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2

评论

收藏

3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95岁老奶奶投资“德康养老”,凭证仅一张“借条”!

随着手机银行等各类平台兴起,投资理财变得更加容易,动动手指,就能线上购买各种理财产品,并且除了年轻人外,越来越多上了岁数的老年人也开始有这样的需求。


近期,95岁高龄的狄奶奶向南京德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投资的6万元打了水漂。而这一切的源头,要追溯到多年前德康养老召开的一场会议。


投资者狄奶奶


德康养老发传单,传单上说公司开会。第一次开会是在丹凤街四岔路口的水果店楼上。告诉我们说是民政局的,公益养老,为老人服务,有困难来找,能解决。


图片

根据狄奶奶的回忆,当时有数十位住在丹凤街附近的老人参加了会议。在现场,德康养老还宣传起了南京公益居家养老服务联盟的投资项目,不仅定期发放利息,且本金随时可取,年回报率高达15%。

图片


投资者狄奶奶

投资水稻、养鹿,养一只鹿是三万块钱,就是给利息。我给了九万块,养了三头。告诉我还能拿200块钱,最多的投资了五十万,给金条的。

图片

由于不会使用电子支付,包括狄奶奶在内的很多投资者在缴纳现金后,都会得到一张借条。最初的几年,投资者能按时拿到利息,同时,德康养老还会组织大家外出游玩,并发放奖券,这也吸引了更多老人加入。


图片

到了2023年,德康养老中断了利息的发放,相关工作人员逐一失联,老人们的本金自然也无法取出,然而即便如此,狄奶奶依然对德康养老有信心。


投资者李奶奶

我儿子不让我投。后来又投了,财迷,想多拿钱,我看他们都一起投,我就又投了。结果打电话也不接,没办法。


投资者狄奶奶

就是不了了之,那时候怎么讲呢,鬼迷心窍。

直到最近,狄奶奶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包括她在内,共有四名老人与《零距离》取得了联系,几人合计投入了近二十万本金。
在零距离记者的建议下,老人们首先向公安机关报了案,而这张借条,则是老人们唯一的投资凭证。

既然是是投资,为何老人们拿到的是一张借条?律师在看完借条后指出,是德康养老规避风险的一种手段。


图片

江苏苏博律师师事务所律师吴国皓介绍,从借条内容来看,借款的是“个人”,并非以公司名义,甚至没有公司公章,而借款人的身份信息,比如身份证号、地址、联系方式等一概没有。因为存在很多同名同姓的人,如果仅用这样一张借条去法院起诉,没有明确具体的被告,很难维权。


借条上的借款人名叫庄某华,这位是何许人也?与南京公益居家养老服务联盟和德康养老分别是什么关系?零距离记者首先查询了南京公益居家养老服务联盟,然而,这个所谓的正规机构,根本查不到任何信息。


图片


南京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工作人员

政府部门不可能对这种机构备案,更不可能引导老人投资。正规的会在这里有备案。类似公益联盟这种,性质你知道的……

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零距离记者又前往德康养老的登记注册地查看。同楼层企业的员工表示,从来不知道有“德康养老”。

据商场监管部,德康养老目前登记状态为在业,但因未按规定报送年度报告、通过登记的住所无法取得联系等原因,多次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随后,通过公开的工商登记信息,零距离记者与德康养老法定代表人庄某江取得了联系。


图片


德康养老法定代表人庄某江

本金我不知道,德康养老和我没有关系,我在东海。庄某华是我儿子。


图片

虽然庄某江强调自己无法与庄某华取得联系,但没过多久,零距离记者就接到了狄奶奶的电话,在电话中,一名原德康养老工作人员承诺,她正逐一上门,将老人们的本金退还。

原德康养老工作人员

把那个条子全部都回收,全部统一打款,最迟四月份打完。

至少到节目播出为止,钱款还没有退给几位老人家。近年来,全国各地因老人投资引发的纠纷屡见不鲜,诈骗养老金的案子也时有发生,正所谓“贪心不足蛇吞象”,投资理财也要摆正心态,“一夜暴富”的背后很可能是陷阱。


图片

零距离 | 转载请注明来源:南京零距离 (微信号lingjuli2002)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