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工网报道,2025年3月3日,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与科威特住房福利总署正式签署南萨阿德阿卜村拉新城基础设施两个项目标段合同。
科威特,这个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北部的小国,虽然国土面积不足1.8万平方公里,但却吸引了美国、俄罗斯和中国三大强国的广泛关注。
美国曾为它发动战争,中国为它提供技术和基建支持,俄罗斯则向它出口先进武器。
为何科威特能享受三大国的“优待”?
科威特的危机与地缘博弈
科威特与伊拉克的矛盾可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科威特在英国的保护下逐渐获得独立地位,但其北部的布比延岛和沃尔拜岛引发了伊拉克的觊觎。
1990年,时任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决定采取军事行动,全面入侵科威特,仅用一天便占领全境,并宣布其为伊拉克的“第19个省”。
这一举动直接引发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美国迅速组建多国联军,发动“沙漠风暴行动”。
1991年,美军便彻底击溃了伊拉克军队,恢复了科威特的主权。
美国的干预:石油与地缘利益
美国为何如此迅速介入科威特危机?核心原因是石油利益。
科威特不仅石油储量丰富,还位于海湾地区的重要战略位置。
若科威特被伊拉克吞并,萨达姆将掌握更大规模的石油资源,可能威胁西方国家的能源安全。
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每年从中东进口大量石油,维持科威特的独立符合其国家利益。
此外,美国还希望通过干预巩固在中东的霸权地位。
当时,苏联在中东的影响力因阿富汗战争衰退,而反美情绪在中东地区升温。
伊拉克的扩张不仅威胁到以色列,还可能扰乱美国在该地区的盟友体系。
因此,帮助科威特不仅是维护石油安全,更是展示美国在中东的军事主导地位。
俄罗斯的角色:从盟友到军火交易
在冷战时期的地缘政治格局中,苏联与伊拉克保持了紧密的盟友关系。
然而,苏联对伊拉克的支持在海湾战争期间发生了转向。
当时,苏联投票支持联合国对伊拉克的制裁决议,表明其在国际社会中逐渐采取更加务实的态度。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与科威特的外交关系,并在军事贸易方面建立合作。
科威特选择购入俄罗斯武器,一方面是看重其性价比和可靠性能,另一方面则是为平衡对美军事依赖。
与此同时,科威特与俄罗斯在能源领域也展开合作,签署了液化天然气协议,进一步深化双边关系。
中国的崛起:从贸易合作到“一带一路”
科威特是最早与中国建交的海湾国家之一,双方关系在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而迅速升温。
2014年6月,中国与科威特签署关于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丝绸城”有关合作的备忘录。
10年来,中科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不断走深走实,结出累累硕果。
中国则为科威特提供了关键的基础设施支持。
例如,中国帮助科威特建设炼油厂、央行总部大楼,以及覆盖全境的5G通信网络。
2023年,中科双边贸易额达到223.9亿美元,彰显了双方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科威特的外交平衡术
科威特的成功不仅在于其丰富的石油资源,还得益于高超的外交策略。
作为一个小国,科威特在大国博弈中采取了平衡外交,一方面与美国保持战略合作,依赖其提供的安全保障。
另一方面,与俄罗斯、中国展开经贸和军事合作,降低对单一国家的依赖。
另外,科威特在中东地区也扮演了重要的中介角色。
例如,在地区冲突中,科威特经常充当调解人,提升了其国际影响力。
这样的小国外交模式,不仅使科威特在国际事务中占据有利地位,还为其未来的发展争取了更多的战略空间。
科威特的案例表明,即便是一个小国,也可以通过资源优势和外交智慧在国际舞台上占据重要地位。
科威特以石油为依托,在大国博弈中游刃有余,获得了军事保护和经济支持,同时为地区发展注入了活力。
未来,科威特能否继续保持这种平衡,还需要面对更复杂的地区局势及国际油价波动的考验。
但可以肯定的是,凭借其独特的战略位置和外交策略,科威特的故事在中东的地缘政治棋局中仍将精彩纷呈。
参考资料
中工网《中企签署超5亿美元科威特基建项目合同》
人民网《结伴同行 真诚合作(大使随笔)》
新华网《科威特驻华大使:中科关系为双边合作树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