内部也逐渐意识到,若过度推进“去风险化”,导致中欧供应链割裂,不仅有损中欧经济基本盘,还将进一步加深欧洲的经济困境。
欧盟在选择与中国合作时愈发务实。这种思考也体现在欧洲对华政策的近期调整中,更多强调“伙伴”和“合作”,减少“对手”的对抗性表述。
从全球博弈的大视野来看,欧盟采取与中国深化合作的策略不仅是经济互利,更是地缘政治的必然选择。
在中美关系竞争不断升级的背景下,欧盟试图在两大强国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第三极”位置。这种战略中立的平衡术,需要一个稳定的中欧关系作为支撑。
未来挑战与冯德莱恩的边缘化
尽管冯德莱恩仍是欧盟的领导者,但她近期在中欧关系中的存在感正逐渐削弱。具体来说,迫于内部与外部的双重压力,欧盟需要更多务实的推动者来主导中欧经贸合作。
而冯德莱恩的鹰派形象,已不再是目前阶段的“理想人选”。中欧合作的核心实践工作,逐渐转移到其他更灵活的欧盟官员手中。
不过需要警惕的是,这种边缘化或许只是短暂的。一旦未来美欧关系再度升温,冯德莱恩等亲美派很可能重新回到舞台中央,甚至加重对华强硬政策的推行。
这种两面摇摆的特征,反映了欧盟在多极化时代中的困境:缺乏一个长期稳定的战略定位,政策受制于内外多方力量的影响。
结语
冯德莱恩对中国从强硬高调到谨慎低调的转变,表面看是其个人外交策略的变化,实则折射出了当下欧盟所面临的深层次困境。
欧盟既要面对成员国内部分裂,又要在美中竞争的夹缝中谋求生存,试图寻求一条务实而平衡的中间道路。
可以肯定的是,不论冯德莱恩是否继续主导对华政策,欧盟都需要更理性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因为中欧合作仍是欧洲地缘战略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在多极化的国际格局下,欧盟的每一次选择,都在重新定义其全球角色。
参考内容:
1.中国日报网:中欧关系:以合作应对变局,以互信共塑未来2025-02-24
2.第一财经:去年中德贸易再创新高!德经济界警告“脱钩”伤及德企利益2023-02-09
3.南华早报 | 中欧必须在贸易战升级之际加强合作2025-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