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6

评论

4

21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保水虾仁”让消费者直呼“天塌了” 食品专家:应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

AI划重点 · 全文约2035字,阅读需6分钟

1.3·15晚会曝光部分商家出售违规“保水虾仁”,使用保水剂二次增重并隐含健康风险。

2.保水剂常见成分为复合磷酸盐,按规定限量使用有助于保持虾仁的弹性和嫩度。

3.专家表示,消费者应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不盲目排斥,同时了解磷酸盐在冷冻食品中的作用。

4.为此,市场监管总局即将出台《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要求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到期日的标注位置更加清晰明显。

5.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多花些心思看看配料表和相关标注,以保障食品安全。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肖暖暖 卢一

“1斤虾仁7两冰”“磷酸盐超标”……3月15日,央视3·15晚会曝光部分商家出售违规“保水虾仁”,不仅通过保水剂二次增重,还隐含健康风险,令不少喜爱吃虾仁等冷冻水产品的网友直呼“一夜之间天塌了”。

当“科技与狠活”悄然侵入日常餐桌,“保水虾仁”的曝光,不仅照亮了冷冻水产品行业的“隐秘角落”,也将食品添加剂的限量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泡药”虾仁暗藏风险

据央视报道,近期有群众举报称有部分生产厂家在加工水产品时违规、超量添加保水剂。保水剂常见成分为复合磷酸盐,业内称这样的方式为“保水”或“泡药”,但部分企业却用保水剂来“给虾增重”。

浙江工商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副教授杨玥熹告诉潮新闻记者,保水剂又称为水分保持剂,是指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可以提高产品稳定性和持水性,改善食品形态、风味、色泽等的一类物质。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24)冻虾仁属于冷冻水产品,其加工过程中可限量使用磷酸盐类水分保持剂,有助于保持虾仁的弹性和嫩度。

她强调,虽然磷酸盐可作为食品添加剂,有一定的使用范围,但有严格的限量。“我国现行标准对冷冻水产品中磷酸盐添加量,以磷酸根计,每1000克最大使用量为5克,即千分之五。”

图片

图源:央视财经

但在央视的报道中,其走访的多家企业却“会根据客户需求,定制不同规格的虾仁”。其中一家企业的虾仁磷酸盐添加量达到千分之三十,浸泡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保水率高达百分之二十,这会导致虾仁磷酸盐含量严重超标,企业负责人却对此并不在意。在另一家水产企业的生产现场,面对记者询问,工作人员说:“多少都能包,70%都能包,一斤解冻之后只有三两虾仁。”在另一家企业,工作人员表示,这样的保水虾仁,他们自己不吃,“我们沿海地区都是吃(新鲜)海虾”。

图片

图源:央视财经

潮新闻记者在社交平台搜索发现,在本次3·15晚会曝光之前,不少网友就在讨论虾仁泡药、包冰增重的问题。有网友会发布相关视频和图文分享如何分辨虾仁是否泡药,如看配料表、虾仁纹理、虾仁颜色等。

除了“泡药”,买到手的虾仁是否足重也是很多消费者关注的重点。有网友表示,主播介绍和商品详情中都提到虾仁包冰率低,但下单到手后,等虾仁化冻了再称重,不足称的结果也很常见。无冰、少冰、重量、净重、净含量等描述常常成为购买前后的文字游戏。

在电商平台上,0添加人工保水剂、虾仁净重克数、个大不缩水等也成为一些商家销售虾仁时的宣传亮点。一些网友会在商品评论和提问页面询问其他已购买的消费者虾仁品质好不好、有没有“泡药”、冰厚不厚、够不够称等。

消费者小林告诉潮新闻记者,她之前懒得自己处理活虾就图省事在网上买虾仁,但总觉得和鲜虾的口感不太一样,“搞不清楚是不是泡药的,但我有几次拿了一包化冻后称都发现虾仁实际挺少的,化完冻就变小、变轻了。后来就会买那种写了净重多少克的,或者买活虾。”

消费者应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

过量摄入磷酸盐有什么危害?杨玥熹告诉潮新闻记者,已有的营养学研究表明,短时间内大量摄入磷酸盐可能导致腹痛与腹泻,长期食用过量添加磷酸盐的食品会导致机体钙磷比失衡,引发代谢性骨病。

不过,杨玥熹同时表示,对磷酸盐等食品添加剂也不用闻之色变。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24)中对磷酸盐的添加量有严格的规定,食品级磷酸盐在规定限量内使用是安全的。

因此,理性看待磷酸盐首先应该不盲目排斥,了解磷酸盐在冷冻食品中保水增嫩、抑制氧化、防腐保鲜等作用。

杨玥熹指出,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膳食中磷的推荐摄入量(RNI)为每天720mg(15岁至30岁健康人群),实际需求因年龄、健康状况而异。磷的最高可耐受摄入量(UL)一般健康成人为每天3500mg。现代饮食中磷来源复杂,天然食物(如奶类、肉类、豆类)中本身含磷,加工食品可能导致磷的摄入量接近或超过推荐值。因此,消费者可以通过饮食结构调整,主动控制,减少不必要的磷酸盐摄入,有意识地识记三聚磷酸钠、焦磷酸二氢二钠、六偏磷酸钠等磷酸盐类添加剂名称。对高风险人群,还需要个体化关注、针对性管理。比如,慢性肾脏病(CKD)需严格控磷的摄入以避免高磷血症,儿童及老年人等骨骼健康敏感人群需关注钙磷平衡。

“总的来说,保持饮食多样性、减少对深加工食品依赖,是平衡磷酸盐摄入的关键。”杨玥熹补充道。

图片

图源:央视财经

通常来说,消费者关注食品中的添加剂更多是从包装配料表中得到,那么,国家对此有没有相关规定?

杨玥熹介绍,《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规定,食品添加剂应当标示其在GB2760中的食品添加剂通用名称。食品添加剂通用名称可以标示为食品添加剂的具体名称,也可标示为食品添加剂的功能类别名称并同时标示食品添加剂的具体名称或国际编码(INS号)。

而在央视3·15晚会的曝光中,尽管多家企业的虾仁在加工时添加了保水剂磷酸盐,但他们的成品外包装上,并不作标注,成分表也仅标明虾仁和水。

潮新闻记者了解到,为解决消费者反映强烈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找不到、看不清、不易算”等问题,进一步规范食品标识标注,强化食品标识监督管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市场监管总局近期即将出台《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办法》要求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到期日的标注位置更加清晰明显,便于“查找”;要求使用更大字体标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到期日,便于“识读”;要求按照年、月、日的顺序直接标注保质期到期日,便于知晓食用期限。

作为消费者,购买食品时多花些心思看看配料表和相关标注,相信也能让我们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