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住画面移动小窗
X2024年5月27日,第九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达成共识,将2025年至2026年定为中日韩文化交流年。中日韩三国同为东亚邻邦,文化同源、地缘相近,山东省隔黄海与日韩相望,这种天然的纽带为山东与日本、韩国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山东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不乏日韩学者的身影。山东美术馆也凭借一场场高质量的展览,持续加强三国间的艺术对话与交流。
济南国际双年展作为山东首个国际性当代艺术盛会,自2020年启动以来,始终秉持“国际视野”与“中国气质”的办展理念,吸引了包括日韩在内的多国艺术家和策展人深度参与。在接受新黄河记者采访时,山东美术馆馆长杨晓刚表示:“从汉字文明到传统书法,从水墨意境到器物美学,三国同根共生的文化枝蔓紧密相连。当代艺术家们用先锋的艺术语言,将这些传统文脉转化为具有当代价值的视觉表达。每届双年展,我们都邀请来自日本、韩国的艺术家参展。此前两届济南国际双年展,我们曾与韩国的高元硕先生、尹翊先生以及日本的土方明司先生携手策展。特别是在第二届济南国际双年展中,我们还设置了‘异彩与同源’东亚艺术板块,集中展现了日韩艺术的前沿动态。作品既包含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在精神上与东方美学的传统相呼应,观众看了很有共鸣。正在进行的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更是荣幸邀请到韩国白南准文化基金理事长金弘姬女士加入策展团队。国际知名策展人的加盟,为双年展注入了跨文化的创新视角与前沿策展理念,进一步提升了展览的国际化水平。”
山东美术馆馆长杨晓刚
山东美术馆艺术创作交流中心主任刘媛媛向新黄河记者介绍道:“本届济南国际双年展以‘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表现’为主题,汇聚了来自21个国家的艺术家,他们以各自独特的艺术语言,深刻诠释了对这一主题的理解与思考。”
位于美术馆二楼中庭的《蜈蚣计划:人、虫、茧》是本届双年展备受关注的一件作品,艺术家武宁亚在展览开幕时曾接受新黄河记者的采访,他介绍这件作品,是自2020年启动的持续性项目《蜈蚣计划》的最新迭代。该作品通过装置艺术与戏仿的叙事策略,探讨并呈现个体消费行为与全球化消费社会在后互联网时代的复杂交织。
武宁亚
提起此次参加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武宁亚说:“济南是一座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素有‘圣人之乡’的美誉,山东人以好客著称,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山东地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在山东,另一部分在河南,还有一部分在西安。这三大地区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双年展给我提供的展示区域面积大约800平方米,挑高约40米,我结合当地特点和场地特点,围绕设计、时尚和生活观察,创作了这样一件作品,主要展示了我对自己20年时尚消费记录的归档与物化转译。”
《蜈蚣计划:人、虫、茧》 武宁亚 综合材料装置,服装成衣、聚氨酯泡沫塑料、不锈钢、丙烯 5853×155×175cm
武宁亚介绍:“展览共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巨大的人物形象,探讨了‘我是谁’以及‘我’自身的状态。第二部分是视频作品,里面包含了许多真实的影像,比如顾客拍摄的自我影像,以及我在世界各地的游历和观察。第三部分是一件大型综合材料装置,以服装成衣为主要组成部分,尺寸达70米,使用了1500件服装和300双鞋,这些道具都是为这次展览特别定制的。整个作品通过‘人、货、场’的概念,展现了我在当下社会的生活状态。作品涉及平面、影像、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甚至包括直播。希望通过我的视角语言,将多元化的艺术形态呈现给观众,剩下的交给观众自己去体会。”
当记者问起这件作品的创作灵感,武宁亚直言灵感来源其实很简单:“就是‘存在’——我消费了,我想对消费行为进行反思:为什么我们会不停地消费?作为理智的人,我们应该反思这种消费行为是否真的合理?我们是否过度消费了?地球的资源是否允许我们这样无节制的消费?我只是一个消费者,我希望通过作品呈现自己过去多年的消费行为。”
《蜈蚣计划:人、虫、茧》 武宁亚 综合材料装置,服装成衣、聚氨酯泡沫塑料、不锈钢、丙烯 5853×155×175cm
除去当代艺术家的身份外,武宁亚还以@乌鸦行为的互联网博主赛博身份为公众所熟知。有趣的是,正是武宁亚不加节制的时尚消费行为,与其对时尚消费品的灵活运用(如穿搭与衣品),构成了观众对他的最初记忆点。
在东亚文化中,蜈蚣等多足生物常被赋予不朽的神话色彩——“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而在当代中文互联网语境里,“蜈蚣/蜈蚣精”则是时尚爱好者对鞋类狂热及过剩消费的自嘲之词。因此,《蜈蚣计划:人、虫、茧》既是艺术家对自身欲望和消费行为永无止境的感叹,也是一种对全球普遍以消费主义为核心的社会经济架构的直接具象化显现,同时还是对当代互联网迷因(meme)文化的引用。
记者:邢媛 编辑:邢媛 摄影:邢媛 剪辑:徐超 摄像:徐超 校对: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