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一样至今没有耳洞的人多吗?
我和拥有耳洞最近的一次距离是大学。春日,同宿舍的小姐妹撺掇一起去,大学后门小巷子的店里,大妈捏着一根银针在酒精灯上燎,心咚咚咚狂跳,窗外忽然一阵风,仿佛吹得叶子打旋儿,恍惚听见外面有几声闷雷,玻璃柜台里千百对耳坠子在那一刻叮铃铃晃起来,我涨红了脸,啊,好像要下雨了,我要回宿舍收衣服。
逃也似夺门而出。
宿舍的阳台其实是封闭的,这成了一件笑话,姑娘们一起用茶叶梗堵着养耳洞,又一起去挑耳环坠子,我成了美的逃兵。
那段时间是梅雨季,满屋子的潮气,已经穿过耳洞的阿姐在熄灯前给其他两个换药,宿舍里飘着红霉素药膏的味道。我一个人躲在床上看书,台灯罩子的影子打在墙上,阳台上晾着的睡裙在缓慢滴水,轻微的滴滴答答。突然,下铺爆出脆生生的笑,三双手同时伸向书桌上的丝绒首饰盒,是白天新买的那些蝴蝶葫芦坠子,奇怪,我居然听得见那些细碎的响。
那之后,成了和耳环无缘的人。
但真奇怪,我没有耳洞,却喜欢看那些漂亮的古代耳环。
明/金累丝嵌宝蝶恋花耳环一对,图源:Freemsn's |Hindman2025春拍
小友Flora在海外某拍卖行工作,寄我一堆即将上拍的金耳环照片,Flora和我一样喜欢《金瓶梅》,在图录上特别做了一些细致的考证工作,读图录的时候一时技痒,今天的推送,我们来讲讲古代女人们曾经佩戴的那些时髦狂野耳环。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孔雀东南飞》
汉末姑娘刘兰芝是戴耳环的,不过这种耳珰是比较小的耳环,《释名·释首饰》:“穿耳施珠曰珰”。可以理解成小小的耳钉,这样的东西在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就出土过,可以给大家看一下是怎样的——
金耳珰,湖南常德南坪乡汉墓出土
直到宋之前,中原姑娘是不怎么戴耳环的,毕竟,“身体肤发受之父母”,看来我很适合穿越去唐(其实是怕疼的借口)。
看,著名的《仕女簪花图》中的女人耳朵上是找不到耳环的
宋之后,耳环渐渐流行了,到了明代,更是百花齐放,来,给你们先看一个穿耳洞的常玉春大将!所以,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里面,梁山伯看出祝英台有耳环痕就疑心她是女人这是不对的,因为那时候的男人也穿耳洞。
《金瓶梅》成书于明中晚期,里面很多风物,实际仍旧是明朝的,比如耳环,最出名的是当时颇为流行的“丁香儿”。
明/嵌红宝花头金丁香耳环一对,图源:Freemsn's |Hindman2025春拍
第四十二回,西门庆的伙计韩道国的老婆王六儿打扮了到狮子街房里,“头上戴着时样扭心髻,羊皮金箍儿”,“耳边带着丁香儿”。
第六十八回:“吴银儿来到。头上戴着白绉纱鬏髻、珠子箍儿、翠云钿儿,周围撒一溜小簪儿。耳边戴着金丁香儿。”
第七十四回:“西门庆见如意儿穿着玉色对衿袄儿……油脂搽的嘴鲜红的。耳边带着两个金丁香儿。”
第七十五回,吴月娘和潘金莲吵架之后,有一次很隆重的梳妆,家里面的小妾都来帮忙,这个时刻,吴月娘也选了“金丁香”:
月娘方动身梳头儿,戴上冠儿,玉箫拿了镜子,孟玉楼跳上炕去,替他拿抿子掠后鬓,李娇儿替他勒钿儿,孙雪娥预备拿衣裳,月娘头上止摆着六根金头簪儿,戴上卧兔儿,也不搽脸,薄施胭粉,淡扫蛾眉,耳边带着两个金丁香儿,正面关着一件金蟾蜍分心。
明/“周南记”钉头金丁香耳环一对,图源:Freemsn's |Hindman2025春拍
丁香耳环,是古代最经典、最小巧的款式,《醒世恒言》第八卷《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中说道,耳上的环儿,“乃女子平常时所戴,爱轻巧的,也少不得戴对丁香儿,那极贫小户人家,没有金的银的,就是铜锡的,也要买对儿戴着”。
清朝美学生活家李渔对于丁香这样的耳环是非常赞许的,他的观点是:
饰耳之环,愈小愈佳,或珠一粒,或金银一点,此家常佩戴之物,俗名”丁香“,肖其形也。若配盛妆艳服,不得不略大其形,但勿过丁香之一倍二倍。既当约小其形,复宜精雅其制,切忌为古时络索之样,时非元夕,何须耳上悬灯?若再饰以珠翠,则为福建之珠灯,丹阳之料丝灯矣。其为灯也犹可厌,况为耳上之环乎?
