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公民的航母梦
——购买“瓦良格”号航母的功臣邵淳的故事李忠效
引子、航母的“中国速度”
2017年 4月27日上午,我国第二艘航空母舰下水仪式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举行。据媒体报道,这艘航母代号为001A,由我国自行研制,2013年11月开工。目前,航空母舰主船体完成建造,动力、电力等主要系统设备安装到位。出坞下水是航空母舰建设的重大节点之一,标志着我国自主设计建造航空母舰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2017年 4月27日中国国产航母下水(选自网络)
众所周知,中国的第一艘航母是“辽宁舰”,“辽宁舰”的前身是2002年3月来到中国的乌克兰报废航母“瓦良格”。要写“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的故事,有一个人是绝对绕不过去的,他就是原华夏证券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邵淳。
一个证券公司的老板,怎么会和购买航母的事情扯上关系呢?一般人很难理解,就连一位领导人都说,一个证券公司,买什么航空母舰?!
当年,在国家高层并不热心搞航母的情况下,邵淳作为国企老板“擅自”参与“瓦良格”项目,无疑是一个“错误”的选项,但在今天看来,他实在是犯了一个“伟大的错误”。如果没有他这个“伟大的错误”,很难说中国的航母事业会在什么时候才能正式起步。没有“瓦良格”,就不会有“辽宁舰”,也不会有刚刚下水的001A型舰。001A型舰从开工到下水,仅用了3年8个月,未来还需要一两年时间进行舾装。这意味着,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从开建到交付使用,也就是5年多时间。这个速度在世界上恐怕只有中国能做到。印度的“维克兰特”号航母2006年11月开工,至今已经过去了11年,还没有出厂,预计要到2023年才能交付使用。
中国国产航母的“中国速度”,无疑是工业部门的“超常发挥”而创造的,然而中国有句名言:树有根,水有源。中国航母的“根”和“源”是“瓦良格”。中国还有句俗语:照葫芦画瓢。如果没有“瓦良格”这个“葫芦”,“辽宁舰”和001A型航母这两扇“瓢”就不会这么快“画”出来。这一切,都源于邵淳的那个“伟大的错误”。
邵淳,1944年12月25日出生于北京,1962年考入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1966年毕业,1968年下乡到河北省衡水地区故城县农村劳动,1970年调入故城县文化馆任美术创作员,1980年到河北省农业银行工作,1984年任中国工商银行总行计划部副主任,1990年任华能集团财务公司经理,1993年至1999年,先后担任华夏证券公司总经理、董事长兼总经理。邵淳在华夏证券公司董事长的任上,做出了购买“瓦良格”号航母的“惊天举动”,并导致个人被查处,公司被“接班人”搞垮……
一、邵淳的“航母情结”
邵淳作为华夏证券公司老总,是怎么和“瓦良格”项目扯上关系的呢?
1998年7月的一天,邵淳的部下、华夏证券公司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兼海南隆泰源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宇对他说:“有个香港老板想见你。”邵淳当时正在对公司进行整顿,工作很忙,本来不想见,吴宇补充道,“说是有个很好的项目。”
在商言商,好项目总是有吸引力的。邵淳应约来到钓鱼台大酒店,见到了香港创律公司董事局主席徐增平。
徐增平身材高大,仪表堂堂,西服革履,彬彬有礼。寒暄过后,徐增平切入主题。他说他到乌克兰买下了一艘报废的航母“瓦良格”号。
邵淳听到“瓦良格”三个字,不由得心头一动。就因为这“心头一动”,邵淳为国家办成了一件大事,也因此葬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要想说清楚邵淳为什么会为“瓦良格”而心动,就要简单介绍一下他的经历和性格。经历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邵淳从小酷爱画画,尤其喜欢雕塑。他就读的北京第四十七中学,原为中法大学附中,该校的校训是:独立思考,敢行我是。虽然这个校训在邵淳来校时已经取消,却在邵淳的记忆中却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几乎影响了他的一生。该校的艺术教育很出名,几乎每年至少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输送一名学生。1962年,邵淳参加高考之前,通过一名校友向中央美术学院报送的雕塑作品得到美术学院教授的肯定,似乎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已经没有问题了。可是命运与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给国家带来重大经济困难,国家暂时停止了艺术院校的招生。此时距离高考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了,邵淳临时选择报考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并被其录取。
