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Gary
来源 | 汽车服务世界(ID:asworld168)
欢迎供稿 | 陈凯:15827582449
今年以来,汽车后市场关注度最高的事件,集中在新能源维修领域。
一是1月初的“汽修工修两块电池被判6个月”事件,二是2月底的“北京某维修企业负责人被几家新能源车企索赔700万”事件。
两个事件的相似之处在于,上游车企都开始关注独立售后的新能源维修动态。
可以从正反两个方向看待这一现象。
一方面,新能源车企进一步收紧售后业务,确保自身的盈利空间;另一方面也说明,不少新能源车逐渐从车企授权体系流向独立售后。
现阶段,两个主要因素制约了新能源车的过保业务,一是新能源平均车龄相对较低,二是新能源车企的质保政策较长,甚至推出终身质保的概念。
不过,从现实情况来看,部分车型已经释放出了三电维修业务需求,特别是交付时间较早的车型,以及行驶里程较长的营运车辆。
站在车主的角度,车企授权体系的维修成本过高,与此同时,新能源车企的质保政策限制条件较多,导致很多车辆并不满足质保要求。
在此背景下,近两年行业已经涌现了一批新能源专修门店以及对应的加盟体系、培训机构,为新能源过保业务做准备。
2025,可能演变为新能源过保业务元年。
三电维修成本高,新能源车流向独立售后
随着新能源车龄不断增长,三电维修成本高已经成为车主的痛点之一。
以今年年初“汽修工修两块电池被判6个月”事件为例,根据判罚,两位汽修工修改新能源电池管理系统数据的确属实,但也不能忽视事件背后的原因。
站在车主的角度,在电池出现故障之后,如果去官方渠道处理,一方面等待时间长达一周到一个月,另一方面维修费用较高,所以才会选择独立售后门店。
正是因为车主需求端出现了变化,才导致今年以来,上游车企和下游维修企业之间的冲突频繁出现。
众所周知,新能源维修业务主要集中于三电维修,其中,电机故障率较低,电控系统以软件检测、电器维修为主,核心问题和成本还是出在电池维修和更换之上。
据统计,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新能源车品牌,电池成本最低占整车成本的三成,最高则占七成,普遍在四五成左右。
我们可以从中保研的数据一窥究竟。
从上图看到,从2018年9月开始,汽车零整比明显大幅增长,到2024年6月,汽车零整比已经达到367.39%,比6年前高出40多个百分点。
如果仔细观察,正是在2018年,新能源车销量逐渐驶入发展快车道,这从侧面说明,新能源车保有量占比提高,正不断拉高售后维修成本。
具体到电池类别,目前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包单件零整比均值为50.96%,超过了整车的一半价格,其中,0-10万元区间的纯电新能源高达64.49%,大概率会出现电池维修更换成本超过整车残值的不合理现象。
事实上,近两年特斯拉电池维修和更换已经成为行业比较突出的争议性现象。
众所周知,第一批特斯拉在中国交付是在2014年8月,其平均车龄比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高4年左右,目前第一批汽车的车龄已经超过10年,远远高于质保期。
一是车龄11年的Model S,电池出现问题,在送往售后服务中心后得知需要更换电池,二手电池要价12.5万,新电池高达15万。
二是8年半的Model S,联系服务中心得知,电池检查需要7000-8000元,电池维修超过16万,更换电池超过22万。
在这两个案例中,无论是电池维修还是更换,其成本甚至高于部分车型的新车价格,导致新能源车出现“有钱购买、没钱售后”的窘迫情况。
所以,随着平均车龄不断增长、新能源车逐渐过保,在车企授权体系和独立售后体系之间,衡量成本之后,车主大概率会选择后者。
这是新能源车流向独立售后的第一个动力。
车企终身质保政策限制重重
当然,在讨论新能源过保业务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上游车企做出的一系列绑定车主的动作,特别是终身质保这个概念。
目前大量新能源车企针对三电系统推出了终身质保政策,部分还推出了整车终身质保政策。
这也是很多汽服门店的焦虑所在:车企的终身质保政策,明显是想把汽车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锁定在体系当中,从而让独立售后彻底丧失机会。
事实果真如此吗?
