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因为找到了“真爱” 75岁的老窦过得忙碌而充实

  “75岁最多算‘轻老年’吧!年龄只是个数字,我觉得我现在的精力和心态都很充沛!”75岁的摄影“发烧友”窦德祥在采访中“老夫聊发少年狂”。

  这位从小对摄影有兴趣,直到退休后才有时间、精力实践的老人,像如获至宝的孩子一样,乐此不疲地分享自己的摄影故事。

图片

  连续3年在家办影展  用照片制作台历送朋友

  从老窦家的入户门到客厅有一个狭长的走廊,走廊里正在举办老窦的第三届个人影展。

  “谁说影展非得让外人看?”老窦说,“这是我从一年拍的5000多张照片中选出的最满意的50张,是我忙活一年的成果,也是我对亲朋好友的一次汇报。”

  老窦称自己比较喜欢偏暗的风格,认为能更好地突出主题。

  他指着影展中的一张照片说:“你看,这张菊花我用了二次曝光,明与暗的强烈对比能更好突出菊花婀娜和内敛的张扬;这张是我在广西旅游时,无意中发现阳光照射在一位外国友人的头上,他的头发都发光了,我赶紧把相机白平衡降一降,刚好能凸显他头上发出的光……摄影就是光与影的艺术,有幸我捕捉到了身边的他们!”

  客厅的桌上,摆着一本2025年台历。

  老窦说,“这也我第三年自费印刷台历,送给一路同行、支持我摄影的朋友们。当然,也是给自己拍的照片找到一个展示的平台和机会,每年年前我都会自己排版、印刷,制作50多份。”

图片

  2025年台历的主题是“在陕西的‘国家一级博物馆’”。 “我选了12座在陕的国家一级博物馆。2月是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还把大门和馆内秦俑的照片融在一起制作,12个月的照片都是这一制作思路。”老窦说自己以前做过印刷生意,所以制作台历这件事对他来说不算太大挑战。

  “唯一就是要买台历架,网上是孔越多价格越高,作为一名动手能力超强且不会乱花冤枉钱的退休工人,我想了个好办法,快到年底时买些便宜的旧台历,把台历架留下,再把我印刷好的新台历纸装上去就好了!”

  他坦言,不管是办影展,还是印台历,都是想让大家看看自己拍的照片。

  “人要是有了兴趣爱好,真心想干一件事,就没有面子,也没有困难,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实现!”老窦说。

  因为摄影  他爱学习、爱观察生活更爱交朋友

  摄影是门技术,不仅要不停学习,还得不断拥抱新技术。

  老窦先打趣说:“从我身上,我就悟出了这个道理:要先找到喜欢的东西,才有学习的动力。我从小就不爱学习,老了老了爱上摄影,这不爱学习的毛病都给治了!”

  退休后,老窦先是在家附近的老年大学,学习了近一年的摄影后期处理与视频制作课程。

图片

  “老年大学课程虽简单却很系统,有了这些知识,加上我蹭的数不清的免费‘网课’,那些热心摄影博主们晒出的拍摄小技巧,让我这些年不断进步。但我想说,在拍照这方面,光听会可不行,要在摄影中不断实践方法,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拍出自己的风格。”老窦对摄影学得多,想得也多。

  他边说边从手机里翻出一段自己制作的视频,说:“现在短视频越来越普及,我也在学!你看,这是我制作的5分钟的大唐芙蓉园的短视频。”

  5分钟这个时长逗笑了记者。

  老窦不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我知道,你们年轻人就爱看几十秒的短视频,那能说清楚个啥呀?时长够内容才可能有系统,至少我这么认为。”接着他还聊起了无人机拍摄,说虽然受限较多,但在俯拍等角度,无人机无人能及;还聊到AI,说现在AI技术强大,甚至可将几张照片生成一段很有故事的视频……

  “我希望我也有机会学学这些新技术,用到我的拍摄中去。”老窦说,“实话说,因为有了摄影,退休到现在的每一天,我都忙忙的,一有空就琢磨去哪拍?拍点啥?日子过得很充实。”

