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云南贫困山区尼珠河村通过建设观光电梯、缆车等设施,实现了孩子们从谷底到山顶的快捷通勤,缩短了通勤时间。
2.为了改善山区民生,政府特别规定,对村民和学生免费开放,尤其是对孩子们的上学需求,优先提供保障。
3.尼珠河村的“空中校车”项目不仅解决了山区教育公平问题,还展现了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国扶贫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4.与此同时,景区的发展也给尼珠河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5.中国政府扶贫策略和尼珠河村的故事,为全球探讨扶贫与教育公平提供了新的思路。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我国云南贫困山区的一座“观光电梯”,竟然在外网引起了热议。
在云南,有一个叫宣威市普立乡尼珠河村的地方,在这里孩子从前每天上下学必须沿着悬崖峭壁攀爬。
从谷底到谷顶需要整整三个小时。
而如今,这里拔地而起的一座“空中校车”,解决了这里孩子的上学问题,孩子们的通勤时间缩短到了30分钟。
最值得一提的是,这座“电梯”为当地带来了非常可观的收益。
从悬崖峭壁到“空中校车”
尼珠河村位于尼珠河大峡谷谷底,与外界隔绝的地理条件让村民的出行极为困难,孩子们的求学之路尤其艰险。
过去,他们从谷底到谷顶的山路需要耗费3小时,其中一段“板壁崖”尤为陡峭,村民不得不在峭壁上凿出脚蹬点,勉强让孩子们能够攀爬通过。
雨雪天气下,湿滑的山路更加危险,这段经历甚至给一些孩子的童年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为解决这一困境,宣威市政府于2017年引入“尼珠河大峡谷生态文化旅游项目”,通过观光电梯、缆车、观光火车等设施的建设,让尼珠河村的交通状况实现了跨越式改变。
这些旅游设施不仅服务于游客,也为村里的学生提供了一个特别的“空中校车”系统。
如今,孩子们可以先乘观光火车到山脚,再通过268米高的垂直观光电梯直达山顶,最终换乘空中缆车到达学校。
整个过程耗时不到30分钟。这种现代化的通勤方式,不仅彻底改变了尼珠河村孩子的求学条件,还让“山高路险”的现实成为历史。
让“空中校车”成为民生工程
这些设施原本是旅游项目,但为了改善山区民生,政府特别规定,对村民和学生免费开放,尤其是对孩子们的上学需求,优先提供保障。
这种“空中校车”的出现,既解决了山区教育公平问题,也展现了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国扶贫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尼珠河村的家庭来说,通勤方式的改变意味着更多改变的可能。
孩子们不再因为求学路途艰险而被迫中断学业,他们的学习状态和未来发展也因此得到提升。
官寨小学的老师表示,通勤便利后,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而家长们也看到了教育的希望。
与此同时,景区的发展也给尼珠河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024年,尼珠河景区全年游客量达到30万人次,带动了近2000万元的旅游收入。
许多村民因此走上了致富道路,比如经营民宿、农家乐等新产业。
据村民陈余琴介绍,她的民宿一年毛收入可以达到40万元。
这样的变化吸引了外出务工的村民返乡创业,进一步为村庄注入活力。
中国图什么?从民生温度到发展高度
尼珠河村的“空中校车”项目不仅是中国政府扶贫的一次生动实践,也在国际舆论中引发了热烈讨论。
一段由CCTV发布的相关视频在油管上获得了大量正面评价,许多外国网友纷纷表达对中国政府为民服务态度的钦佩。
有网友评论:“这才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看看他们的政府,再看看我们的政府。”
这一反差的背后,体现了中西方在公共治理理念上的不同。
中国优先解决民生问题的思路,与一些国家更注重项目盈利能力的逻辑形成了鲜明对比。
为了解决山区教育难题,中国通过集中力量建设基础设施,用看似“赔本”的项目换来了长期的民生改善和社会效益。
这种模式不仅填补了偏远地区的发展鸿沟,也为全球探讨扶贫与教育公平提供了新的思路。
从希望之梯到发展之路
从“悬崖峭壁”到“空中校车”,尼珠河村的变化让人们感受到中国扶贫政策的深远影响,而这些变化也正在为更多偏远地区带来启示。
这不仅仅是一个山区脱贫的故事,也是现代中国对教育公平和民生改善的有力注解。
尼珠河电梯象征着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高度,但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温度——它连接的是一个国家对贫困地区人民的关怀,也搭建了一条通往未来的希望之路。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远是最值得奔赴的星辰大海。”
尼珠河村的故事,正是这种信念的生动写照。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空中校车”的暖意与深意,2025.02.07
新华网:通往崖顶的“云端校车”,2025.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