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既定,只争朝夕。
刚刚结束的202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把全年GDP预定目标定在了5%左右,回应了市场呼声,给予了市场信心,但要完成这样一个目标并不容易,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之下,抢时间、早发力,成了当务之急。
3月12日,李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国务院2025年重点工作分工方案》,要求各部门、各单位主动对号入座,紧抓快干、靠前发力。事实上,两会之后,各个部委都在抢时间抓紧行动。
3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促进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力争到2027年先进技术装备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到2030年环保装备制造业行业规模、产品质量、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
3月13日,央行党委召开扩大会议,指出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降准降息,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3月14日,自然资源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土地储备有关工作的通知》,预计各地将加快公示拟使用专项债回收存量闲置土地的地块清单,加快专项债发行节奏,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还有更多部委在行动,在此没有一一列举,在今天来看,所有这些政策举措,我们有了一个全新的审视视角,那就是,一方面,“投资于物”这个传统拉经济的办法有没有升级;一方面,有没有新思路、新办法去积极做到“投资于人”。
“投资于物”,就一定要看,投资在不在新质生产力上,2025很可能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新质生产力,从年初一开始就呈现了在三个方向上的突破。第一个是人工智能,AI大模型将被接入到中国制造的方方面面,真正意义上完成中国智造的过程;第二个是人形机器人,由于中国制造完备的产业链基础,中国一定会在机器人生产制造以及应用上达成全球最强的目标;第三个是新能源转型深化,具体到新能源汽车上,中国已经完成了以上目标,形成了不可逆转的强大生产力,而进一步而言,还有无人机、飞行汽车这样的产品和产业链在延伸。
“投资于人”,就一定要看,在这个全新概念下,有没有推动更多资金和资源,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最终的结果就要看,在中国经济结构中,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有没有占据到一个更高的比例,大国经济的内循环,有没有真正地立起来。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涵盖内容是全方位的,要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更值得关注的是,要从放宽准入、减少限制、优化监管等方面入手,扩大健康、养老、助残、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务供给。“投资于人”的理念,自然而然地也涵盖到了“助残”和“助残消费”的内容。
对于“投资于物”,我们有更多的经验,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新能源汽车这三大样的发展,也都有实实在在的产品,更容易得到理解,而对于“投资于人”,我们就不得不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行动去扎扎实实地落实,而最关键的,还是打破思维的定式。
好就好在,传统的思维定式,已经在发展中获得了新突破,比如,财政赤字上,3%这样一个西方经济学的“红线”已经可以突破;再比如,具体财政支出上,传统的投向是拉动基建,现在大家已经认了投向刺激消费和补充社保。而“投资于人”的结果,一定是要看人有没有共享到经济发展的好处,有没有身心健康的发展,当下政府和企业都在正视的“反内卷”,也可以看作是“投资于人”的理念的延伸。
“投资于物”,是投资新质生产力,“投资于人”,是把人的消费摆在第一位,要实现2025年GDP5%左右的预定目标,所有的政策和行动,就要看有没有精准地发力在投资新质生产力上,有没有扎扎实实地落实“投资于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