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收藏

2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全国人大代表张涤:建议提升基层中医儿科服务能力,推动罕见病纳入国家医学教育体系

今年全国两会,传出了令中医药人振奋的声音。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中医药儿科临床、教学、科研的医生,“这既让我倍感振奋,也深感责任重大。”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儿科临床研究所所长张涤说。

图片

今年全国两会上张涤围绕提升基层中医儿科服务能力、推动罕见病纳入国家医学教育体系、促进民间特色诊疗技术发展等方面建言献策。

提升基层中医儿科服务能力

一直以来,张涤都关注基层中医药儿科的发展。张涤告诉潇湘晨报·晨视频记者,“目前基层中医儿科存在中医儿科特色淡化、诊疗技术传承不足、中西医协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亟需提升基层中医儿科服务能力。

为此,他建议,构建中医儿科分级诊疗新体系。由三级医院牵头,带动县级医院、基层卫生机构形成技术协作网络,制定基层中医儿科标准化建设方案;依托大型中医医院儿科专家团队开展全托管或科室对口帮扶;在各级中医医院推进中医儿科经典病房和中西医联合儿科门诊建设。

同时,张涤建议,创新中医儿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激励机制。在中医药院校恢复独立中医儿科专业,实施中医儿科人才“订单式培养”计划,通过定向培养,为基层输送儿科医生。

张涤认为,提升基层中医儿科服务能力还需要技术赋能基层,推动中医药特色资源下沉。鼓励基层中医儿科服务模式创新,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基层中医儿科诊疗能力。

实施“互联网+中医儿科”行动,依托医联体移动医疗覆盖基层群众,建设儿童体质辨识大数据平台,开展线上咨询和家庭医生签约,普及远程会诊和AI辅助诊断,为基层提供智能辅助开方系统,提升基层中医儿科对儿童重症、罕见病的识别、处理能力。

推动罕见病纳入国家医学教育体系

全球已知的罕见病有7000多种,由于发病人数少、症状复杂等原因,罕见病存在误诊、漏诊,以及确诊难等问题。

目前罕见病教学高度依赖少数三甲医院专家,基层医学院校普遍缺乏具备罕见病诊疗经验的教师。”在张涤看来,只有让罕见病知识成为医学生的“基础技能”而非“选修知识”,才能从根本上破解罕见病诊疗困境。

他认为,将罕见病纳入国家医学教育体系是提升医生诊疗能力、缩短患者确诊时间的关键举措

张涤建议,构建分阶段、多层次的罕见病知识框架和课程体系。

在医学教育本科阶段,将罕见病相关内容整合到核心课程,开设《罕见病概论》选修课,涵盖流行病学、诊断逻辑、伦理问题及社会支持体系,配套虚拟病例库供学生模拟诊断。

在研究生与住院医师阶段,通过“罕见病鉴别诊断工作坊”,训练医生从非特异性症状(如肌无力、发育迟缓)中抽丝剥茧的能力;在继续教育阶段,开发标准化培训包,通过线上平台重点覆盖基层医生与专科医生,建立国家级罕见病教学案例库,收录误诊案例、基因检测解读难点等实战内容。

此外,张涤还建议,推进罕见病医学教育的师资与教材建设。搭建罕见病诊疗实践平台,实现从课堂到临床的无缝衔接。构建罕见病医学教育的长效支持机制。探索罕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的教学路径。

促进民间特色诊疗技术发展

如何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

张涤表示,民间特色诊疗技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民间特色诊疗技术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许多民间特色诊疗技术经研究和改良后可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补充。

民间特色诊疗技术作为医疗服务的补充,为民众提供了多样化的医疗选择,尤其在农村和偏远地区,能弥补现代医疗资源不足,让当地居民以较低成本获得医疗帮助。”张涤说,目前,民间特色诊疗技术在挖掘、传承及推广中仍存在诸多难处,包括社会认知度偏低、人才断层问题严重、标准规范缺失及市场监管难度大等。

他建议,加强民间特色诊疗技术标准化与规范化管理。一方面,政府和相关行业组织将加大力度,为民间特色诊疗技术制定统一的操作规范、疗效评价标准等,使其在诊断、治疗等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提高技术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打着民间中医旗号行骗等违法违规行为,规范民间特色诊疗技术的市场准入和经营行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同时,张涤还建议创新传承方式,鼓励民间特色诊疗技术与现代医学的融合,推进民间特色诊疗技术向产业化与国际化发展,并扶持民间特色诊疗技术多元化应用。

鼓励民间特色诊疗技术与现代医学的融合方面,他建议可借助现代教育体系,让确有疗效的民间特色诊疗技术进入高校、职业院校等,鼓励民间特色诊疗技术传承人参与医学院校教育教学,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扶持民间特色诊疗技术多元化应用方面,他认为,民间特色诊疗技术与其他医疗服务、健康产业相互融合,为广大群众提供多元化的健康服务。例如,与康复机构、养老机构合作,为患者提供康复治疗、养生保健等服务;与旅游产业结合,开发中医药特色旅游项目,让游客在旅游中体验民间特色诊疗技术。

潇湘晨报·晨视频记者罗雅琪

报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或微信添加报料客服:xxcbcsp;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如需内容合作,请拨打政企服务专席19176699651。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