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鱼,飞鱼!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阅兵仪式上,海军部队方阵里出现了雄姿勃发的中国新一代飞航导弹:细长的身躯,小巧的翅膀,多棱的尾巴。天安门城楼上观礼的外国武官惊呼起来:“飞鱼,飞鱼!”相信这个段子在军迷圈子里已经很熟悉了,这种被称为“中国飞鱼”的飞航导弹,就是中国的新一代舰舰导弹——鹰击八号(YJ-8)。那么,YJ-8究竟同“飞鱼”有没有关系呢?不妨听老沙慢慢道来。
1967年10月21日,埃及海军183R型(蚊子级)导弹快艇发射冥河反舰导弹,一举击沉了以色列海军的埃拉特号驱逐舰,首开世界海战史上反舰导弹击沉军舰的战例。
在此之前,西方国家虽然不重视舰载反舰导弹,但是比较重视空舰导弹,认为应该通过空舰导弹来对付敌方舰艇。1962年,前联邦德国(西德)海军提出研制一种具有良好生存能力、能够对付1000t级以上水面舰艇的导弹武器系统。1964年,由法国航空航天公司和西德MBB公司联合研制,后来由于两国对导弹研制的思想不统一,法国退出。之后,MBB继续研制,推出了“鸬鹚1”空舰导弹(敲黑板,记住这个型号)。1970年3月首次从F-104G战斗机上进行发射试验,之后于1977年服役。
虽然现在很多人认为,是冥河导弹大显神威之后,法国才开始“飞鱼”导弹的研制,其实是不太准确的,实际上航宇公司在60年代已经开始了“飞鱼”舰舰导弹的研制,1967年的时候,“飞鱼”的设计实际已经完成了。但是,冥河击沉埃拉特号无疑加速了“飞鱼”的“立项”。
1968年9月,法国海军展览会上,第一次向外国透露了MM38“飞鱼”计划。一个月之后,法国国防部长宣布,决定为法国海军发展“飞鱼”。1971年,进行了第一次“飞鱼”导弹的发射。1972年3月,在对外宣布不到四年的时间里,第一批作战状态的“飞鱼”就交付部队。MM38为基础型,之后又发展了AM39空舰型和SM39潜舰型。
鹰击八号(YJ-8)研制过程
而在大洋的另一边,这个时期的中国,在反舰导弹领域,“上游1号”(SY-1)已经研制成功,正在研制“海鹰2号”(HY-2),但是,中国海军已经认识到,这两种导弹都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使用和维护都很不方便,想要研制使用固体发动机的反舰导弹。
1968年,在国防科工委召开的会议上,提出要研制一种固体发动机的飞航导弹,并且提出要搞超声速,来提高导弹的突防能力。1970年,又提出为强5攻击机配套的反舰导弹。但是,三院经过反复论证,并研究了国际上同类反舰导弹的特点之后,认为不应该搞超声速,应当先搞亚声速的“小弹”。
从这个时间线来看,我国的科研工作者显然是对西方同行的发展状况是比较了解的,毕竟西方国家的保密体制同咱们不同,很多涉及武器系统概念的信息同能够通过公开渠道获得,这无疑对我国的新一代反舰导弹的研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究国外先进技术的发展,摸着石头过河,确实能够减少走弯路的可能性,是一种通向成功的捷径,这对于当时技术比较落后的中国来说无疑是非常正确的道路。但是,从后面的研制故事就可以看出,与后来的红旗七号等型号不同,YJ-8完全是在没有参考样机的情况下独立研制的型号。至于有没有技术上的借鉴,不妨继续看下去。
1973年,三院上报了小型反舰导弹的总体方案,于1975年得到了海军同意,又于1977年进一步得到了中央军委的正式批准,并有了一个正式的名称——“鹰击八号”。而在此之前,三院自筹资金研制了一段时间,也一直没有正式名称,国家没有立项,也就相当于孩子没有户口,因此,研制人员戏称为“小二黑”,实际上也就是73~77年这一阶段。
YJ-8最首要的是超长时间工作的固体发动机问题,作为飞航式导弹,需要小推力、长时间工作的固体发动机。当时,“飞鱼”导弹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工作在150S以上。国内当时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试验条件十分简陋,连试车台都没有。试验人员只能土法上马,在三院西北角的荒沟挖个坑,把发动机的头部埋在地里,发动机屁股朝天,并用铁丝将发动机固定在两颗树上,防止晃动。就是用这种土办法,试验竟然成功了。经过研制人员的不断努力,我国自行研制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时间到达了210S。
