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2月通过国家验收开始正式运行一年多以来,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从建设期平稳过渡到开放运行期,至今已累计服务包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在内的150余家用户,为1000余型宇航元器件的研发提供测试服务,支撑我国多项重大航天工程顺利实施。”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环境与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李立毅介绍。 据悉,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是“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由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建设,可以在地面模拟真空、辐照、弱磁等9大类太阳系常见空间环境因素和效应,是面向全球开放共享的基础科学研究平台。
如今,这座被誉为“地面空间站”的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正成长为一片孕育创新、科技、人才和活力的沃土,结出一颗颗丰硕饱满的果实。
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园区
通过“地面空间站”中的空间磁环境模拟与研究系统,上海交通大学的科研团队开展了一项突破性实验:在近零磁场环境并复合零下20至130摄氏度的极端温度范围内,微生物连续生存7天并成功存活。这一成果在国内尚属首次。
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肖湘说:“零磁场环境与无磁高低温装置构建了多因素耦合的极端域外环境,对探寻生命起源与域外生命问题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与肖湘教授不同,对于哈工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极端环境材料和器件技术创新中心团队来说,这座“地面空间站”真的建到了“家门口”。团队杨剑群研究员说:“我们团队从始至终都在深度参与大科学工程建设的相关工作。在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建成之前,我们有一些重要急需实验需要到外地甚至是国外去做。现在有了‘家门口’的‘地面空间站’,不但开展科研更方便了,而且装置的先进性和稳定性,为我们极端环境与效应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以及团队承担的国家重大项目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300MeV质子重离子加速器
在这个集材料、航天、物理、计算机、数学等多学科深度融合、以基础性研究为代表的交叉团队中,有一半以上师生使用过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的器件离子辐照研究系统,并在极端环境材料和器件机理研究、软件验证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已在《IEEE核科学汇刊》等领域知名期刊发表。
杨剑群希望未来能够通过一流的平台产出更多一流的成果,为我国航天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从大科学设施产出的科学成果源源不断——2月28日,哈工大生命科学中心陈政课题组在糖脂代谢稳态整合调控和代谢性疾病发病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问鼎《科学》(Science)……这座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将持续促进成果对科学研究、科技发展作出原创性、引领性贡献。
空间等离子体环境模拟与研究系统
通过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一场跨越校际合作开展的地球磁层的磁场重联、哨声波与粒子相互作用等空间重要物理过程的实验研究正在展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陆全明教授是装置的深度使用者,“以前我们只能通过几十公分的小装置完成相关验证,而这里的装置尺寸大上几十倍,我们能够研究更复杂的物理过程,这是小型装置无法实现的。”陆全明感慨道,“大科学的‘大’开拓的不光是我们的研究成果,更是我们的研究思路。”
“在这里,我们和陆全明教授团队共同首次实现了地球磁层顶重联过程的地面模拟和确认,这座装置的建成,不仅推动了科学研究的突破,也促进了校际合作的深化。”空间环境与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鄂鹏教授说,“我们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合作实现了优势互补,将空间探测、地面实验和理论仿真三种研究手段高效融合。”
通过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形成的合作,不仅催生了一批高水平技术,还促进了人才的流动与培养。陆全明教授的多名学生毕业后加入哈工大,继续从事相关研究,成为校际合作的生动注脚。
目前,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已经促成哈工大与中国科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众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为携手加快在重要领域技术攻关、在战略性领域取得更多更大突破创造条件。
谢尔盖·阿帕腾科夫(Sergei Apatenkov)教授来自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从事空间等离子体物理领域研究已近20年,这座位于中国东北的“地面太空实验室”让他感到耳目一新。 “这里让我看到了地球与太阳相互作用的‘迷你宇宙’。”谢尔盖这样形容他的实验体验。他所在的团队利用装置模拟太阳风与地球磁层的相互作用,研究磁重联这一空间物理中的关键现象。“在太空中,我们只能依赖卫星数据,捕捉到的是瞬间的、不可重复的自然现象。而在这里,我们可以精确控制实验条件,重复验证每一个猜想。”
作为国际用户,谢尔盖对装置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给予了高度评价。“这里不仅是一个实验平台,更是一个国际合作的枢纽。我期待更多全球科学家来到这里,共同探索宇宙的奥秘。”
“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还要做好从1到100的推广。”李立毅表示,大科学装置具有科学和工程双重属性,担负着原始创新策源地、基础研究先锋队的使命。未来将进一步统筹更新大科学装置方案,提升其对基础研究、国家战略、高技术发展和国际合作等方面服务支撑能力。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士英 通讯员李双余 刘培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