  老窦对每天为拍照骑自行车东奔西走的日子乐在其中。

  问他为啥要骑自行车?“这方便啊!”在他接下来的讲述中,才慢慢了解,他说的是方便拍照。“比如,路边聚了群人,我把自行车一停,拿出相机就凑到跟前抓拍了,一般人集合的地方肯定有事发生。我理解的摄影就是记录这些事,尤其记录打动人的瞬间。你想我要是开着私家车,等我找到停车位再赶回来,来得及?”老窦幽默地说,“当然,我也没车,我不需要。”

  因为摄影,老窦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地朋友。“我们十多位‘摄友’建了个微信群,最开始我们把群里一位摄影技术最好、文化程度又高的摄友称为‘老师’,他退休前是陕西省食品公司的干部,很喜欢摄影,也喜欢分享,我们都觉得跟他学了很多干货。现在,因为我的进步大、技术也不错,我也会偶尔在群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摄影技巧和心得。”

图片

  为“出片”  可搭讪、可趴地还可再去一趟

  因为摄影,老窦还把自己进化成了一位“旅游攻略家”。

  “我儿子常说我出门攻略比年轻人做得都专业。”老窦谦虚地说,“起初是搜当地最出片的地方,搜着搜着就把当地的美食、住宿等都顺便安排好了。”

  老窦聊起了自己旅行中拍照的故事。

  “到广西就想拍拍民族服装,可那天就一直没遇到合适的。我看着路边影楼上有位穿着民族服装的模特正在拍照,进去和老板搭讪了一阵儿,才问他能不能借模特拍一拍,老板看看我,看看我的相机,竟然答应了,只是要求我照片不能发布。”老窦说,“我拍照主要是为了自娱自乐,如果要发布也要先经过你们的许可才行。皇天不负有心人,刚拍完没多久,我又在路上遇到了一位穿着民族服饰的北京大姐,让我最终双约拍成功!”

  “还有一次是在重庆,到重庆肯定是奔着夜景去的!记得我花了150块找到了一个说能拍到两江夜景的高点。可我兴冲冲上去,发现四围都有玻璃,心一下凉了半截。但来都来了,咋办?往地上一趴,拍么!”马上老窦又兴致勃勃地聊起在绵阳拍摄的故事。

  “绵阳的夜景也不输,尤其是沿涪江那一段,华灯初上,越王楼上的飞檐斗拱好像都飞进了拍景人的心里。遗憾的是我上次去没拿三脚架,用手持着相机拍了两三个小时。今年天气暖和了,我再去拍一下,弥补弥补当时拍摄的不足。”

  老窦自认为对拍摄的主题要求不多,就拍出来的照片看,花卉比较多。

  他想想说:“大概是因为:花虽然年年开,但每一朵开的样子都不同,要细细观察、发现、琢磨和领悟才能拍出好照片,我想应该是这个过程让我得到了乐趣吧。”

  “你看这张是王莲,这是我在翠华路老植物园拍的。”老窦说,“我当时63岁,为拍这张照片也下了功夫。当时植物园有大批的摄影发烧友,他们甚至拿十多块砖在王莲池边砌了道矮墙,方便架他们的长枪短炮,还有人提前放个三脚架,为给自己占一个好的拍摄机位,我当时没长焦镜头也没三脚架,也是蹲了3个多小时,拍摄了王莲绽放的全过程。”老窦说,当时有位拿长焦的摄友长他六七岁,“夸我说:‘很少见你这么执着的人’。”

  问他这些拍摄的信息从哪来?“我加了很多有关摄影的群,最开始肯定都是从群里看到的。但慢慢的,要靠自己积累、留心,比如,今年拍了一种花卉,总结出来它每年5月最好看,那第二年的5月左右就得提前过去看了。”老窦说,“再比如,现在常有人夸我‘认识的花多’。一方面,现在手机上有植物识别的软件,但前些年还主要靠自己识别。最开始我认识的也不多,我记得有次在外面拍了一组很好看的花,看着像百合又不像,最后我就跑到中药房一问才知道是‘野百合’,原来就是我小时候背的汤头里常见的‘野百合’,它要是制成中药我还能认识!哈哈!你别说,我小时候虽不爱背汤头,却因此知道了不少花入药的花名儿。所以,我现在常觉得‘人这辈子没有白走的路’!”【注:背汤头是指背诵中医临床中常以七言诗编写的方剂歌诀,包含方剂的名称、组成药物、适应病症和用法等信息】

