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1 月,慢阻肺病已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标志着我国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我国慢阻肺病急性加重的临床识别和管理仍存在不足,当前临床医师对慢阻肺病急性加重的危害及风险不够重视、忽视对急性加重风险进行及时评估。
本期「大咖谈 AE」第四篇,我们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林英翔教授,上海市肺科医院刘锦铭教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朱蓉副教授,围绕由陈荣昌、康健等教授共同编写的《慢阻肺病急性加重高风险患者识别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1]进行相关学术讨论,以期提高广大临床医生对慢阻肺病急性加重危害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提高对慢阻肺病急性加重高风险患者的识别能力和规范化管理水平,从而惠及更多慢阻肺病患者。
问题 1:根据您的临床经验,慢阻肺病急性加重会给患者带来哪些危害?
林英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急性加重次数越多,患者未来急性加重的风险、死亡风险也会越高
慢阻肺病加重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每一次急性加重都会对病人产生影响,尽管许多患者认为只需通过输液治疗即可缓解症状,但实际上,每一次急性加重,患者的肺功能损害及活动耐力都会有所下降,且往往无法恢复至之前的水平。这种恢复可能需要超过四周、八周甚至更长的时间,部分患者甚至在半年以上也无法使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恢复到以前的状态。因此,这对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都会造成明显的影响。
此外,由于慢阻肺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我们不仅要关注其呼吸系统症状,还要关注其对全身各个脏器的影响。慢阻肺病的合并症众多,现已发现的有十几种,其中最重要的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每一次急性加重都会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如卒中、心梗、心绞痛、高血压病或心律失常等。这也是导致慢阻肺病患者死亡风险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频繁急性加重的慢阻肺病患者,其未来急性加重的风险也会明显增加。例如,若患者每年因急性加重需急诊或住院 2 到 3 次,那么在未来第二、第三年,他仍可能处于高频率的急性加重风险之中,这点需要特别注意。
再者,急性加重次数越多,患者未来的急性加重风险、死亡风险也会越高,研究显示,2 次中度急性加重死亡风险增加 80%[1]。这也是为何我们需要高度关注急性加重的重要原因。
另外,部分患者急性加重后,咳嗽、咳痰症状会持续存在,且活动耐力也会随着每次急性加重的发生而逐渐下降。这类患者在急诊或门诊就诊时,常表现出活动耐力明显受限,如过去能平路行走,现在稍一活动即感气短,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问题 2:根据您的临床经验,急性加重高风险患者具有哪些特征?
刘锦铭-上海市肺科医院
只要我们用心进行识别并积累足够经验,识别出急性加重高风险的患者并不难
那么,哪些患者属于高风险群体呢?
例如,过去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有过急性加重病史的患者,尤其是多次发生过急性加重事件的患者,即属于高风险群体。
此外,合并症多的患者也属于高风险群体。这些患者可能患有哮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肺癌、胃食道反流等多种疾病。
症状负担重的患者同样属于高风险群体,症状负担越重的患者,其急性加重的风险也越高。
肺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也是评估高风险患者的重要因素。例如,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小于 50% 的患者,或者每年 FEV1 下降速率超过 40 毫升的患者,都属于肺功能损害严重的患者,也是急性加重高风险的患者。
另外,嗜酸粒细胞水平增高的患者也需要特别注意。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数量超过 300 个细胞/微升的患者,其急性加重的风险会显著增加。对于这类患者,使用特定的联合药物可以显著降低未来的急性加重风险。
因此,在识别慢阻肺病高风险患者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因素。通过评估这些因素,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识别出患者是否属于急性加重高风险群体。
问题 3:您在日常诊疗过程中会采取哪些具体行动识别急性加重高风险患者?
朱蓉-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
询问病史中还需关注是否有诱因存在,这些都可能是导致急性加重的潜在因素
我们具体的识别行动主要分为三大方面。首先,是询问病史,了解病人是否出现过咳嗽、气喘加重以及痰量增多的情况。其次,询问病史中还需关注是否有诱因存在,如与流感病人接触、身处沙尘暴环境、天气干燥导致粉尘吸入等,这些都可能是导致急性加重的潜在因素。
接下来是体格检查,我们会发现病人在体征上的一些变化,如哮鸣音的出现或增多、呼吸音减弱,甚至部分病人的血氧饱和度较之前有所下降。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初步的检查来进行判断。最简单的检查包括血常规、C 反应蛋白以及纤维蛋白原等指标,这些指标在急性加重时往往会呈现增高趋势。
专家简介
(排序不分先后,按名字首字母拼音排序)
林英翔 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
• 工作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工作委员会委员
•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7~9 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委员
• 中国慢阻肺联盟成员,北京市慢阻肺联盟常务委员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国医疗服务技术规范专家组成员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 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等科研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
• 参加中华医学会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慢阻肺相关指南、专家共识以及行业标准的制定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刘锦铭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肺循环科临床首席专家
• 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资深会员(FCCP)
•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血管病学组顾问
•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学组顾问
•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功能工作委员会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介入呼吸病学工作委员会呼吸病血管介入工作组副组长
• 上海市肺栓塞与肺血管病防治区域协作组组长
• 上海市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委员
• 上海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血管病学组顾问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朱蓉 副教授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南京医科大学副教授
• 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呼吸 1 病区主任
• 内科教研室副主任,VTE-MDT 负责人
• 南京医科大学和徐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 江苏省医学会结核分会委员
• 江苏省免疫学会肿瘤诊疗多学科协作学组成员
• 江苏省医学会呼吸分会肺血管病学组委员
• 江苏省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委员
•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哮喘学组成员
• 淮安市医学会呼吸分会副主委
• 淮安市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副会长
• 淮安市「533」工程拔尖人才
• 美国 UNC 大学教堂山分校医学院访问学者
• 发表论文 30 余篇,其中 SCI 论文 15 篇,获得省新技术引进奖 1 项,市科技进步奖 2 项,市新技术引进奖 3 项,完成省、市级课题 5 项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阅读
内容策划:杨家瑜
内容审核:周心星
题图来源:企业提供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工作委员会.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高风险患者识别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J. 国际呼吸杂志, 2022, 42(24): 1845-1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