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美国是否能够远程控制欧洲盟友装备的F-35战斗机的讨论甚嚣尘上。
2025年3月11日,外媒再次报道“F-35是否真的存在致命开关”的问题,让欧洲人心惶惶。
这架被誉为全球最先进的隐身战斗机,拥有超强的作战能力,但同时也让盟友对其技术依赖和潜在受控性产生了不少担忧。
围绕所谓的“致命开关”,各方观点交锋不断。
那么,美国真的需要一个“致命开关”来控制欧洲的F-35吗?
还是有更为光明正大的手段可以实现控制?
关于“致命开关”的争议
“致命开关”的说法源于美国对F-35核心代码的严格保密。
作为美国主导的国际军售项目,F-35的源代码从未向包括英国在内的任何盟友开放。
这导致外界无法核实该战机是否存在远程控制功能,让传闻愈传愈广。
例如,有消息称日本和韩国的F-35战斗机在启动前需要美国动态密码解锁,尽管这一说法并无确凿证据,但却凸显了盟友的担忧。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以及比利时和瑞士国防部均曾公开声明,否认F-35具备“远程一键关机”的功能。
尽管官方表态明确,但由于缺乏独立验证,“致命开关”的传闻仍成为无法证实或否定的罗生门。
美国控制F-35的“光明正大”手段
不少分析认为,即便没有所谓的“致命开关”,美国仍有多种手段能够有效控制盟友的F-35战斗机。
这些手段既合法且公开,使得盟友对美国的技术依赖无法避免。
首先是零件供应链的技术锁定。
F-35的核心零件由美国军工巨头掌控,包括战机使用的F-135发动机和隐身涂层维护技术。
这些关键设备无法在盟友国内完成维护,必须送往美国或指定设施进行处理。
若美国中断供应链,盟友的F-35可能面临长时间停飞的窘境。
更重要的是,隐身涂层维护的复杂性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依赖。
目前,这种技术要求专业设备和技术人员处理,欧洲国家很难独立完成这一任务。一旦美国切断授权,盟友的F-35将遭遇严重的后勤瓶颈。
其次为作战数据与情报系统的依赖。
F-35战斗机在执行任务之前,需要从美军数据库下载任务规划数据包。
该数据包包含敌方防空系统分布、隐身路径优化等关键情报,是维持战机作战能力的核心所在。
如果美国禁止某国访问数据库,其F-35将无法有效作战。
此外,F-35还依赖美军的天基通信网络、数据链系统等服务,这些功能对战机的超视距能力和作战协同至关重要。
若美国切断授权,盟友的F-35将失去部分核心战力。
更重要的是,土耳其的前车之鉴。
2019年,美国以土耳其采购俄罗斯S-400防空导弹系统为由,将其排除在F-35项目之外。
这不仅阻止了土耳其接收已付款的F-35战机,还切断了其零件供应链,并取消了土耳其作为供应商的资格。
这一事件清晰表明,美国不仅能限制盟友获取F-35,还能通过供应链、服务授权等手段对其进行精准制裁。
欧洲的技术自主权困局
与之相反的是,相比欧洲国家,以色列在F-35的使用上则显得更加独立。
以色列的F-35I被允许安装国产软件,并拥有独立的维护权限。
这使得以色列无需依赖美国的任务规划数据包或维修设施,基本摆脱了技术控制。
这一模式凸显出争取技术自主权的重要性,同时也为欧洲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解决路径。
但对于欧洲国家而言,实现技术自主权仍存在诸多挑战。
当前,法国与德国正主导未来战斗机计划(FCAS),试图开发完全自主的下一代战机。然而,这些项目尚处于初期阶段,距离全面落地仍需时间。
技术依赖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
美国技术控制的深层逻辑
美国对F-35的技术控制并非单纯的商业行为,而是其国际军售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技术锁定,美国能够确保盟友的军事行动与自身战略目标一致,同时防止先进武器技术被转移至潜在对手手中。
对于盟友而言,美国的这种控制模式虽然能提升协作效率,但也削弱了军事自主权。
如何在技术依赖与主权独立之间寻找平衡,成为未来国际军售模式的重要议题。
结语
尽管没有确凿证据表明F-35存在“致命开关”,美国显然不需要通过这种手段来控制盟友的战斗机。
无论是零件供应、任务数据包依赖还是情报授权,美国早已通过“光明正大”的方式掐住了盟友的技术咽喉。
对于欧洲国家而言,提升自身的技术自主权已成为不可回避的课题。
以色列F-35I模式提供了一种解决路径,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源和时间。
未来,随着国际军备形态的演变,技术主权问题将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
欧洲能否在这场博弈中赢得主动权,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参考文献
中国青年网《远程“一键关机”传闻让欧洲人心惶惶,F-35战机真的有“致命开关”吗?》
新京报《F-35战机可被远程瘫痪?美掌握“致命开关”引发盟友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