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的校风和学风都很严格,在老师的眼里,邵淳这个学生偏重于艺术气质,有点“专业思想不稳定”。邵淳上大一时,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散文《喜鹊娃子》,尽管此文“很讲政治”,但在老师看来,这属于“不务正业”。
时过多年以后,回忆这段往事,邵淳笑称:“其实当时我在大学期间的计划还是有的,就是仍然要从事艺术事业,真没打算投身金融。”
当时全国只有一家银行,所有的贷款和计划都是事先确定好的,没有资本市场,没有金融中介,银行的存在似乎就是为了给国有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由于社会上没有需求,金融专业在当时十分冷清,这也是邵淳“没打算投身金融”的原因。
1968年8月,邵淳和6名同学一起,被分配到河北省衡水地区故城县农村参加劳动。1969年春节,他没有回家过年,和其他同学一起,向村里申请了10块钱,买了一些画墙报用的纸和笔,举办了一期“农业学大寨展览”,过了一个“革命化的春节”。邵淳发挥他的美术和文学特长,将这个展览搞得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在整个县城引起轰动,于是他“脱颖而出”,成为当地颇为知名的画家。
原华夏证券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邵淳
1970年,河北省要进行全省美术作品展览,故城县文化馆将邵淳调去当美术创作员,他不负众望,才气勃发,他创作了人生第一个木刻作品《战士与房东大娘》。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想干的事情,就尽量把它干好。为了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这幅木刻作品他一共拓印了100多张,从中选出他认为最满意的一张送去参展。该作不仅参加了全省美展,还被省里选中报送全国美展。他在文化馆一呆就是10年。这10年间,他的主要精力都用在美术创作上,他的木刻作品在河北美术界具有很大的影响。
木刻《战士与房东大娘》(1972年 邵淳作)
1980年,国家成立农业银行,河北省也要成立省农业银行,邵淳作为“文革”前的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的毕业生,被作为金融专业人才调到省农业银行工作。一开始当办公室秘书,负责写各种材料,为行长写讲话稿,同时把放弃了10年的金融专业知识重新拾了起来。3年后,中央提倡干部年轻化,邵淳被派往张家口市农业银行挂职当副行长。在他的努力下,该行的业务不到一年时间就转入正轨。
此后,他又在中国工商银行总行计划部和华能集团成立财务公司担任领导职务。1993年任华夏证券公司总经理。1996年晋升为华夏证券公司董事长。在华夏证券公司,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业绩,带出了一支能干的队伍。他本人也被业内人士认为是中国证券业的领军人物之一。
如果不是他涉足了“瓦良格”项目,也许他的人生道路会是另一种走向。由于机缘巧合,把他的命运和“瓦良格”的命运纠缠在了一起,于是,他改变了“瓦良格”的命运,“瓦良格”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邵淳是个充满艺术气质的人。他不但喜欢美术,还喜欢舰模,尤其喜欢看军事题材文学作品,像美国作家赫尔曼·沃克的《战争风云》和汤姆·克兰西的《追踪红十月》等军事题材小说他都看过。
正是他的这种爱好和他的艺术家气质,决定了他比其他金融企业家更熟悉、了解世界各国的核潜艇和航母,并在军事装备领域有所作为。
1993年,邵淳在《舰船杂志》上看到一篇题为《“瓦良格”号航母花落谁家》的文章,不由得想入非非:如果“瓦良格”能“花落中国”该多好啊!
1944年出生的邵淳,到1993年已经49岁了,而且是华夏证券公司的总经理,在风起云涌的金融市场上弄潮的他,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居然还有精力阅读《舰船杂志》,关心“瓦良格”花落谁家。也许这就是冥冥之中该着他与“瓦良格”有缘吧!
在邵淳为“瓦良格”花落谁家而“想入非非”的两年之后,他又经历了一次“心痛之旅”。
1995年春天,邵淳趁出差的机会登上威海刘公岛,参观了“甲午战争博物馆”。此时,正值中日甲午战争100周年,他是怀着一种探秘的心情来到刘公岛的。在他的印象中,中国自明代以来,海军一直处于积贫积弱的状态,长期有海无防,因此才会有甲午海战的惨败和北洋水师的全军覆灭。但是他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中国海军近代史并不了解。当时的中国海军是亚洲第一,世界第六(也有说第七),那艘在甲午海战中沉没的“镇远舰”,排水量为7220吨,航速为15.4节,续航力为4500海里/10节,战斗人员编制为329-363人。这样大的战舰,当时全世界都不多见。100年前中国海军的装备实力让他感到震撼。然而中国海军最终还是战败了,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清朝政府被迫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
