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让中国人开始质疑西方标榜的公理与现实强权的真实关系,留下了“弱国无外交”的刻骨教训。如今,再也没有任何势力可以从实力地位出发胁迫中国。但“公理胜强权,还是强权即公理?”依然是百年变局下,国际事务中不可回避的时代之问。
3月7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举行记者会,中国外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图源:中国网 伦晓璇 摄
整场记者会,王毅共回答了23个问题,除台湾问题完全属于中国内政外,其余问题几乎均涉及国际事务。围绕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国际热点问题的直接追问,横跨四大洋五大洲的区域问题,全球发展的疑难问题都能在这场记者会上找到中国答案。
当今世界变乱交织,确定性日益成为全球稀缺资源。各国尤其是大国作出何种抉择,将决定时代方向、影响世界格局。记者会上,王毅表示,要“以中国的确定性稳住不确定的世界”。
美国特朗普政府以“美国优先”的施政纲领重新入主白宫后,便迅速宣布退出多个重要国际组织和机构,同时冻结美国大部分对外援助,在国际事务中不断甩锅卸责。
“世界上有190多个国家,试想如果每个国家都强调本国优先,都迷信实力地位,那这个世界将倒退回丛林法则,小国、弱国将首当其冲。”王毅指出,历史应当向前,而不能倒退。大国应承担起国际义务,履行好大国担当。不能唯利是图,更不能恃强凌弱。
西方有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而在中国看来,朋友应当是永远的,利益应当是共同的。
世界越不稳定、不确定,发展中国家和中小国家就越容易沦为牺牲品。全球南方国家应当如何维护自身利益?对此,王毅先是用“风从南方起,潮自南方来”阐明了全球南方对维护国际和平、带动世界发展、完善全球治理的关键作用;然后,王毅又指出,全球南方“要自强、要团结、要发展”,并表示“中国是全球南方的天然成员,因为我们有着反殖反霸的共同历史、也有着共同发展振兴的共同使命”。
2024年8月3日,在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的中国援刚果(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内,中方农业专家李科明(左)与当地员工在大棚内耕作。(新华社记者 郑扬子 摄)
赞赏、号召、共情,王毅循序渐进地表达出中国对全球南方的鲜明立场: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将心系全球南方,扎根全球南方,同其他全球南方国家一道,谱写人类发展的历史新篇。
有观点认为,当前国际秩序到了二战以来“最危险的时刻”。联合国的作用和权威不断受到削弱,世界似乎正重回丛林法则。怎么办?
王毅给出四点建议:
首先要筑牢主权平等的基石,承认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不能谁“胳膊粗”“拳头大”,谁就说了算。 第二,要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反对少数国家垄断国际事务。 第三,要恪守多边主义的理念,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包容协作取代集团对抗,以“大团结”破除“小圈子”。 第四,要加强国际法治的权威,大国尤其要带头讲诚信、讲法治,反对双重标准和选择性适用,更不应欺行霸市、巧取豪夺。
“矛盾越是复杂,越要突出联合国的重要地位;挑战越是紧迫,越要维护联合国的应有权威。”王毅指出,中国是二战后国际秩序的缔造者和受益者,当然也是这一秩序的维护者和建设者。
中俄关系每年都会被问到,但角度每次都不同。本次记者会上,王毅用“历史逻辑不变,内生动力不减”鲜明概括了中俄关系,并表示一个成熟、坚韧、稳定的中俄关系,不会因一时一事而变,更不会受第三方干扰,是动荡世界中的恒量,而不是地缘博弈里的变量。
谈及中美关系,王毅的回答是,中方将继续按照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原则,致力于中美关系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图源:中国网 伦晓璇 摄
谈及中欧关系,王毅引用今年初习近平主席同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通话时的重要判断:国际形势越是严峻复杂,中欧越要秉持建交初心。
谈及中拉关系,王毅指出,同拉美国家交往,中方始终秉持平等相待、互利共赢的原则。
去年中国成功举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今年王毅新年首访非洲四国。谈及中非关系时,王毅表示,中国和非洲从来都是命运与共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
新一轮巴以冲突的战火已持续一年多,加沙地带战争惨剧骇人听闻,冲突外溢效应持续蔓延,停火谈判进展缓慢……中东,这片人类历史上曾经的“文明高地”,如今却成为“和平低谷”。
“巴以冲突循环往复,症结在于两国方案只实现了一半,以色列国早已建立,而巴勒斯坦国仍遥不可及。”记者会上,王毅指出巴以冲突的症结所在。他表示,中方将继续坚定地为中东人民争公道,争和平,争发展,支持中东国家自主掌握前途命运,自主探索发展道路,早日实现和平振兴之梦。
1月27日,在加沙地带中部努赛赖特,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启程返回家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里泽克·阿卜杜勒贾瓦德 摄)
乌克兰危机在血与火的鏖战中也已历时三年之久,战争与和平在“特朗普2.0”的冲击下加速转换,“餐桌上、菜单里”的讨论在舆论中不断变化。而中国从危机爆发第一天起就主张对话谈判,寻求政治解决,为和平奔走,为促谈努力。
“回过头来看,这场悲剧本可避免”。王毅表示,中方秉持的始终是客观公正的立场,发出的一贯是冷静、平衡的声音,目的是为解决危机创造条件、汇聚共识。
当世界再次陷入“公理胜强权,还是强权即公理”的历史讨论中,这些表态既显示出中国外交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也是中国为不确定的世界注入确定性。
中国,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也以智慧和力量为世界带来信心与稳定。
来源 | 中国网【中国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