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广厦千万间
最近,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遇见了淮南市房地产协会秘书长齐志勇,当我向他说起自己年轻时分房的经历与《六姊妹》剧中的情节十分相似的时候,齐志勇笑着对我说:“是的,我身边的许多人也有同感,衣食住行中的‘住’的确是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说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也不为过。淮南市的房地产市场见证了城市的发展轨迹,也体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齐志勇向我介绍,早期淮南居住多以砖瓦结构为主,辅以少量的木结构住宅,也有不少是临时搭建的,以解决住房困难和防震减灾。70、80年代以后开始使用砖混结构住房,以预制楼板房为主,随着国家住房设计规范的不断提升,现以混凝土现浇剪力墙结构为主,并不断采用装配式建造技术,绿色节能。
在改革开放之前,淮南市的住房主要依赖于国家分配,一类是自管房,一类是公管房。那时候,淮南市的住房不仅狭窄,生活设施也非常简陋。户型很小,都是两代同堂或三代同堂,人均住宅面积很小。没有独立卫生间,甚至都没有独立使用的自来水。那个时候房屋不存在买卖,也不是你想要就能分到的,可以说是供不应求。这与《六姊妹》剧中,少女何家丽半夜提着马灯到外边公用厕所方便,何常胜夫妻与何常胜的母亲何文氏还有六姊妹们三代同堂的戏剧内容是一致的。
齐志勇说,新中国成立以后,咱们淮南市房地产的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计划经济时期(80年代之前),这个时期主要是福利分房,市政府房管所和单位后勤行政进行房屋管理。淮南因煤而兴,1949年后成为国家重点煤炭基地。围绕煤矿开发,形成了“缘矿建镇”的分散布局(如九龙岗、大通、谢家集等矿区)。多为砖混结构的低层住宅,功能单一、配套薄弱。田家庵区依托淮河码头发展成商业中心,逐渐成为城市核心。但整体居住条件较差,矿区棚户区普遍存在。
淮南作为华东地区的重要能源城市,在计划经济时期,住房问题突出。据统计,1979年,全国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只有3.6平方米,淮南市也一样,属于住房严重短缺城市。
第二,市场化探索阶段(80年代中后期),这个时期主要表现在住房制度的改革与商品房的萌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住房制度改革成为必然选择。淮南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进住房制度改革,逐步取消福利分房,将公有住房出售给符合条件的职工。这些政策不仅明确了房改房的销售对象、价格、产权归属等关键问题,还推动了住房制度的商品化进程。
1993年,我市住房制度改革小组成立,启动房改,1999年大面积集中房改,机关企事业单位房改户数达到7.8万户,煤矿职工房改数量大体相当。房改的同时建立了公积金归集和贷款制度,广大职工可以通过公积金贷款进行购房。加之之前实行的银行按揭贷款,居民购房得到了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完全改变了广大市民住房消费的传统习惯模式。这样,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每套住房的面积大了,功能多了,而且燃气、自来水等更加齐全。而随着淮南市住房市场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房改房开始进入市场流通。职工在取得完全产权后,可以将房改房上市交易,按照市场规则进行买卖。
在这个时期,淮南市中心田家庵区出现首批商品房小区(如园南小区、柏园小区、朝阳小区、前锋小区、江陈小区、裕安小区、广场小区、东苑小区、天桥小区、沁园小区、裕安三村、华声苑等),但规模较小,开发主体以本地国企为主(如中房集团的房开公司、房管局下属的综合开发公司、安广经济房开发公司、新光开发公司、开元房地产公司、建委的城乡开发公司、建行的建银房地产等);民营公司有通达房地产、惠利房地产、钟山房地产、信谊房地产公司等;同时,房管局下属的各房管所也在属地开展旧城改造项目;到目前,全市大小各种体制的开发企业数量发展到一百余家,土地市场开始活跃,房地产开发对经济贡献不断提升。另外还有在淮企业的房地产,如淮矿地产和化三建地产。
第三,快速发展期(2000年之后),2000年后,淮南被列为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政府和矿业集团大力推动煤矿棚户区改造(如谢家集、八公山片区),比较知名的煤矿棚户区,如大通居仁村、谢家集谢三村。建设集中安置社区(洞山、老龙眼),改善数十万矿工居住条件。同时大规模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建设,如淮河新城,惠利、银鹭万树城、商贸文化广场、龙湖中心、小岛移民项目等。
淮南启动“山南新区”建设(现淮南高新区)之后,随着市政府迁入山南新区并带动基础设施投资,2011年,首批房地产项目在山南新区入市,以金地艳澜山、山南印象、广弘城、西湖春天、恒大绿洲、领秀山南等小区的开发建设为主,淮南二中和安徽理工大学的搬迁等导致房价快速上涨,2013年山南新区部分区域现房销售单价突破每平方6000元。
房地产市场跌宕起伏,风云变幻,但唯一不变的是品质的迭代和升级。从刚需到改善的居住需求转变,为人们日益提高的多样化居住需求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可能性。不但设计理念更新,行业标准升级,建设材料更优,而且物业服务更人性化,配套设施更全面。现在,淮南市城镇住宅人均面积达到了40多平方米,与全国相比基本持平。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淮南的房地产事业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与发展。
1996年3月,我市第一家国有物业管理企业正式注册成立,开创了我市物业管理的先河。1999年9月,我市第一家民营物业管理企业的成立,丰富了我市物业管理企业的产权形式,形成了我市物业管理多种产权性质并存的局面,促进了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目前,淮南市总共有700多个小区,物业公司达到了200多家。物业服务模式和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淮南市成功实现了从公房、房改房向商品房的过渡,从满足基本居住要求的刚需向改善性住房发展。如今,人们对于房子的需求已经不单单只是作为一个居住的地方,更是将其当作独属于自己的私人领地,一家人的温馨港湾和心灵的归属地。
从我市目前在建在售项目,尤其是近两年开工建设和开盘销售的项目来看,在交通、教育、医疗、商业等配套设施和自然生态打造及物业全生命管理等均有极大的提高。有的项目还配有新风系统、地暖系统及中央空调,智慧住宅和智慧社区、泳池、远程医疗正陆续配套采用,容积率在2.0以下,绿化率达到30%、40%甚至更高。人车分流、架空层、健身步道、地下车库星空顶、小区公共空间全龄段设施也逐渐成为标配。
齐志勇笑着对我说,房地产项目和其他行业一样,产品的迭代升级永无止境,从同质化竞争的刚需产品向满足居民改善性需求的产品发展,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细分市场转变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300多年前,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期盼,如今诗人的愿望早已成为现实。党和政府带领广大劳动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与努力,把人们安身的场所从草房、瓦舍到筒子楼、单元房,再到如今的高楼林立、精装社区,这是几代人生活变革的真实写照,记载了城市的繁荣昌盛。从未来发展看,淮南市的房地产市场仍然具有较大潜力和空间。同时,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改变,我们要通过自己的智慧,让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家家户户过上幸福生活、老老少少都开心快乐,这样的人间美景,我们要一起努力,让它越来越靓丽。
配图 鲁晓聃等
责编 童飞飞
初审 孙继奎
二审 迟海波
三审 张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