除了固体发动机之外,YJ-8导弹的制导控制方式也作了较大的调整和创新。在此之前,SY-1和HY-2采用的是并联式助推器,通俗点说就是助推器吊在弹体下方的。而YJ-8采用了串联助推器方式,全弹静不稳定度大,增加了控制难度。因此,在助推器上安装了X型控制舵面,由小舵机控制导弹按照预想弹道飞行。
创新研制了小型化的自动驾驶仪,摒弃了传统的机电式自动驾驶仪,研制除了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紧凑、小型化的模拟自动驾驶仪。
YJ-8换装了高性能小型末制导雷达,是一种采用单脉冲体制、单平面主动式的末制导雷达,具备抗海浪干扰、抗杂波干扰、抗同频异步干扰、抗拖距干扰的能力。
YJ-8的研制工作也是波澜起伏。1978年,岸基发射2枚YJ-8模型弹成功。1981年进行了自导弹飞行试验,共发射5枚。YJ-8原计划的装机对象是强5,由于飞机机载设备配套问题,再加上海军不看好强5的能力,导致项目处于停顿状态。YJ-8也因为没有装机对象不得不放缓研制进程。
三院极力向海军推介将YJ-8改为舰舰导弹用于水面舰艇,最终海军领导同意调拨一艘24型导弹艇作为YJ-8导弹的试验平台。1981年9月,经总参谋部和国防工办联合批准,将YJ-8导弹装载于24艇进行了试验。
1984年10月,正式开始进行YJ-8舰上设计定型飞行试验(所以,实际上YJ-8参加84年阅兵的时候,还未定型)。1985年9月18日,装有战斗部的YJ-8战斗弹在测试中直接命中目标,把1000多吨的靶船一举击沉。有意思的是,这条靶船是当年日本人留下来的“接”字号护卫舰。
在定型飞行试验中,YJ-8取得了6发全部直接命中目标的优异成绩,最后海军首长决定免试第7发,YJ-8舰上设计定型飞行试验圆满结束,这是海军战术导弹研制史上最成功的一次试验。
看到这里,想必各位看官已经对YJ-8整个研制过程有了一个粗略的了解,对于YJ-8是否“抄袭”“飞鱼”导弹也有了自己的判断。 老沙先说说自己的看法,YJ-8反舰导弹是我国科研工作者独立走完了研制的全过程,但是研制过程中,学习和借鉴了西方先进的反舰导弹的成功经验。 可能看到这里,很多朋友要开喷了,前面的文字哪里能够体现这种说法?
当然,除了红旗7这类明确是通过引进样机进行设计的,其他借鉴、参考一般都不会在后世对研制过程的记录中直接体现出技术的来源地,需要靠对于技术的分析才能得知。老沙对于这种看一眼就怀孕的能力从来都不会去嘲笑,而是深深的佩服。依靠一些蛛丝马迹去推导分析为何要这样设计,可比照葫芦画瓢难多了。就如同我们小时候练字描红一样,属于成长中 的一个过程。对于YJ-8的学习和借鉴的判断,可以继续往下看。
与我国之前的反舰导弹相比,YJ-8导弹的特点非常鲜明:
• 体积小,重量轻。 • 导弹采用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作为动力装置,使用维护简单方便、安全可靠。 • 弹上未制导雷达采用单脉冲体制,具有抗各种干扰的措施,大大提高了导弹的抗干扰性能。 • 弹上采用了高精度无线电高度表,导弹可以掠海巡航飞行,不易发现,所以导弹攻击隐蔽、突防能力强。 • 导弹采用半穿甲爆破型战斗部,能穿入目标舰舷的舱内后爆炸,使爆破威力大大提高,命中一发即可重创或击沉驱逐舰。 • 采用了箱式发射装置,它既是导弹的贮运箱,又是导弹的发射箱,并可以重复使用,能实施弹箱整体吊装、拆卸,简单方便。由于导弹长期保存在充有干燥空气的密封发射箱中,可以保证导弹的完好率和延长导弹寿命。 • 导弹不需对准目标,可以进行扇面发射。
老沙认为,YJ-8导弹的高度表、战斗部和箱式发射装置都或多或少的借鉴了西方反舰导弹的一些技术或者设计思想,为什么强调的是西方,而不是“飞鱼”?因为准确的说,高度表和发射箱是参考了“飞鱼”设计,而战斗部则是参考了德国“鸬鹚1”反舰导弹的设计。
“飞鱼”和“鸬鹚1”都采用了头部为尖卵形的半穿甲战斗部,这种结构的优点是战斗部在穿甲过程中受力状态比较好。但是缺点是稳定性较差,斜撞的时候容易产生跳弹,因此在头部加装了防跳弹爪。而二者不同之处在于,“鸬鹚1”战斗部的圆柱部分设置了大锥角聚能装药,爆炸时能够形成高速、大质量的自锻破片,能够破坏军舰内部原理爆炸中心的结构和设备。