汽车服务世界梳理下来,目前终身质保政策主要分为三个类别:一是整车终身质保,二是三电终身质保,三是同时提供三电和整车终身质保。
以比亚迪为例,其为部分车系、首任非运营车主提供的是三电系统终身保修服务,官方解释为:在车辆使用寿命内,即整车质保规定的包修期(6年或15万公里)届满后,剩余的使用寿命周期内依然享有的包修服务。
根据比亚迪官方信息,三电系统零部件明细包括:1、电力电池包(仅包含电芯、BC、散热回路),2、驱动电机/驱动电机控制器,3、EHS电混系统(仅包含电机、电控)。
值得注意的是,包修和保修也存在区别,比亚迪做出了明确区分,简单而言,保修仍然需要支付一定的维修费用,包括人工、零部件成本等,而包修是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的。
虽然政策相对明确,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不一定能落地,存在几个较为严格的条件,包括:必须为首任车主、仅限非营运车辆、一定的里程阈值、必须在官方授权4S店保养、必须按照指定项目保养、定期保养、必须使用原厂纯正备件等。
另外,三电质保并不意味着覆盖所有配件,而是一种有限质保的形式。
以特斯拉为例,针对电池,特斯拉官网特别声明,保证质保期内电池保有最低70%的电池容量。
然而,根据实际行驶情况,一般电池容量低于80%的时候,车辆的行驶里程就会出现比较明显的下滑,也就是说,即便是在质保期内,电池的使用和售后成本也不一定低。
在比亚迪和特斯拉之外,观察其他新能源车企,政策和落地之间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距离,甚至出现了不少争议事件。
与此同时,即便在质保期内,车主仍然需要为额外的工时、配件等支付费用,其价格也不便宜。
综合下来,新能源车企的终身质保条件相对苛刻,更多地还是一种营销策略,车辆在正常过保之后,基本上就不太满足终身质保的要求。
这是新能源车流向独立售后的第二个动力。
2025是新能源过保业务元年?
以新车销售和平均车龄为基本要素,汽车服务世界曾将新能源业务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从2022年开始的新车销售阶段,二是与新车销售阶段重合度较高的新车衍生业务阶段,三是预计从2025年开始的车型弱相关业务阶段,四是预计从2028年开始的过保业务阶段。
不过,从现实情况来看,过保业务的到来似乎比预期要早一点。
我们先从新能源数据着手。
2016年,工信部等部委明确要求,车企必须为电池、电机等关键部件提供至少8年或12万公里的质保期。
我们以8年为标准,倒推到2017年新能源乘用车销售数据,当年累计55万;2018年为105万,2019年108万,2020年是113万,连续几年处于小幅增长状态;直到2021年,全年销量达到291万,同比增长超过100%,才进入销售爆发期;2022-2024年的数据分别为531万、728万、1074万。
上图清晰地呈现了过去8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增长情况,可以看到,即便是以8年为明确过保时间点,今年,至少有超过50万新能源车过保。
在此基础上,有几个因素叠加,进一步扩大了上述过保数据。
一是大部分新能源车企提供的质保期比工信部要求的8年时间短。
二是早期新能源车销售中,营运车辆占据了不小的比例,比家庭用车更早出保。
三是新能源车企推出的终身质保政策,前文有所分析,条件比较苛刻,落地性不高。
四是即便在质保期内,由于车企提供的是有限质保,同时零整比过高,导致维修时效性不强、成本不低。
五是下沉市场的局限性,车企的服务渠道难以延伸到四五线城市、县城乡镇,也为独立售后带来机会。
综合来看,预计从今年开始,每年将有至少超过100万新能源车过保,带来三电维修等深度业务,并释放给独立售后市场;同时,随着时间进一步推移,每年的过保车辆只会越来越多。
此外,我们再以特斯拉为例,其基本车辆有限质量保证的质保期为4年或8万公里,由于交付时间较早,到2021年中国累计保有量已经超过50万辆,换句话说,仅仅特斯拉这个品牌,2025年就有超过50万的过保车辆。
正是因为这一趋势,近两年一批特斯拉专修门店陆续成立,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特斯拉专修中心,通过新建或改造门店的方式,集中于特斯拉的维修业务,同时涵盖轻改、贴膜等业务。
