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π”
定义为3.1415926535……
其实“π”还代表一个节日
每年3月14日是"国际数学日"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π日”
你还记得曾经做过的数学题吗?
还记得那些烧脑的方程式
解出来后的欣喜若狂吗?
还能想起课本里那一句句
饱含科学精神的经典语录吗?
今天,让我们跟着中小学课本,
一起致敬“人民的数学家”
“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
1910-1985,男,出生于常州市金坛区,国际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开创中国数学学派,培养出陈景润、王元、陆启铿等一批杰出数学家。
华罗庚是金坛县中第一届初中毕业生,这也是这位享誉全球的科学家一生所拥有的唯一文凭。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在日本东京讲学时因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终年74岁。
华罗庚一生自强不息,
历尽艰难,自学成才,
一举登上世界学术的最高峰,
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他家境贫寒、只念过初中;
少年患病,落下腿疾;
他坚信“天才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
19岁发表《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一文,名震华夏;
29岁,直接取得正教授资格;
战火中写成著名的《堆垒数学论》,至今为学术经典。
他用200多篇论文、10余部专著,书写了一个世纪的学术传奇,他让世界有了一个国际公认的“中国数论学派”……
他要用自己的肩膀做“人梯”,让年轻一代搭着他的肩膀攀登科学的更高一层山峰,然后让青年们放下绳子,拉他上去再做人梯。这种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校教师。
“祖国啊,我将永远做您忠实的儿子!”这是华罗庚发自内心的声音,他更用一生践行自己的诺言。他用20年时间推行“两法”,足迹遍及全国26个省市区,行程20余万公里。
这便是“自强不息、勇攀高峰、
甘为人梯、家国情怀”的华罗庚精神。
华罗庚对故乡金坛非常热爱,曾充满深情地说,“香,香不过故乡茶;亲,亲不过故乡人。”华罗庚精神也已深深融入金坛的城市血脉。
华罗庚曾3次回到母校金坛县立初级中学探望师生,如今这里已更名为江苏省华罗庚中学。每年新生入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参观华罗庚纪念馆,重温华罗庚精神,这已经成为传统。
如今,在金坛愚池公园内,坐落着华罗庚纪念馆。馆内展出华罗庚遗物、生平事迹照片资料等,默默讲述着他坚定爱国、努力奋斗的一生。
在金坛大地,还有华罗庚高新区、华罗庚图书馆、华罗庚公园、华罗庚大道……
在遥远海疆,海军华罗庚舰扬帆远航、沧海铸剑……
来源:常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新华社
记者:杨成武 供图:金坛区委宣传部
编辑:张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