我军虽然没有完整展示过YJ-8的战斗部(航展上虽然展示过C802A战斗部模型,但是未能体现出大锥角装药的特征),但是中国曾经向伊朗出口过数量不详的C801和C802。伊朗逆向仿制C802之后推出了努尔(Noor)反舰导弹,我们从努尔导弹的结构示意图就能够看到YJ-8战斗部的这种设计与“鸬鹚1”如出一辙。
得益于先进的高精度无线电高度表,YJ-8导弹具备良好的高亚声速、超低空掠海飞行能力,导弹发射后,YJ-8可以迅速降低高度,保持在海面20-30米高度上飞向目标,在掠海巡航平飞到距离目标几公里时,导弹二级降高到距离海平面5-7米飞行,临近目标时做俯冲攻击,在水线附近命中目标。而这种无线电高度表的技术就源自法国TRT公司的AHV-8(“飞鱼”使用的是AHV-7)。详细情况可见从"飞鱼"导弹到YJ-8导弹,你说没关系吧,却又有那么一丝联系一文。
YJ-8是国内首个采用贮运发射装置一体的反舰导弹,减少了维护程序,提高了作战反应速度。从其发射箱外观就能够很容易看出,受到了“飞鱼”发射箱的影响。
【飞鱼MM38发射装置】
YJ-8反舰导弹系统装备部队后主要用于053H2护卫舰,之后其出口型C801还随053H2出口型护卫舰出口到泰国。据说,当年美国还从泰国高价买回去做对比分析试验,结论是C801比“飞鱼”更好。
鹰击八号甲(YJ-8A)研制过程
YJ-8刚刚完成定型,其发展型“鹰击八号甲”(YJ-8A)就提上了日程。早在1984年10月,总参和国防科工委在052型驱逐舰战术技术任务书批复中,批准了海军用YJ-8A导弹替换原计划的海鹰1号导弹。1986年1月,海军提出要为052导弹驱逐舰研制反舰导弹,要求尽快完成YJ-8A方案论证。1987年,YJ-8A正式转入研制阶段。
YJ-8A继承了YJ-8的优点,这里不再赘述。YJ-8A最大的优化是将YJ-8的固定弹翼改成了折叠弹翼。YJ-8导弹的弹翼不能折叠,导致发射装置的横向尺寸较大,会占用较大的空间,影响了导弹在舰上的布置。
当时,国内只在小型导弹上搞过折叠翼,对于反舰导弹则没有经验。虽然,在参观国际航展的时候参观过“飞鱼”的模型,但是对于具体的结构是不清楚的。不过,最后还是设计出了一种精巧的方案实现了折叠,在弹上设备改动量最小的情况下,巧妙的实现了技战术要求。
1990年11月,YJ-8A在前两次鉴定飞行试验不顺利的情况下,在第三次鉴定飞行试验中顶住压力,取得了3发3中的佳绩。
鹰击八三(YJ-83)研制过程
在中国的反舰导弹发展规划及序列中,原本是没有YJ-83这个型号的。但是,1988年2月29日,中国台湾首次公布了雄风二型反舰导弹(HF-2)。HF-2导弹于1983年开始研制,1988年定型装备,是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以美国“鱼叉”反舰导弹为目标研制的一款中程反舰导弹,采用以色列贝特谢梅什发动机公司研制的梭烈4涡轮喷气发动机(Sorek 4),中科院引进后称为“S引擎”(也有说法用的是法国TRI60)。HF-2导弹射程较大(约150km),飞行速度快,采用雷达/红外双模制导,抗干扰能力强,战斗部为半穿甲型,对我军构成了直接威胁。
据此,海军提出要以最快的速度研制一型中远射程的舰舰导弹。当时,三院研制的采用进口小涡喷发动机的C802反舰导弹已经出口,国外用户反响不错,战技术指标也基本能满足海军的需求。三院建议海军直接装备C802,但海军不同意,要求配装国产动力,理由很简单,如果在关键时候,国外在发动机上卡你脖子怎么办?从后世的情况来看,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决定。
于是,三院决定以C802为基础,换装三院自行研制的FP-X涡喷发动机,射程及其他综合作战指标要达到要求。先发展舰舰型,研制成功之后再发展空射型。鉴于这型导弹特俗的军事背景,并肩负强大国防、捍卫祖国安全的重要使命,因此被誉为“强国弹”。由于“强国弹”横插一脚,结果导致了三院另外一型远程反舰导弹“鹰击六二”(YJ-62)的研制进度也被迫放缓。
YJ-8使用的是国产固体火箭发动机,虽然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地勤维护及射前准备低的优点,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它的装药量有限,所以射程有限,当时YJ-8的最大射程只有40km。