在这方面,连顺是典型案例,已经改造了一个2000平米的场地进行装修和增加设备,共设15个工位和举升机,聚焦于特斯拉的维修、轻改和贴膜。
二是特斯拉专修工位,也就是通过改造工位的形式,在门店当中增加特斯拉维修业务,整体业务以修为主。
目前转型较早较快的是原来的BBA豪车专修门店,在原有门店和业务的基础上,新增新能源维修设备和工位,承接特斯拉维修业务,出现了所谓BBAT、TBA等门店形态。
与此同时,行业中还涌现了一批针对新能源三电维修的加盟和培训类企业,这也是需求端带来的供给侧变化。
所以,结合新能源数据、车企政策、独立售后动态等因素,2025年很可能演变为新能源过保业务元年,将有更多独立售后门店布局并参与到新能源维修业务当中。
人才、设备、流量、供应链……不容忽视的风险
在具体的业务和项目层面,新能源过保业务呈现出不一样的特性。
仍以平均车龄为要素,新车衍生业务集中于贴膜、养护、轻改、内饰升级等项目;车型弱相关业务集中于底盘、轮胎、钣喷等项目;过保业务则主要是深度维修项目,特别是三电维修。
项目特性决定了新能源出保业务存在不少风险,总结下来主要是四点。
一是人才短缺。
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会长张延华在2024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表示,目前行业103万人才缺口中,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人才就占了80%,相当于82.4万人,我国从事新能源汽车维修的技能人员不足十万人。
传统燃油车维修依赖机械原理,而新能源车偏向于智能软件控制,涉及化学、电子和信息等多个交叉领域,行业中甚至出现了家电手机维修转型新能源维修存在优势的现象。
所以,新能源维修人才的培训和招聘,对于独立售后门店来说算是一大痛点。
二是设备等成本。
先不论软装成本,在设备投入上,进入新能源维修业务,就需要配备基本的专用设备,包括绝缘电阻测试仪、气密性检测仪、动力电池充放电机、动力电池均衡设备、动力电池诊断设备等。
另外,针对特斯拉专修,还有对应的举升机、工具箱、电脑诊断设备等,根据品牌不同,是否新购入等因素,综合投入并不低。
三是流量问题。
虽然每年有超过100万新能源车出保,但是这个体量仍不算高,而且分布极度不均匀,集中在一二线城市。
在此背景下,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上述提及的加盟培训企业,除了提供技术培训、门店运营等能力,普遍帮助门店搭建新媒体运营体系。
核心原因在于新能源车分布比较分散,线下自然流量难以支撑这一业务,所以需要借助线上流量。
所以,新能源三电维修业务,除了技术要求,还对门店的新媒体运营、客户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是供应链。
目前新能源车企对三电维修,特别是电池包维修掌握绝对话语权和定价权,除了技术壁垒,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以供应链为主的产业资源都集中在车企手里,且供应商由车企直接指定。
参考燃油车时代,原厂件向独立售后全面开放经历了不短的时间,预计在新能源时代,车企对于核心配件的垄断也将持续很久。
除了上述几个通用性风险,对于独立售后门店来说,“汽修工修两块电池被判6个月”事件的警示之一,就是不能忽视潜在的法律风险,比如强行解锁电池系统并修改数据等类似行为,就值得高度警惕。
F6大数据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能提供三电维修的独立售后门店占比仅为1.3%,也就是说1万家中只有130家。
这个数据意味着新能源维修赛道的竞争还不是很激烈。
在行业大趋势下,对于传统燃油车维修门店来说,在拥有一定试错空间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设备和培训投入,将新能源维修当作门店的增量业务之一,或许能在这个阶段更好地抓住新能源过保业务时机。
2025年3月28日即将在南京召开全国二手车企业家实战交流大会,资源对接,业务合作,经验分享,传统燃油车+新能源二手车,火热报名中。
参会企业家将获得战略合作伙伴赞助支持的二手车经营和运营礼包价值3000-5000元(检测、记录、学习、运输、营销多平台代金券工具包等)
联系人申请微信,二手车小胖:xiaopang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