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保险蓬勃发展的今天,线上投保的便捷性正被不法分子所觊觎。欺诈行为已从传统线下场景向智能化、隐蔽化的数字领域蔓延,严重威胁消费者资金安全与行业生态。
案例直击:虚构的“百万人群”
某健康险平台发现异常数据:同一IP地址在凌晨2-4点密集投保600余份重疾险,投保人年龄、职业高度趋同,且均选择“甲状腺结节”既往病史项。经调查,犯罪团伙通过爬虫技术伪造电子体检报告,利用AI换脸技术通过在线健康告知审核,最终通过虚构甲状腺癌诊断材料索赔,涉案金额超2000万元。
欺诈手法深度拆解
1. 技术化欺诈利用深度伪造(Deepfake)生成虚假医疗影像-通过虚拟定位软件伪造异地就诊记录-编写脚本批量注册虚拟账号投保
2. 精准规则漏洞利用选择等待期短、智能核保宽松的互联网产品,针对“免体检”百万医疗险集中作案
3. 黑产链条协同医疗数据贩子提供真实患者信息模板,技术团队开发自动化投保工具,地下钱庄分散洗钱
互联网保险防诈指南
对消费者:
1. 警惕“代操作”服务拒绝他人代填健康告知(法律认定本人担责),谨慎授权保险平台获取手机相册/通讯录权限
2. 验证电子凭证真伪 通过医院官网核验电子诊断报告编号,要求视频连线查看医疗影像原始设备
3. 善用“冷静期”权利 收到电子保单后,立即通过保险公司官方APP验证保单号
对保险机构:
1. 构建智能防御体系,部署行为生物识别技术(击键频率/滑动轨迹分析),建立跨平台投保记录共享数据库
2. 优化核保逻辑对凌晨时段密集投保触发人工复核,设置“既往症关联疾病”动态风控模型
3. 创新取证手段运用区块链技术固化电子证据链,与医疗机构共建DRG(疾病诊断分组)反欺诈模型
行业协同治理:
1. 建立“数字足迹”追踪机制要求互联网平台留存用户设备指纹(IMEI/MAC地址),对同一设备3个月内投保超5次启动预警
2. 开发反欺诈开放平台保险公司与蚂蚁链、腾讯云等共建风险特征库,开放欺诈模式识别API接口
3. 完善法律惩戒将“利用深度伪造技术骗保”列入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条,推行保险欺诈行为“行业终身禁入”制度
互联网保险反欺诈是一场“技术攻防战”,既需运用AI、区块链等前沿科技筑牢防火墙,更要通过消费者教育切断欺诈源头。
值此3·15之际,让我们共同守护数字时代的保险契约精神——让便捷不“变劫”,让科技向善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