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两会医声 | 建议精简公立医院考核体系

聚焦两会,关注医疗。



整理丨汪   航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医疗界代表纷纷建言献策,“医学界”持续为您带来医疗卫生健康领域的相关建议提案。


培养未来医学科学家


图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图源:交大医学院


医学教育如何走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据《人民日报》今日报道,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认为,要构建全新的“4+4+X”医工交叉“医学博士(MD)+哲学博士(PhD)”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医工交叉领域的领军人才。


“MD+PhD”双博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国际医学教育领域已有60多年的历史。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设立的医学科学家项目,到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的“MD+PhD”双博士学位项目,培养了大批既具备深厚医学知识又精通工程技术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近10年来,13.6%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是“MD+PhD”双学位博士。国内已有少数高校探索与国外合作的“MD+PhD”双博士项目,但其中PhD部分主要是基础医学的研究,并未强调医工等交叉培养,且MD和PhD也是单独注册学籍的。


范先群院士认为,“4+4+X”医工交叉人才培养模式能够积极对接国家战略,通过多学科交叉、科研和临床的“双轮驱动”,培养复合型医学领军人才,为创新医工交叉领域的前沿理论和颠覆性技术储备人才,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作为我国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改革试验田。


他建议,超前布局适应未来发展的大健康领域新兴学科,探索交叉学科组织模式,加快推进研究范式转型和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范先群院士还建议,设立“医师科学家培养基金”,专项资助“MD+PhD”顶尖人才培养;单列项目,拓展国际联合培养。


此外,鉴于“MD+PhD”项目分属不同政府部门管辖,他建议设立专门协调机构,实施统筹管理。在培养过程中,融课程学习、临床实践、科研创新及国际化培养为一体,提高培养效率与质量,并适度缩短培养周期。


精简公立医院考核体系


图片

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所长蔡威/图源:上海市儿童罕见病诊治中心官微


据《上海证券报》今日报道,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所长蔡威在今年今年全国两会上,将关注点放在特医食品管理问题上,同时也关注公立医院的考核问题。


蔡威发现,公立医院考核体系存在重复建设、考核指标设计不合理等问题,给公立医院正常运营带来困扰。


蔡威建议,对公立医院部分创新制剂、诊疗技术的费用考核,应根据临床需求完善现有除外机制,取消对药品品规总量限制,逐步减少医药占比、次均费用等“一刀切”考核指标。


同时,要精简协同考核体系,确保考核体系以“患者获益最大化,为医生救治病人带来最大方便”为目标。


他还提出,应对不同类别医院“靶向施策”:


针对管理规范、数据完备准确、行业协会自律能力强的医院,降低考核频次;针对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创设高精尖技术考核的机制;针对部分高水平公立医院,探索“一院两区”模式,免除适用于基本医疗业务的微观考核。


“此外,对全病程管理、健康共同体模式、儿科与罕见病等特医食品和院内制剂自主研制等给予单项奖励,对公立医院推广‘真创新’技术的,医保按病种或病组分值付费。”蔡威说。


他认为,要善用“非考核”工具推进改革,避免滥用考核机制,如对公立医院合理使用医保集采药、国谈药等药品并提供合理用药服务,从药品“零加成”转为“顺加成”,以提高医院对医改政策的依从性。


建议加强仿制药上市后监管


图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松蹊/图源:知道News


据新京报社“知道News”3月5日报道,今年全国两会,除了带来关于放宽人口生育约束、构建婚育激励体系的建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松蹊还关注仿制药监管。


“我国仿制药上市的审评标准已同国际接轨,对药品上市前监管相对较严,但上市后的监管部门分散,影响监管效果。”


陈松蹊院士建议,加强药品上市后监管,推进药品再评价工作,尤其是进入医保集采的药品。同时,丰富医保药品种类的选择,在医院同时提供原研药和仿制药,设置不同的报销比例,视患者病情合理选择药品。


比如,建设一体化的全国药品疗效数据平台,收集药品全周期信息,建立详尽的品种信息档案,供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其职能在监管过程中使用。


对于卫生健康部门,他表示可以充分利用区域医疗健康大数据和医保信息,形成药品上市后现实世界使用的数据库,鼓励开展药品仿制药与原研药疗效和安全性对比的真实世界研究,以供药品监管部门和医保部门决策使用。


此外,陈松蹊院士还建议,优化成本核算模型,对集采药品适度给企业留出利润空间,让企业有足够利润不断做质量提升。丰富医保药品种类的选择,在医院同时提供原研药和仿制药,供医生和患者选择,设置不同的报销比例,视患者病情合理选择药品。


加强基层医疗建设


图片

全国人大代表戴立忠/图源:圣湘生物


今年的政府工作任务提出,强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


全国人大代表、圣湘生物董事长戴立忠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围绕我国基层医疗资源供给、精准诊疗能力建设以及“互联网+医疗”创新模式提出了系列建议。


据“人民网”今日报道,近年来,国家持续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然而,许多居民因普通感冒、咳嗽等前往大医院,不仅增加个人就诊负担,也加剧了医院压力,甚至带来院内交叉感染风险,并导致优质医疗资源高度集中。


基层医疗机构在我国医疗体系中占比接近95%,但诊疗量仅占全国的一半左右。治疗量上长时间的“吃不饱”,导致许多基层医疗机构出现设备不足、人才缺乏、技术薄弱的情况,慢慢演变成难以提供及时有效的诊疗服务,难以赢得居民信任。


目前,许多基层医疗机构希望开展精准检测项目,但受限于繁琐的备案流程,落地实施难度较大。


针对这一问题,戴立忠建议,优化基层检查项目备案流程,探索分级管理模式。对于技术成熟、低风险的检测项目,简化审批程序,甚至可采用告知承诺制,由医疗机构承诺符合标准后即可先行开展,事后再进行抽查核验,提高备案效率。


同时,加大基层医疗人才培养力度,探索定向规培模式,完善基层医疗编制动态调整机制。通过设立专项补贴等措施,提高基层医疗岗位的吸引力,让更多优秀医疗人才愿意扎根基层。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