国际上通行的采用涡喷发动机来解决大射程的问题,发动机使用航空煤油作为燃料,氧化剂完全来自大气,使得导弹重量大大降低,飞行距离大大提高。但是,国内当时并无现成的涡喷发动机可用,国内搞发动机的单位不少,但都是搞飞机发动机的,体积太大,根本无法装在导弹上使用。
几经努力,最后买到了3台“T1”型发动机。三院刚开始想交给航空系统去研仿,结果人家报价几个亿,吓得三院的倒吸一口凉气,只能作罢。三院只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自筹资金,自行研制弹用涡喷发动机。YJ-83本身技术难度并不大,但是涡喷发动机却是一道拦路虎,在之后的研制过程中,把三院折腾得欲死欲仙,非常坎坷。
作为原型机的“T1”型发动机,本来是供无人机使用的,地面静态启动需要先预热,然后再起飞,这种方式对于导弹显然是不适合的。对于“T1”发动机,我最初推测可能是法国的TRI60,但TRI 60系列发动机具有地面压缩空气启动和风车启动两种方式,并不存在这种问题,所以暂时不清楚原型机是什么型号。
经过修改发动机快速启动技术和一系列技术攻关,发动机终于可以上弹飞行。1996年11月,国产发动机第一次飞行试验检验就出师不利。导弹发射之后,助推器分离,就在这个时候,导弹一声异响,直接就栽海里去了。
经过初步分析,认为是发动机没有点火导致的这次故障。动力技术研究所决定做发动机高空台试验。以进一步锁定故障原因。作为对比,调来了一台“T1”原型机进行对比试验。对比试验显示,是调节供油量大小的装置出现问题。
1997年5月,YJ-83再次进场,自控弹首次飞行成功。但是,第二发导弹又载进了大海,问题又出在发动机上面。YJ-83这个项目上马本身就是为了应急,各路人马都急于求成。试验屡次失败,让很多人对国产发动机都丧失了信心。三院部分人提出不装国产发动机了,改为从原厂购置原装发动机,甚至军方代表也赞成换装进口发动机。
最终,三院还是顶住了压力,决定继续坚持研制涡喷发动机。事实证明,这一决定是高瞻远瞩的,没过多久,“T1”发动机就不准向我们出售了。
1997年11月,YJ-83第三次飞行试验,本次试验除了考核发动机的稳定性外,还要考核导弹的制导控制系统。第一发自导弹飞行试验成功,导弹直接命中目标。但是,第二发导弹又提前入水。整个试验队的气氛也降到冰点,当时的海军副司令员甚至严厉批评导弹部部长:“要再打不成我就砍你的头!”
这一年,三院特别不顺,不仅YJ-83,其他型号也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个事情我在《陆基巡航导弹》DF-10陆基巡航导弹研制历程及制导体制的推测一文中也提到了。YJ-83出现这么多问题,除了涡喷发动机的难度因素,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管理混乱。YJ-83总师黄瑞松负责了3个型号,还担任了8个“总”,还担任着三院的总研究师和副院长等职务,经常性顾得了东顾不了西。
接下来,三院经过半年质量大整顿,发现了一系列低层次的质量问题和管理问题。有发动机舱段不按要求使用耐高温电缆的;有铸造舱体有毛刺,易割破电缆的;有舵机打孔把钻头打断,工人直接把断钻头当销钉使的,总之是触目惊心。
经过半年多的整顿,YJ-83研制团队终于浴火重生。按照常规,要先打几发自导弹,通过考核之后,才能转入设计定性阶段。但是,由于形势所迫,根据导弹研制的实际情况,海军与航天工业总公司协商,决定特事特办。把自导弹和定型弹两大阶段合二为一,这在导弹飞行试验中还是首次,可见当时形势之紧张,时间之紧迫。
1998年6月,YJ-83连续打了3发,3发3中。7月,完成导弹陆上发射和舰上发射的研制性飞行试验。1998年10~12月,在某舰上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设计定型飞行试验。1999年10月1日,YJ-83方阵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YJ-83以其优异的战绩,很快大批量装备部队。之后,在YJ-83的基础上又研制了新一代空舰导弹YJ-83K和改进型舰舰导弹,YJ-83K在试验中曾打出了10发10中的优异成绩。YJ-83系列到目前仍然是中国海军水面舰艇的主战装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