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创新史看“第二个结合”
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冯 俊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冲破了人们思想观念的禁锢。邓小平同志指出,“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促进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本身又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
从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党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例如,毛泽东同志强调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要总结和继承,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建设小康社会,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建设和谐社会等,这些都是从“第一个结合”的大背景下来谈中国的历史文化,却未曾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突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地位,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既显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又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坚持“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思想认识上突破了旧观念、旧教条的束缚,否定了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历史及中华文明的价值,否定中国近代以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历史和文化。“第二个结合”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不做历史虚无主义者和文化虚无主义者。同时,它否定了“文化保守主义和复古主义”,不厚古薄今,不复古倒退,对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要礼敬历史,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历史,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进一步坚定了文化自信、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中国近代以来,在文化问题上出现过“全盘西化论”“西方文化中心论”“中体西用论”“西体中用论”等错误观点,在一段时间内缺乏文化自信和文化主体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第二个结合”使我们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第二个结合”要求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它能够使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更有可能产生出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深化了我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个结合”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
开拓了理论创新的空间。我们进行理论创新有两大重要资源和理论优势,一是马克思主义,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是“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第二个结合”就是“魂脉”和“根脉”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成就,这种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第二个结合”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呈现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也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特征、时代精神、时代内涵。
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要坚持守正创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应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来源:《光明日报》2025年3月17日第6版
作者:冯 俊(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教授)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