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1日,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刚从香港飞回马尼拉时,被警方直接押送到空军基地,随后连夜搭乘包机前往荷兰海牙,移交给国际刑事法院(ICC)接受审判。ICC将他定罪为“禁毒战争涉嫌危害人类罪”。这场突如其来的拘捕行动,让菲律宾国内政坛风起云涌,副总统莎拉·杜特尔特怒斥政府“卖国求荣”,并迅速引发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
在杜特尔特被押往海牙的关键时刻,中国的外交表态成为关注焦点。中国明确质疑ICC对一个已退出的国家强行执法是否合理合法,并呼吁避免政治化和双重标准。
禁毒战争:争议与指控
杜特尔特在2016年至2022年担任菲律宾总统期间,以铁腕扫毒闻名。他的禁毒政策涉及大规模执法行动,甚至不乏法外处决的指控。菲律宾国家警察数据显示,这场禁毒战争造成约6000人死亡。然而,人权组织和西方媒体则声称实际死亡人数可能高达3万人。这一巨大数据差距让杜特尔特禁毒政策成为国际舆论的热点。
禁毒战争在国内备受推崇,不少菲律宾民众认为其有效遏制了毒品泛滥。但在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国家和人权组织眼中,这种做法被视为“反人类罪”。2018年,国际刑事法院宣布对杜特尔特展开初步调查,理由是其政策可能侵犯基本人权并涉嫌法外处决。
面对国际刑事法院的指控,杜特尔特一贯强硬回应:“菲律宾只认自己的法庭,外国机构无权干涉。”他还在2019年宣布菲律宾正式退出《罗马规约》,即国际刑事法院的创始条约。
退群的菲律宾为何仍受管辖?
菲律宾已于2019年正式退出国际刑事法院,但ICC仍坚持对杜特尔特禁毒战争的调查。ICC依据《罗马规约》中“补充性管辖原则”解释,认为只要案件涉及行为发生在成员国时期,即使该国后来退出,ICC仍拥有管辖权。这也成为此次逮捕杜特尔特的法律依据。
这一管辖权的适用性在国际法领域引发巨大争议。支持者认为ICC有权追究严重违反人权的行为,尤其是在相关国家无法或不愿处理时;反对者则强调,ICC此举违背尊重国家主权的原则,并可能被西方国家利用,施加政治压力。
莎拉怒斥“卖国”,国内局势紧张
杜特尔特的被捕不仅是国际法领域的事件,更成为菲律宾国内政治的导火索。副总统莎拉·杜特尔特迅速发表声明,用“交人就是卖国”六字怒斥现任总统马科斯。她认为,菲律宾早已退出ICC,将杜特尔特移交给外国审判是对国家主权和尊严的践踏。
莎拉的强硬表态迅速获得部分民众支持,特别是在杜特尔特执政时期的铁杆支持者中。根据菲律宾本地媒体的民调,大部分民众认为禁毒战争是正当的,而将杜特尔特交给ICC是“政治迫害”。这一事件可能导致马科斯政府执政联盟的裂痕加深,甚至为反对派提供新的政治武器。
国际舆论与大国博弈
杜特尔特被押往海牙后,西方国家迅速表态支持ICC的执法行动。美国和欧盟长期以来批评杜特尔特的禁毒政策,并呼吁追究其责任。他们将ICC的行动视为“国际正义”的体现。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态度。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ICC应避免政治化和双重标准。中国的发声不仅直接质疑ICC的合法性,还暗示此举可能是西方国家出于政治目的的操控行为。
俄罗斯作为另一国际大国,此前也曾多次批评ICC的司法行为带有西方偏见。此次事件或将促使中俄进一步加强合作,在国际舞台上挑战ICC的权威性。
潜在后果与博弈加剧
杜特尔特的命运不仅关乎个人,也可能对菲律宾国内局势和国际法产生深远影响。首先,这一事件或加剧马科斯政府的执政危机,国内抗议活动和政党分裂的可能性显著增加。其次,如果ICC最终裁定杜特尔特有罪,这将成为国际刑事法院对退群国家执法的一大先例,可能让其他退出ICC的国家(如美国、俄罗斯)产生担忧。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国对菲律宾的支持,可能成为深化中菲关系的契机,尤其是在南海问题上增加合作筹码。而西方国家则可能通过支持ICC进一步强化其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