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在2025年3月13日一文中提到,香港《南华早报》作出相关报道,美国境内各个地区的蛋鸡存栏量急剧下降。
这一情况直接导致鸡蛋价格不断大幅上扬。
部分机构经分析预测,在 2025 年这一整年里,美国鸡蛋价格很可能会再次迎来高达 41% 的涨幅。
此前,特朗普回应鸡蛋价格飙升,称通胀与自己无关,并将其归咎于拜登,强调自己任期内几乎无通胀。
那么,到底美国鸡蛋价格上升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而美国方面又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呢?
价格飙升的多重困局
这场危机的源头可追溯到几年前的禽流感疫情。
当时,禽流感在全美肆虐,大量蛋鸡遭到扑杀,尤其东部地区的鸡蛋产能急剧下滑。
不过,仅仅是供应端遭受冲击,并不足以解释鸡蛋价格为何会疯涨。
在价格异常波动的背后,美国农业供应链存在的深层次结构性弊病逐渐暴露。
美国鸡蛋产业格局高度集中,绝大部分鸡蛋出自少数几家大型企业之手。
在疫情期间,这些龙头企业的股价迅猛上扬,季度净利润更是呈倍数增长,它们这种发“灾难财”的行径,激起了民众的强烈愤慨。
再者,美国运输体系的脆弱也让情况愈发糟糕。鸡蛋属于易腐商品,对冷链物流有着极高的依赖度。
然而,美国铁路工人罢工以及卡车司机短缺等状况,致使运输成本大幅攀升,中西部作为鸡蛋主产区,所产鸡蛋难以迅速运往消费集中区域。
这种“最后一公里”的运输阻碍,使得原本就失衡的鸡蛋供需关系变得更加严峻。
政府应对的失焦与争议
面对鸡蛋危机,特朗普政府迅速行动,出台了一系列应急手段。
司法部针对涉事企业启动反垄断调查,农业部则宣布投入资金防控禽流感,同时开启全球采购方案。
但可惜的是,这些措施在实际推进中陷入了被动局面。
众多国家拒绝了美国的鸡蛋出口请求,即便有部分国家应允供应,也只是杯水车薪,难以真正缓解美国的鸡蛋短缺难题。
更为荒唐的是,农业部长竟然提议民众“自家后院养鸡”,此言论一出,立刻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一片嘲讽之声。
而特朗普一股脑地把责任都推给了前任政府,坚称 “通胀是拜登留下的烂摊子”,却对自己任期内关税政策冲击供应链的事实只字不提。
民主党反过来指责共和党削减农业补贴,使得防疫体系不堪一击。
双方这样的党派争斗,让危机应对工作陷入僵局,民众只能在物价疯涨以及政策毫无进展的困境中苦苦挣扎,承受着双重重压。
美国这场 “鸡蛋危机” 无疑给全球都敲响了警钟。
中国作为全球鸡蛋产量最高的国家,借助构建多层次供给体系、完善防疫机制,有效地稳定了市场波动。
在欧洲,德国采用 “区域供应圈” 模式来降低运输成本,法国设立农产品价格预警系统,这些做法都有值得学习之处。
但由于各国制度不同,应对危机的策略也各不相同,不存在适用于所有国家的万能方案,不过,将民生放在首位的治理理念,理应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美国危机中的社会韧性以及深层隐喻
面对困境,美国民众展现出惊人的适应力。
"母鸡租赁"业务悄然兴起,家庭主妇们分享无蛋食谱,餐饮业者开发植物蛋白替代品。
这些民间智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危机,但无法替代系统性解决方案。
此外,在危机中,社会的互助网络也在重构。
教堂发起"鸡蛋银行",企业推出"鸡蛋捐赠计划",甚至竞争对手之间也开始共享库存。
自发形成的民间协作,既展现了社会的自我修复能力,也凸显了制度供给的严重不足。
这场"鸡蛋危机"已超越经济范畴,成为观察美国社会的多棱镜。
当基本民生需求与资本逐利发生冲突,当政治博弈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社会的裂痕便加速扩大。
这种制度性危机,在医疗、教育等领域早有端倪,鸡蛋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更深远的视角看,这场危机暴露了全球化时代供应链的脆弱性。
在追求效率与利润最大化的商业模式下,系统的抗风险能力被严重削弱。
当黑天鹅事件频发,这种"脆弱的繁荣"便难以为继,现在美国的这场“蛋荒”就是很好的证明。
结语
美国的"蛋荒"危机远非简单的市场波动,而是一场暴露制度缺陷的系统性危机。
当民生问题沦为政治博弈的筹码,当供应链安全成为资本逐利的牺牲品,社会裂痕便会加速扩大。
而这场危机的真正教训则是,粮食安全与民生保障,永远是检验国家治理能力的试金石。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地缘政治动荡加剧的背景下,如何构建更具韧性的社会体系,已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
参考资料
环球网:鸡蛋价格一路飙升,谁造成了美国早餐桌上的“鸡蛋危机”?
红星新闻:特朗普发声:“与我无关,怪拜登”
参考消息:禽流感导致蛋价飙升美农业部长建议民众后院养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