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昆明3月8日消息 在一个狭窄的空瓶中,孙鸿雁擎着细笔,看似漫不经心地勾勒,瓶内却渐次浮现出云南的山水草木,令人惊叹……她开创的“滇派内画”源于云南,取材于滇,融滇之景,将“云南元素”浓缩于方寸晶瓶之中,展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作为云南鸿雁内画艺术研究院创新工作室负责人、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孙鸿雁在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的交汇点上,以独特的艺术视角,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24年,孙鸿雁入选“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对象”,今年2月28日,孙鸿雁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成为非遗传承与创新领域的杰出女性代表。
孙鸿雁(央广网实习记者 冯宜 摄)
匠心独运:用创新赋能非遗传承
“我是山东人,但云南成就了我的艺术人生。”孙鸿雁说。16岁那年,孙鸿雁因电视上一则介绍内画技艺的报道,被其独特的反向作画技法所吸引。她毅然拜师学艺,开始潜心研习这门传统工艺。
在当时,对于一个普通家庭的女孩来说,学习美术绝非易事。为了不影响学业,孙鸿雁利用课余时间学画,每逢周末,就攒起粉笔、石块,在墙上、地上练习,默默坚持着自己的艺术梦想。“别人付出一倍,我要付出百倍。”孙鸿雁说道。
1996年,23岁的孙鸿雁背上画笔、颜料,只身南下。在云南,孙鸿雁不拘泥于山东内画流派,而是大胆创新,将云南本土文化元素融入创作。她深入西双版纳、迪庆、红河等地,研究民族服饰、银器、木雕等工艺,汲取灵感,逐步形成了“滇派内画”的独特风格。该项工艺于2012年被列入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填补了云南工艺美术的空白。
孙鸿雁的创新工作室(央广网实习记者 冯宜 摄)
作为一个“年轻”的内画流派,滇派内画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同时,不断创新颜料、工具,并结合现代设计风格,赢得了众多年轻人的青睐。多年来,孙鸿雁通过创办滇派内画传习馆、成立创新工作室、在高校授课等方式,推动滇派内画的传承与发展,累计培养技能人才1000余人,直接收徒200余人。
“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的表达。”孙鸿雁认为,云南多民族文化与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限灵感。她的作品多以云南的花草树木、民俗风情为题材,通过内画这一独特载体,讲述着云南的生态文明故事。
在她的画笔下,一幅幅云南风情的内画作品不仅记录着这片土地的美丽与变迁,更映照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光辉。
女性力量:巾帼工匠的时代担当
作为女性艺术家,孙鸿雁深知女性在文化艺术领域的独特价值。她不仅是非遗技艺的传承者,更是女性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她鼓励更多女性投身艺术教育与文化事业,为女性工匠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在教学中,孙鸿雁不断激励学生勇敢追梦,强调艺术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精神传承。“我的女弟子特别多,我经常跟她们说,女性一定要自信。而自信来源于哪里?来源于对知识的渴望,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对文化专业技术的理解。”孙鸿雁说道。
孙鸿雁在指导学生(央广网发 受访人供图)
在日常工作中,孙鸿雁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帮助更多艺术工作者找到自我价值,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她带领团队联合攻关,通过“以文化为体,以科技为用”研发出800余种不同材质、造型的艺术载体,新型环保矿物颜料,破解了工艺颜料易脱色、技术、工具易生锈等难题,引领了行业新发展。使内画作品更加耐久、色彩更为饱满。
此外,她推动传统工艺与数字技术融合,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现代科技手段,让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科技创新离不开文化,而文化也需要科技赋能。”孙鸿雁表示,希望通过科技与艺术的结合,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热爱非遗,让传统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焕发新的光彩。
孙鸿雁的学生内画作品(央广网实习记者 冯宜 摄)
近年来,孙鸿雁及其团队在非遗保护、文化产业、乡村振兴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主持科研项目11项,获得各类奖项43项,发表多篇论文和专著,并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她创立的“滇派内画”推动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的深度融合。
“讲好云南故事,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孙鸿雁表示,未来,她将继续深化“文化+科技”创新探索,推动云南非遗技艺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让世界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策划:魏文青 赵贝贝
记者:魏文青 赵贝贝
拍摄制作:魏文青 赵贝贝 冯宜(实习)
央广网云南频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