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盐城市公安局盐都分局郭猛派出所门口,每日晨昏交替时分,总有一个藏蓝身影拄着拐杖,丈量晨曦与暮色。尽管他左腿缺失,但脊背挺直如松,步伐虽然缓慢,却又充满力量。这位独腿行走的民警,正是刚刚入选“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的郭猛派出所一级警长孙益海。
进田间、到地头、办户籍、帮群众、解难题、献真情,数十年如一日,孙益海就像一个“螺丝钉”,深深扎进这片社区,用一条腿行走在乡村道路上,用执着坚守、甘于奉献、一心为民诠释了新时代雷锋精神。
微光如炬
点亮初心征程
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雷锋”这个响亮的名字像春风一样吹遍祖国大地,滋养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心灵。
“小时候,学校组织观看雷锋主题电影的场景,至今仍鲜活地刻在我的记忆里。”那时的孙益海并不完全理解雷锋精神的深刻内涵,但电影中那些温暖朴素的画面,却像一颗种子悄然埋进孙益海的内心深处,那份对“成为雷锋”的向往,无比真实且炽热。
“在部队,孙益海是出了名的好人,只要战友有困难,第一个伸出援手的肯定是孙益海。”战友葛长青评价道。
1991年,细心的孙益海发现,战友杨维兵每个月都要从30多元的津贴费中,拿出大部分寄回家中,而自己却舍不得花一分钱。事后孙益海打听得知,杨维兵母亲因突发疾病需长期治疗服药,昂贵的医药费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得知该情况后,孙益海立即向连队汇报,主动号召大家一起为杨维兵捐款,及时帮杨维兵家庭走出了困境。
“做好事不难,难的是像雷锋一样,一辈子做好事。”面对战友的夸赞,孙益海总是坚定地说道。4年的军旅历练,锻造了孙益海炽热忠诚、艰苦奋斗、顽强不屈、无私奉献的工作作风和坚毅品格。
身残志坚
情暖千家万户
1993年,孙益海从部队退伍,穿上了那身梦寐以求的警服,正式加入光荣的人民警察队伍,怀揣着满心热忱,踏上了为民服务的新征程。
然而,1995年的一场意外,彻底改写了孙益海的从警生涯和往后余生。年仅26岁的孙益海,在参与一次收缴非法枪支行动中,遭遇火药爆炸,左腿主动脉被炸烂,紧急抢救时血压2次降为零,最后高位截肢才保住性命。此后,孙益海又历经5次大手术,至今体内还留有36颗钢弹。
余生究竟应当如何度过,病床上的孙益海一度陷入迷茫和绝望。“我愿永远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回想起幼时熟背的雷锋语录,孙益海又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内心深处的斗志被再次点燃。
“身体残废了,依然可以贡献微薄之力,但精神残废了,就像生了锈的螺丝钉,毫无价值!”孙益海深知,人民警察的使命就是为人民服务,哪怕是一个残疾的警察,依然可以帮助许多需要帮助的群众。
1998年初,孙益海重返工作岗位,他拒绝了组织安排的清闲岗位,主动申请到郭猛派出所,扎根户籍窗口,负责办理户籍、管理档案、调解矛盾等“杂事小事”。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琐碎工作,却撑起孙益海践行雷锋精神、服务群众的广阔舞台。
30年来,孙益海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坚持用一条腿,跑遍田间地头,走访千家万户,行走20000余公里,他单腿拄拐行走乡村小道为民服务,前前后后用坏了拐杖9根,累计为群众办理各类户籍业务50000余次。
孙益海把雷锋精神实质紧密地融合在岗位职责中,总结出“四个一”工作法——“办好一张证、解开一个结、熟悉一个人、结下一段缘”。他将户籍窗口打造成了知晓社情民意的平台、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桥梁。
因爱而聚
共守一方祥和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为了让更多有需要的群众获得帮助,让雷锋精神在更多人之间传承,孙益海克服各种困难,牵头成立“益海志愿联盟”,组建了益海户政、益海调解、益海服务、益海宣传4个团队,动员社会志愿力量参与辖区公益事业。
2020年,孙益海在一次走访过程中得知,李庄村的尹某因车祸受伤,丧失了劳动能力,沉重的家庭负担全落在无业的妻子祁某身上。孙益海了解情况后,主动与辖区各企业咨询联系,四处奔波,成功帮助祁某找了一份既能照顾家庭,又能挣得不错收入的工作。
不久,尹某的儿子小尹成功考上了本地重点高中,然而高昂的学费成了祁某眼下最大难处。为了不耽误小尹的学业,孙益海再次到处联系,寻找愿意资助小尹的爱心人士。得知孙益海帮助贫困学生筹集学费的暖心事迹后,辖区的一位企业老板被孙益海的善举深深触动,主动联系了孙益海,承诺资助小尹高中的全部学费。
如今,已经大学毕业的小尹,也成为“益海志愿联盟”的一员,循着孙益海的足迹,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竭尽全力帮助身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用实际行动回馈大家的帮助。
孙益海用身残志坚的正能量,影响带动了一批人,“益海志愿联盟”不断壮大,越来越多人加入进来,众多贫困家庭得到帮扶、一批失学孩子重返校园、各类矛盾纠纷成功化解。久而久之,“有困难,找孙警官”成了乡亲们的口头禅,孙益海也成了大家心目中的“活雷锋”。
在组织无微不至的关心下,在群众相互理解支持下,孙益海的工作越做越顺手,越干越有自信。孙益海一直用自己的方式,激励身边人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也让大家有了安全感和归属感。他常说:生命的高度,不在于身体的健康与否,而在于不息奋斗和无私奉献!
文/仁行 严璟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