此次刘公岛之行,让邵淳增强了历史知识,也让他感到心痛不已。一个国家,没有像样的装备不行;有了装备,没有训练有素的将士也不行;有了训练有素的将士,没有坚强的国家领导人和坚强的人民群众做后盾更加不行。今日中国已经不是100年前的中国了,历史的悲剧绝不会重演。可是,自己不是将士,不是国家领导人,能为国家做点什么呢?这种要为国家做点什么的愿望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
让邵淳没有想到的是,在那次“心痛之旅”三年之后,他又遇到了一件更让他心痛的事情。
1998年5月13日至16日,印度尼西亚爆发了针对华人的“五月骚乱”,近1200名华人遇难,上百名华人妇女遭强暴。当时邵淳和他的部下、华夏证券公司全资子公司海南隆泰源实业投资公司董事长吴宇,以及北京泰信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巍、名誉董事长李斌在北京一家饭店吃饭,他们从中央电视台播报的新闻中看到了“印尼排华事件”的消息,他们为华侨在印尼的遭遇感到痛心,甚至义愤填膺。邵淳说,美国遇到突发事件,总统就会问:“我们的航母在哪里?”中国要是有一个航母战斗群在印尼那里就好了,一是可以对印尼的暴徒产生威慑,二是可以用航母把华侨接走。
可是,中国的航母在哪里呢?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印尼排华事件”两个月之后,一桩与“瓦良格”航母相关的生意,真的找上门来了。
听徐增平说他买了“瓦良格”,邵淳一下就想起了1993年《舰船杂志》刊登的那篇《“瓦良格”号航母花落谁家》的文章,以及看“印尼排华事件”电视新闻时的感受,他对这个项目产生了兴趣。他曾希望“瓦良格”能“花落中国”,没想到它“花落香港”了!一年前香港已经回归祖国,“花落香港”也等于是“花落中国”啊!邵淳心里有一点小小的激动。
徐增平介绍说,这个项目是国家行为,民间操作,他用2000万美元,就把“瓦良格”买下来了。
2000万美元买航母?简直是天方夜谭啊!邵淳不大相信,因为他对航母的造价了解一些。
邵淳平静地说:“你这个价钱买航母,我有疑问。美国的‘尼米兹’级航母几年前的造价是33亿美元,这是对外公开的。33亿美元和你这2000万美元相比,差距太大了!当然,你这个‘瓦良格’没有它大,你是6万吨,人家是9万吨;你这没造完,人家那造完了。但你算他三分之一的钱行不行?五分之一的钱行不行?十分之一的钱行不行?你毕竟造了三分之二了,你怎么会是2000万美元?说不过去啊!”
徐增平说:我们有投标的文件,我们已经搞掂了。我们香港那边经济形势不好,资金有点缺口,也不多,就2000万人民币,看你能不能帮帮?
邵淳心想,钱倒不多,就说:“你把投标文件拿来,我先看看文件吧!”
徐增平说:文件在香港,需要回香港去拿。
很快徐增平派人送来了投标文件,并强调,这个项目对外是保密的。邵淳认真研究了有关资料和徐增平同乌方签订的协议。
这些文件出自不同的部门,都是打印在公文纸上的。邵淳注意到一个细节:其中有两份俄文文件上边的文件头,不是俄文,是乌克兰文。邵淳当年学过8年俄文,时隔多年,虽然已经看不懂俄文文件的全部内容,但他能分辨出俄文与乌克兰文的细小区别。比如中文的“一”,俄文为“И(ǔ)”,乌克兰文为“Ї(ï)”,有点像英文字母,只是变了形。他知道,在苏联解体之后,乌克兰将乌克兰文恢复为官方语言的时间并不长,如果是文件造假,不一定能做到这么细致的程度。在香港做英文版的假协议很方便,做俄文版有一定的难度,做乌克兰文版就更难了,也不会有人注意到这个细节。文件上写的成交价还真是2000万美元!邵淳对此事的真实性不再表示怀疑,这才兴奋起来:“他妈的!这事儿太好了!对中国来说,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吗?应该支持!”
邵淳是一个具有爱国情怀的人。这种情怀是一种感情,也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蕴藏得久了,就会在某个时候“爆发”。“瓦良格”项目,给了邵淳一个展示爱国情怀,表现爱国力量的机会。
徐增平告诉邵淳,所有手续都办好了,只要钱一汇到乌克兰黑海造船厂,航母很快启航,两个月之后就回来了。
邵淳答应借给徐增平2000万元人民币,并且不要利息,不需做资产抵押。
邵淳为什么对一个以前从未打过交道的香港老板这样慷慨呢?实际上他的慷慨是针对“瓦良格”项目,针对自己的“航母情结”,不是针对徐增平的。
可是,怎么支持这个项目呢?邵淳动了一番脑筋。按照徐增平提出的“保密性”原则,华夏证券公司是国企,最好不要露面,邵淳决定让他的部下吴宇来具体操作。吴宇是公司资产管理部的副经理,同时兼任海南隆泰源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由隆泰源公司把钱借给北京泰信达科技有限公司,由泰信达公司与徐增平的公司打交道。泰信达公司是民营公司,公司规模也不大,一般不会引起外界的注意。
未完待续
作者注:几年前,本人曾为邵淳先生写了一部传记《航母大侠——邵淳传》。邵淳表示:内容属实,但要待我离开这个世界以后才可以出版。现在邵淳已仙逝,如果哪家出版社对此书稿感兴趣,请与我联系(在此留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