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

评论

2

1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沈阳这座博物馆可以参观了! 速来预约

想去沈阳理工大学

兵器博物馆参观的伙伴

请注意!

就在明天上午9点

可以预约参观啦!


图片


关于沈阳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

你了解多少呢?



一段兵工史 催生一座兵器博物馆


走进沈阳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突然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这里仿佛变成了一处没有硝烟的“战场”,游走在“枪林弹雨”里,让人不禁感叹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

兵器博物馆内,展厅门口迎面摆放的是一门75式105毫米无后坐力炮。该炮于1975年设计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这种火炮主要用于击毁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也可用于摧毁野战工事和火器,以及杀伤暴露的有生力量,可以想象它在战场上曾经立过的汗马功劳。

1948年6月,沈阳理工大学从解放战争的硝烟中起步,最初叫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是我军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军工高等学校。

1950年7月,该校师生200余人迁出支援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前身),1953年3月,兵器专业迁入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剩余专业组建了第二机械工业部土木建筑技术学校(沈阳建筑大学前身、武汉理工大学前身之一),1962年-1963年,一批师生又迁出支援太原机械学院(中北大学的前身)。

该校后来改名为沈阳工业学院,2004年正式更名为沈阳理工大学。沈阳理工大学建校初期的使命就是为新中国培养急需的兵工专门人才。学校70多年发展奋斗的历史就是新中国兵工发展的历史,学校以为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己任,是闻名全国的共和国“兵工七子”之一。这块陈旧的牌匾也见证了这所学校的荣光。


图片


在大学里建兵器博物馆,沈阳理工大学是得天独厚,也是使命使然。2006年11月,为充分发挥学校在兵工学科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满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对全校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学校提出利用学校现有优势对原装备工程学院兵器陈列室进行了大规模的充实和扩建。

2007年5月,沈阳理工大学兵器陈列馆正式落成并对校内外开放。

2008年3月,正式更名为“沈阳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

沈阳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副馆长孙巍说,兵器博物馆由室内展馆和室外兵器广场两部分组成,室内展馆面积约4000平方米,分为冷兵器、抗战兵器和现代兵器展3大部分,其中现代兵器展部分又分为陆战兵器、海战兵器、弹药与引信和航空航天5个展区;兵器广场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主要展示战斗机、坦克、火炮、导弹等大型武器装备。展馆现有各类展品共计2000余件,是该校向兵工企业、部队和相关科研院所以及民间兵器收藏家广泛征集而来的,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高校兵器类博物馆。



刀光枪影里 见证无数的战争传奇


元弯刀、明马刀、狼牙棒、金箍棍、盘花棍、禅杖、铲……信步于冷兵器展区,尽管这些仿制的兵器显得很普通,似乎并没有影视剧中呈现的那种气势和冲击力,但没有人会质疑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几乎每一种兵器都有其不凡的历史和不朽的故事。

驻足在那把系着红绸布的红军用的大刀前,我的心情无法平静,思绪一下子被拉回抗日战争的年代,耳畔响起的是《大刀进行曲》的旋律,浑身似乎一下子充满了力量。回望艰苦卓绝的烽火岁月,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和亲手缔造的人民军队,凭借手中简陋的武器装备,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实现了以弱胜强的伟大胜利,中国军民的集体智慧造就了无数战争传奇。

与红军的大刀一样,作为抗战时期的典型兵器,还有3支枪同样大名鼎鼎。

八一式马步枪。这是一款手动式步枪,于1939年由八路军总部军工部技师刘贵福组织研制。该枪的特点是体积小、射击准确、外观漂亮。枪管上的瞄准星被彭德怀元帅誉为“天下第一准星”。最突出的是枪上可自动展开又能固定的三棱刺刀。它的凹进样式易使血外流,刺杀后容易拔出,经过淬火后增加了强硬度,不用时反贴在枪管上,肉搏时按动键钮一甩就可迅速自行固定,这样对争取时间、争取白刃战的胜利至关重要。而且在行军时,不会有明显的刃面反光,有利于隐蔽。

八一式马步枪有“人民军队第一枪”之称,是八路军抗战时期产量最大的制式步枪,为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为推动人民兵工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中正式步枪。中正式步枪为德国1924年式毛瑟步枪的中国版本,使用7.92毫米尖头型毛瑟步枪弹,是中国近代第一制式步枪。

三八式步枪。三八式步枪为手动步枪,在过去和影视剧里一向被俗称为“三八大盖”,由于其枪机上有一个随枪机连动的防尘盖以及机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样而得名。三八式步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法西斯陆、海军最主要、最基本的武器,一直使用到日本战败,使用了40余年。“三八大盖”是日本军队常用的武器,中国军民在战争中缴获此枪,并用它们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


一座“弹药库” 见证中国兵器发展历程


展厅中,兵器博物馆几个大字在一尊古炮的映衬下熠熠生辉。铸铁铸造的古炮,炮身斑斑锈迹显示着它的古老历史,像一位饱经风雨的老人诉说着中国兵器发展的悠悠往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代热武器的琳琅满目,各类加农炮、榴弹炮、迫击炮也从影视剧中走进了大众的视线,还有各种炮弹的剖面,让人直观地了解炮弹的真面目。

而要论起沈阳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最齐全的展品种类,那是非炮弹莫属。据孙巍介绍,馆藏的炮弹从20毫米口径到240毫米口径,从平底弹、底凹弹、底排弹再到火箭复合增程弹,从榴弹、反装甲弹到各种特种弹药,从普通船型弹到枣核弹,还有电视侦查弹、红外干扰弹、加榴炮宣传弹,完整的、刨开的、模型的、实物的应有尽有,不断扩充着我对火炮和炮弹的认知。


