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晓红表示,未来服务业将是人工智能产业化应用的关键爆发点。
2.陈晓红建议我国加快布局AI+未来服务业,掌握未来产业培育主动权。
3.为此,她提出加大AI硬核技术基础研究投入、催化普及国产通用大语言模型的商业应用接入等措施。
4.同时,陈晓红呼吁创建“AI+”创新示范区,鼓励地方根据实际创建区域性“AI+未来服务业”示范区。
5.除此之外,她建议构建多层次人才“引育”体系,面向全球招揽AI领域战略科学家、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创业团队。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本报记者 孟庆伟 北京报道
当前,人工智能(AI)已成为全球各国奋力争夺的战略制高点。而随着DeepSeek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崛起,未来AI产业化应用的方向,也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
“未来服务业是人工智能产业化应用的关键爆发点。”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湘江实验室主任陈晓红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需要加快布局AI+未来服务业,掌握未来产业培育主动权。
据了解,陈晓红院士领衔的湘江实验室,是湖南省强化“四算一体”重大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聚焦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围绕算力、算法、算据、算网等核心要素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助力我国数字经济发展。
截至2025年1月,湘江实验室已推出“轩辕”AI预训练系列(文创、智造、病理)大模型、“湘江慧通”高保真城市交通三维建模套件、“湘江芯源”全自动干细胞智能制备系统、“湘江智伴”具身智能居家服务机器人等19款科技创新产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湘江实验室主任陈晓红
掌握未来产业培育主动权
当前,世界各国在AI领域的竞争已经相当激烈。
以美国为例,特朗普上台后,美国除了强势推出“星际之门”计划,企图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领先地位外,也在全力加快将基础研究优势转化为未来产业培育优势,孵化未来新兴产业,企图占领未来产业制高点。
“当前,美国AI技术与产品业呈现趋向物理化、小型化和综合化的新特征,加快逼近AI产业化爆发的临界点。”陈晓红说。
而全球范围内,AI技术的爆发式应用,也越来越多地聚焦未来服务业。
2025年1月,素有“全球科技春晚”之称的全球消费电子展(2025CES),近60%的专题报道、主题演讲和圆桌讨论集中于AI驱动的未来服务业。
此外,内容、娱乐、营销和广告,成为AI应用创新的热频地带,大量创新产品涉及数字健康、生活应用、游戏和电子竞技、体育、健身、旅游、金融等未来服务业新形态。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陈晓红认为,我国应以更前瞻的视野加速布局AI+未来产业。
“我们调研发现,未来服务业是AI产业化应用的关键爆发点,而未来服务业本质就是AI驱动的现代服务业大变革。”陈晓红强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需要加快布局AI+未来服务业,掌握未来产业培育主动权。
记者注意到,随着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出炉,报告中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的内容引发市场热议。报告提出,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同时报告还提出,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等。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陈昌盛在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时也表示,为推动人工智能真正能够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国家有关部门正在抓紧部署产业赋能、终端应用、场景培育等方面的工作。
这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和产业应用已迎来重要机遇期。
提前布局开源创新生态体系
如何加快布局AI+未来服务业,陈晓红提出了多项建议。
陈晓红认为,应面向未来产业培育,提前布局通用人工智能领域的开源创新生态体系。她建议,加大对AI硬核技术的基础研究投入,强化在大模型训练、具身机器人、芯片设计等关键领域科技攻关,将基础研究投入更多投向前沿科创企业;催化普及DeepSeek等国产通用大语言模型的商业应用接入,鼓励大型国有企业、平台型企业全面接入DeepSeek等国内大语言模型构建本地应用模块。
同时,建立关键本土企业之间的人工智能战略协商机制,强化国内主要通用大语言模型在模型迭代、算力协同以及商业生态的互联互通,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共同构建国际开放的开源创新生态体系;牵头建立具有全球共识的AI伦理价值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AI治理讨论和国际AI技术标准制定,开发可解释的价值对齐技术路线,建设完善的对齐效果评估体系,平衡个体需求、集体规范和主体能动性,兼顾技术实践和法律规制。
而在场景培育方面,陈晓红表示,推进“AI+”未来服务业的业态创新与场景创新,可以布局AI+机器人、AI+能源转型、AI+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
她建议,一是加强“AI+未来服务业”培育的顶层设计,明确“AI+”赋能路线图和时间表;二是重点推进“AI+量子技术”“AI+先进制造”“AI+现代消费”等领域技术探索,实施AI+机器人、AI+能源转型、AI+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专项科技行动;三是建设“AI+生产服务”和“AI+生活服务”生态创新体系,支持DeepSeek等国内大语言模型向行业场景渗透,整合研发、产业链上下游、应用端构建面向关键服务产业应用场景的开源创新平台,开发面向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物理化、小型化和综合化的衍生创新产品;四是重点攻关一批面向特定行业的AI+应用关键共性技术,为中小微服务型企业提供便利化的“AI+”赋能应用包,鼓励开发开源、开放的行业应用共同平台,降低现代服务业AI应用门槛。
而人才和资本的汇聚,将加速我国抢占AI高地。
对此,陈晓红还建议,多措并举引导社会资本进入“AI+”未来服务业赛道,培育耐心资本,鼓励产业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开展“AI+”项目投资;对相关投资者给予税收减免或优惠,完善“募投管退”全链条运行机制。同时,创建“AI+”创新示范区,鼓励地方根据实际创建区域性“AI+未来服务业”示范区;建设数据共享平台,促进企业获取高质量数据以训练AI模型。此外,构建多层次人才“引育”体系,面向全球招揽AI领域战略科学家、学科带头人和“专精特新”创新创业团队;创新产学研合作联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高水平专业人才。
(编辑:郝成 审核:吴可仲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