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新民大街保护提升活化利用项目
让历史见证者伪满国务院旧址重焕新生
长春市新民大街126号,位于百年老街新民大街与解放大路交会路口,古朴与现代建筑在这里交相辉映,时光的倏忽给经过这里的人带来穿越般的体验。这里是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基础医学教学楼,也是伪满国务院旧址。高耸的围墙上,稠密的藤蔓在早春里已稀疏成伶仃的枝条,站在新民大街上便可一眼看到这栋掩映于青松之间的历史建筑巍然屹立。
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基础医学教学楼西侧
对着新民大街的门前正在改造
随着“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活化利用项目”的推进,这里正在经历着蝶变,而这也吸引了人们好奇的目光,这里曾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它如何见证长春的发展?未来又如何带动老城区风貌保护?带着几分探索与解谜,3月13日,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现场探访这栋老建筑,并揭开了它与这座城市的那段久远的记忆。
大楼北侧门
“兴亚”式风格建筑内部配有电梯
曾一度是体积最大花钱最多的单体建筑
一提到长春著名的旅游资源“伪满八大部”,不少人以为这“八大部”都在新民大街上。而事实上,“伪满八大部”并不都在这里,真正位于新民大街的伪满建筑是“一院四部一衙”。其中,“一院”指的就是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
大楼西侧门前高大的立柱
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又称“第五厅舍”,由石井达郎设计,大林组负责施工。伪满时期,先后有两任伪国务总理大臣,第一任是郑孝胥,第二任是张景惠。但他们只是形式上的伪满国务院最高官员,由日本人担任的伪总务厅长官才是实际上的主宰者。
大楼西侧门头的造型
作为伪满洲国的中枢机关,行政事务要地,这座建筑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从伪满洲国成立后,就成为各方高度关注的问题,为此还在伪满国务院内设立了一个“官衙建筑委员会”的审议机构,其中的委员都是政府首脑,职责就是审查设计方案。当时,关于这栋大楼的设计,有多个不同方案,经过慎重的对比,最终采用了日本年轻设计者石井达郎的设计方案,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大楼。
大楼主建筑塔尖式楼顶造型
步入院内可见,这栋伪满时期最高的建筑物,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塔式屋顶,正面5层,地下室一层,是“兴亚”式建筑风格极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整个建筑,重檐四角攒尖顶,覆有烟色琉璃瓦。重檐屋顶下是大面积实体墙体,四面各配有四根塔司干石柱。为了减少巨大基座和较小攒尖顶之间突兀的交接,用了四个巨大实体墩台来解决这个问题。建筑主体共五层,塔楼六层,两翼共四层,建筑屋身饰有红色瓷砖,屋顶有四面坡的屋檐,屋顶为平屋顶。建筑入口三层高门廊,有四根塔司干柱式,最外侧两根方柱收边,使整个塔楼构图更加稳定。整个建筑为仿东方古建筑,又可以看到西方建筑的身影,是东方古典复兴建筑之一。最值得关注的是,它的内部安装了三部当时较为先进的美国产奥的斯牌电梯,这在当时的其他建筑中十分少见。
大楼西侧门边的灯
从1934年7月动工到1936年11月20日竣工,历时两年多,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曾创造了两个“第一”:体积最大,花钱最多。两年之后,这两项纪录均被伪满洲国中央银行旧址所打破。
大楼南侧的窗和地下室的通风口
将活化利用成历史文化街区一部分
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及近代史文化展示等功能
伪满洲国国务院大楼自建成后,历经几番功能变化。伪满洲国垮台后,该旧址先后被不同机构占用。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大路小学曾使用,后移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1958年,由吉林医科大学使用。1978年,由白求恩医科大学使用。2000年,由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使用至今(2009年,吉林大学以基础医学院为主体组建了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尽管它保存完好,依稀是当年模样,却也早已洗尽铅华、和光同尘了。
大楼墙上斑驳的墙砖
午后的校园内,春风拂面,下课的师生们三五成群,穿过厚重的门廊前往图书馆。偶尔有一两名游客漫步校园,手持相机聚焦拍摄建筑。院墙一旁是橙色的施工围挡,工人们正驾驶机械挖掘树坑、更换边石,提升保护工程的施工正在这个奋进的春天里紧张有序地推进着。
大楼“康德二年六月”奠基标识
采访中,无论是施工者、校园师生或者市民、游客,大家纷纷对即将到来的变化充满期待。他们认为,作为日本武力侵占中国东北、推行法西斯殖民统治的最典型的历史见证,也是近代长春城市变迁的地标式建筑,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如果能够通过活化利用,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及近代史文化展示等功能,对于这座城市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这与项目的初衷及目标恰好完全吻合。
大楼的两层房檐
本版图片 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杨 摄
据悉,此次保护提升通过新改建博物馆、旅游设施更新、机关单位腾退、慢行系统拓宽等措施,将全面提升新民大街的历史文化教育功能,打造集爱国主义教育、旅游观光、近代史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街区。
策划:史慧玉 孙振余 王首道
来源: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