图片


在地雷展区还有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见到的各式各样的反坦克地雷、反步兵地雷等;在引信展区,还有各种近感引信、触发引信、时间引信等,让我明白了引信为什么会被称为“炮弹的大脑”。漫步在兵器博物馆里,丰富多样的武器类型一直在刷新着我对战争残酷的认知。

值得一提的是,展品中还有一颗美制“响尾蛇”导弹实弹。“响尾蛇”导弹是西方国家空、海军用于近程格斗的一种导弹。尽管它外型瘦小,弹长约两米,直径只有半个巴掌大,但在兵器史上却是赫赫有名。它善于近距格斗,在多次局部战争中,曾击落飞机200多架。导弹仿照响尾蛇的特点,通过红外探测仪发现并追踪活动目标所辐射的红外线,以此来导引导弹飞向目标。

1958年9月24日,我军飞行员王自重在击落两架国民党空军飞机的情况下,被敌军发射的4枚“响尾蛇”导弹击落,王自重壮烈牺牲,后被追记一等功。这也是空战史上首次使用空空导弹的记录。这次空战中有较完整的未爆导弹残骸被我军民寻获,苏联利用寻获的导弹残骸仿制成功了K-13空空导弹,我国也成功仿制,命名为霹雳-2号空空导弹。

如今,“响尾蛇”导弹经过不断改进,已成为世界上产量最多的空空导弹,目前已累计生产20多万枚。同时该导弹装备机型也最多,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等都曾使用过。



一件镇馆之宝 “东方红”响彻世界


“东方红太阳升……”,看到展厅里的东方红一号备用卫星,脑海里立刻就响起了那耳熟能详的旋律《东方红》。而兵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就是东方红一号备用卫星。

54年前的4月24日,一道火光划破夜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中国人实现了千年航天梦。东方红一号卫星闪耀太空,照亮了中国新时代的征程,也让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2016年4月24日,这一天正式被确立为“中国航天日”,航天逐渐走进每个普通人的生活。

东方红一号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当时中国制作了5颗卫星,一颗发射成功,另外4颗作为备用卫星被保存下来,兵器博物馆里展出的是其中的一颗备用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重173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它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运行28天后(设计寿命为20天),电池耗尽于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东方红》乐曲停止播放,结束了其工作寿命。不过,卫星的轨道寿命并没有结束,至今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空间轨道上运行。

资料介绍,东方红一号卫星当时发射的三个目标是“上得去,听得见,看得见”。

运载火箭进入空间的能力是探测和利用空间的前提与基础。长征一号标志着中国具备了进入空间的能力,标志着中国驶入了走向太空的“快速路”。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也完成了“上得去”的目标。

为了能够“听得见”,科研人员从火车站的钟声中受到启发,用电子线路模拟铝板琴演奏清晰悦耳的《东方红》乐曲。从“音键”的选择、调配,到所有元器件、材料和测试仪器,经过上百次试验,终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测控站将接收到的东方红一号卫星传回的音乐信号录制成磁带,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广播。当“东方红”的旋律通过广播传出时,世界为之沸腾。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外形为近似球体的72面体。尽管72面体的外形设计能使卫星在旋转时闪闪发光,但由于卫星直径只有1米,本体亮度只相当于六等星。七机部第八设计院(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专家们想出了“借箭显星”的妙招。长征一号第三级火箭跟卫星一起入轨,如果能找到火箭,就能找到东方红一号了。专家们做了一条聚酰亚胺绸“围裙”,把第三级火箭包起来,表面镀上铝。火箭随卫星入轨后,“围裙”撑开直径达4米。阳光照射下,亮度接近可观察的二等星。


1970年4月25日晚8点29分,卫星飞经北京上空,在全国各地,人们激动地仰望着,仔细寻找着那颗中国星。



一种校园文化 传承红色兵工精神

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对面,是兵器博物馆里体型最大的兵器——红旗二号导弹。红旗二号导弹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研制装备的一型地对空导弹。该导弹为可移动式全天候、全方位、全空域的要地防空导弹系统系列,可拦截各种飞机、巡航导弹和高空侦察气球,也可在需要时打击地面和海上目标。

而在兵器博物馆里,大量我国自主研发的热武器也昭示着国防工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当我看到航空母舰的模型时,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脑海里闪现俾斯麦的那句名言:“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


图片


走出兵器博物馆室内展厅,远处的兵器广场依稀可见。穿梭在兵器广场的坦克、火炮、导弹、飞机等大型武器装备之间,似乎也有一种穿越战场、热血沸腾的感觉。很多学生和游客都在那里忙着拍照,留下了和平年代最温馨幸福的画面。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辽宁省科普教育基地、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辽宁省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基地和沈阳市科普基地……越来越多荣誉加身的沈阳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建馆以来已经接待参观者超过70万人,毫无疑问这里已经成为集中体现我国国防工业和军事建设成就的“历史窗口”,已经成为一个集科普教育、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于一体的多功能基地。

对沈阳理工大学的学生而言,能够在拥有一座兵器博物馆的校园里学习是一件幸事。丰富的武器装备教育资源和独特的兵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增强了他们的国防意识,提升了他们的爱国情怀。这些爱国情怀和红色血脉,也同样滋养着前来参观的每一名观众。兵器博物馆已经成为沈阳理工大学一张亮丽的名片,也是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激发全民爱国主义情怀的主阵地之一。

孙巍说,未来的兵器博物馆将继续坚持“立足辽宁、服务国防”的工作原则,发扬“爱国奉献、自强不息、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兵工精神,围绕收藏、展示、服务教学、服务科研及科普教育这五大方面展开工作。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教活动,向校内师生及社会公众普及兵器知识,提高全民国防意识,激发全民爱国情怀。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