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是英雄的城市,见到你们我很高兴,大家也要争当英雄,争做模范!”2025年3月13日,在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原草王坝村),90岁高龄的“当代愚公”“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深情寄语武汉市委党校年轻干部培训班(第15期)的学员一行,让学员们备受鼓舞。
武汉市委党校年轻干部培训班(15期)学员在黄大发新家门口与黄老合影
当天,学员们赴团结村参观大发渠,接受“从大发渠的修建看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主题教育。在黄大发旧居门口,遵义市委党校老师琚晓庆现场讲述黄大发的“当代愚公”事迹。草王坝属于喀斯特地貌,海拔1200余米,山高岩陡。以前的草王坝村没水、没电、没路,村民经常要走两三公里,花两个小时才能找到一个河沟,来回挑水吃。“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沙,过年才有点米汤喝。”是草王坝村祖祖辈辈吟唱的民谣,也是其真实写照,群众一年到头吃苞谷饭。
1959年,24岁的黄大发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村民推选为大队长。他上任后就立志要引水,让村民们吃上白米饭,于是领着村民开始修渠。由于物资匮乏,不懂技术,不知道什么叫导洪沟、分流渠,洪水一来,脆弱的沟渠被冲得稀巴烂。修修补补十几年,水还是进不了村,草王坝人的心也被冲得七零八落。
黄大发暗下决心学习水利技术,他用3年时间积累了大量修渠知识后,1992年春天,在争取到县、乡政府支持下,再次启动修渠项目。每天,两百多人的队伍跟着黄大发扎进深山修渠。
鞋磨破了没钱买,黄大发赤脚步行二十多公里去背炸药,脚板磨破皮,双脚血淋淋的。修渠期间,黄大发的女儿和孙子相继因病去世,黄大发承受着悲痛,坚守在修渠一线。
就这样,冬去春来,风餐露宿,草王坝人勒紧裤腰带,在1995年,用双手硬生生凿出了绝壁引水的奇迹。大渠竣工,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这条生命渠,7200米主渠,2200米支渠,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历时36年完成。
听着琚晓庆老师声情并茂讲述,学员们仿佛已经来到了当时修渠的现场,亲眼看到了绝壁凿渠的艰难,深切感受到了黄大发一心向党、一心为民的执着,体会到了村民们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信念。
现场教学中,学员们不禁流下了热泪。讲解完毕后学员们久久不愿离去,要求前往黄大发现在居住的家中,拜访老英雄。
黄大发听说学员们来自武汉,非常开心,他对学员们说:“武汉是英雄的城市,今天同志们到我们贵州遵义,我很高兴,希望大家要保持共产党员的初心,争做新时代的模范和英雄!”学员们拥着黄大发一起合影留念。
据了解,3月10日至3月15日,武汉市委党校年轻干部培训班(第15期)学员们,心怀入党初心,奔赴贵州遵义,参加培训学习,通过专题教学、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方式,深入学习了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和遵义会议在党的历史发展中的重大意义,学习“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遵义会议精神。并赴娄山关战斗遗址、桐梓县从头越教学基地、遵义会议会址、苟坝会议会址、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花茂村、大发渠等地,重走长征路,聆听感悟少共国际师这个平均年龄不足14岁的革命队伍,用鲜血和生命践行初心和使命的故事,体验打草鞋的艰苦奋斗,感悟了新时代下,从贫困的“荒茅田”到花繁叶茂的花茂村的蝶变。
黄大发老人与学员们交流
学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异地教学,大家收获颇丰,感触良多。既有历史的重温,更有现实的呈现,实现“历史滋养+现实攻坚”的双向赋能,为年轻干部注入“敢为天下先”的红色基因,凝聚起“荆楚腾飞正当时”的奋进共识。今后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将不惧风雨,奋勇争先,为武汉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贡献青春力量。(供稿:新洲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