——李渔《闲情偶寄》卷三《声容部·首饰》
李渔认为,耳环越小越好看,即便是为了配华服,耳环也不应该特别大,最忌讳的是宫灯样,他很刻薄地评价,又不是元宵,干嘛耳朵上悬挂灯笼,如果再配上珠宝翡翠,就变成了福建的珠灯,丹阳的料丝灯。我去搜了一下,丝料灯长这样——
李渔完全没有夸张,因为灯笼耳环是长这样的——
《金瓶梅》里,喜欢戴这种灯笼耳环的是wuli小潘潘和春梅,哦,还有宋惠莲和李桂姐。
第24回,宋惠莲“额角上贴着飞金并面花儿,金灯笼坠儿。”
第25回,李桂姐“家常挽着一窝丝杭州攒,金累丝钗,翠梅花钿儿,珠子箍儿,金笼坠子。”第40回,潘金莲“戴着两个金灯笼坠子,贴着三个面花儿。”
第78回,春梅“金灯笼坠儿,貂鼠围脖儿。”
潘金莲,戴敦邦绘
这四位在《金瓶梅》中的地位都不算很高,这也可以看出,作者暗示她们在首饰方面的品味,比起选择戴一对丁香的吴月娘来说,不算很高。
但也没什么了不起,我觉得潘金莲最爱的”金灯笼“耳环,可能就是明代版的时尚炸街单品!
除了灯笼耳环,还有类似的葫芦耳环——
明/金累丝嵌宝镶白玉葫芦耳环,上海博物馆藏
明/金绣球耳环一对,图源:Freemsn's |Hindman2025春拍
还有更夸张的仙人耳环,就想问戴的姐姐耳朵不疼吗?
明/仙人神兽形金耳环
Flora给我的Freemsn's |Hindman春拍里这次出现了一个独特的仙人耳环,我先来放图——
明/金毛女耳坠一对,图源:Freemsn's |Hindman2025春拍
这个神仙,我真的不认识,查阅了资料才知道,原来叫毛女。
《列仙传》里说,毛女的名字叫玉姜,住在华山中。她的身上长毛,自述为秦始皇的宫女,秦灭以后,流亡到山里避难。遇见道士谷春,教她吃松叶,于是就不知道饥饿和寒冷,身体也轻便,行走如飞,已经有一百七十多年了。
明/毛女图,图源:费城艺术博物馆
《西游记》里也出现过毛女,孙悟空借芭蕉扇的时候,她变成了铁扇公主的侍女:
行者上前迎着,合掌道:“女童,累你转报公主一声。我本是取经的和尚,在西方路上,难过火焰山,特来拜借芭蕉扇一用。”那毛女道:“你是那寺里和尚?叫甚名字?我好与你通报。”
但是呢,再仔细一看,发现怎么王母娘娘身边也有毛女,出现在玉帝答谢如来出手相助的“安天大会”上,“王母娘娘引一班仙子、仙娥、美姬、毛女,飘飘荡荡舞向佛前。”
原来,到了明代,毛女已经不单单指一个仙女,而是一类仙女。明代汪砢玉所著《珊瑚网》里出现了“毛女女谱”,将毛女“谓分其仙几得六类”。
而我们更熟悉的《白毛女》的原型“白毛仙姑”,其实也是从毛女脱胎而来的。
把毛女做成耳环带在耳朵上,这也许并不是明朝中晚期才有的形制,因为南京徐达家族墓也曾经出土过一对金嵌宝毛女耳坠,长这样——
明/毛女金耳坠(徐达家族墓出土),南京市博物馆藏
认定这个是毛女,来源于扬之水老师的考证,她认为毛女的背篓里面背着灵芝,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出土的辽代《毛女采药图》里的毛女,也是一手拿药锄,一手持灵芝,背负药篓木杖,杖上挂着拂子、葫芦、雨笠等物,扬之水老师认为这是“今所见时代最早的毛女图”。
辽/毛女采药图,图源:山西朔州应县数字博物馆
我其实很想知道,反对把灯笼带在耳朵上的生活美学家李渔,对于把毛女戴在耳朵上是个怎样的意见。在他的审美世界里,女子最重要的首饰,是“一簪一珥”,“簪”是发簪,“珥”是耳环,这两样东西可以“求精善”,其他装饰头发的配饰,“莫妙于时花数朵,较之珠翠宝玉,非止雅俗判然,且亦生死迥别。”
这次聊了耳环,回头有空开个坑,我们再聊聊明朝女人的发簪和发钗。顺便说一句,你们谁拍得了那个毛女耳坠,记得来瞧瞧告诉我一下,我只会暗自羡慕,反正,我也没有勇气穿耳洞。
古人的灯笼耳环这么夸张,你敢戴吗?你最想尝试哪种款式?评论区等你。
▼
*本平台所使用的图片、音乐、视频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部分作品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以协商相关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