  “我还拍过一组金丝桃的照片,算是我至今满意的一组照片。”老窦说,“金丝桃在西安比较少见,我了解到的只有4个地方曾经存在过。我这组照片是当时在莲湖公园拍的,金丝桃很上镜,但很难拍。盛开的金丝桃是秋日里最亮眼的一抹金黄,而从花瓣中长出的纤细又丝丝分明的花蕊更是别具特色……”聊到摄影,老窦有说不完的话。

图片

  从小羡慕拿相机 中年抛脑后 晚年得家人支持圆梦

  “当然,我必须要说,现在有时间折腾这些,全靠家人的大力支持。”老窦笑说,“首先,最感谢老伴——老孙,她现在是我拍照的最好助手。通常,她坐公交车,我骑自行车到我们约定的拍摄地点见面,碰上比较出片的雨天,全靠她给我撑伞!也要感谢儿子和儿媳妇,他们总说‘爸,你忙你的去,你孙女我俩能照顾好’……他们还给我买了一台专业的相机。”

  老窦回想从前,才发觉自己对摄影的兴趣早就在某处生根发芽。

  “上世纪60年代,我上小学时,有一次和村里大一点的孩子扒火车到了华山,碰上好几个拿相机拍照挣钱的人。当时拍一张1、2寸的黑白照片要8块钱,我还专门凑上去看了人家的照片,当时就觉得人家照片里的华山比华山还好看!也就是从那时候,我就羡慕拿相机的人。”老窦说,“但我回来也不敢跟父母提,我出生在中医世家,从小就担任着继承衣钵的重任,可我实在不喜欢背汤头,每天早上一醒来就要被我爸盯着背汤头这件事儿,让我很是头疼。”

  老窦的父亲在三桥建了一所医院,老窦还曾被家里人安排在那儿实习了近一年。无奈他实在没有兴趣,一心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家人才最终同意老窦去当兵。

  上世纪70年代,当兵转业后,老窦分到了甘肃庆阳的长庆油田,经过一段培训后干了金相分析(注:通过相机拍摄,确定金属材料在热处理中材料的微观组织变化)的工作。

  这是份有相机的工作,因为要拍摄被显微镜放大很多倍的金属断面,确认钢材在热处理中是否形成了马氏体针,也是确定热处理质量的重要一环。单位给老窦配了华山牌照相机。

  “我当时很开心,这份工作也让我对摄影的好奇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与延续,随着拍摄技术的不断提高与被肯定,我对摄影的兴趣也更浓厚了!”老窦说。

  但上世纪90年代,因与爱人长期分居,为照顾孩子,老窦下定决心从庆阳调回西安,和爱人一起成了西安冶金机械厂的车间工人。

  “当时儿子12岁了,马上升入初中,我在庆阳半年才能回来一次。反复考量后,我就调回来了。也就是那几年,企业的效益越来越差,一家人的吃穿用度一度都成了难题。为了改善生活,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把心一横,先后和爱人‘下海’,干起了印刷生意。” 说起这些,老窦的声音突然颤抖起来,眼睛也红了,“那时候,印刷还是个体力活,我们快奔五的两口子一单单地‘算计’,从排版、设计到印刷成品,真是吃了很多苦,好在后来生意有了起色,生活也慢慢好了起来。”

  刚想问他:那段时间还有心情想摄影吗?

  他就自己说了起来,“现在想想,那段时间,摄影虽早被抛到脑后,但排版、设计其实与摄影的构图是相通的,也不算彻底放下,是不是还是应了那句‘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采访最后,老窦感慨说:“虽然我不是什么大人物。但我很幸运,能找到自己的心中所爱。我的日子里有了摄影,即使在75岁的年纪,依然充实、快乐还有奔头,祝福所有的老年朋友们都能想一想、找一找,找到自己的爱好。也祝我和我的摄友们摄影技术日精月进,在第二天总能拍出比前一天更精彩的照片,捕捉到独属于自己的那道光!”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付启梦/文 赵彬/图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