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发布严正声明,指称有不法分子假冒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和中华文化促进会的名义,组织所谓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评选活动。
2.“假大师”事件暴露了一些深层次问题,如行业内对“大师”头衔的过度追求和虚假宣传。
3.事实上,许多“大师”头衔已经失去了原有的荣誉属性,变成了利益输送的工具。
4.为此,各行业的“大师”头衔评选应更加严格,注重实际能力和市场认可,而非仅仅依赖证书和头衔。
5.同时,消费者应警惕购买虚假头衔的产品,以维护真正的学问与技艺。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近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轻联”)发布了严正声明,称有不法分子假冒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和中华文化促进会的名义,虚构名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的机构,并组织所谓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评选活动,以此欺骗参评者缴纳高额评审费用,给工艺美术行业造成了极大的混乱。
根据声明,中轻联自2013年起负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工作,而所谓“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是仿冒“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山寨荣誉”。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与中华文化促进会也并未评定类似工艺领域的“大师”头衔。所谓“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此次的行业欺诈事件说轻了是盗窃名器,说重了涉嫌非法经营罪乃至诈骗罪,理应接受法律的严惩。
这起“假大师”事件让人啼笑皆非之外,也暴露了一些深层次问题。根据官方介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工艺美术行业的权威荣誉,被列入国家评比达标表彰目录。“大师”称号意味着江湖地位与名利双收,不用说也是业界趋之若鹜的头衔。因此,“假大师”事件背后的真问题值得深思。
有卖方就有买方,有供给就有需求,此次“假大师”里既有盗窃名器与卖假头衔的一面,也有欺世盗名与滥竽充数的另一面。那么,究竟是哪些人迫切需要花钱购买“大师”?已经购买“大师”头衔的人,有多少是根本没有什么本事的南郭先生?他们又凭借假头衔得到了多少真好处?他们在购买假的“大师”头衔时,行为本身就不单纯。毕竟,“大师”称号靠的是真正的艺术水平,岂能一买了之?
“大师”这个头衔在其他行业也有使用,比如“象棋特级大师”。而从近年来中国象棋界爆出的“买棋卖棋”“操纵比赛”等丑闻来看,国内包括诸多特级大师在内的一流棋手不少已落水,显示出哪怕是中国象棋协会颁布的真的“大师”头衔,内里也爬满了经不起检验的虱子。问题逼到这一步,就有必要继续追问,各行各业的那些“大师”头衔,应该怎么选怎么评?其含金量又究竟如何?是否足以取信?
2016年12月23日民政部官网曾通报称,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因违规举办第三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审活动,被处以警告的行政处罚。彼时足足有91人获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称号。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未按程序报批,属于违规开展评比表彰活动。2017年3月29日澎湃新闻的报道则显示,坊间甚至存在“花一千万可以买大师称号”的产业链。对比2024年的“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40万一个”新闻,如此“大师”与这种“院士”究竟有几分水准,也就不难想象。
有鉴于此,“大师”头衔的泛滥,本身才是更值得关注的真问题。当下,包括“××大师”在内的各种头衔早已“通货膨胀”,越发不再是真才实学的证明,而成了招摇撞骗的面具,“头衔越多,本事越假”也已经成为公众普遍认可的常识。而即便是真的协会颁布的真的头衔,也越来越多地变成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工具,失去了本该有的荣誉属性。一旦“大师”称号涉及评职称、拿基金这些真金白银的利益,那么就极易变成利益输送的工具,浪费纳税人的钱的同时也在戕害真正的学问与技艺。
工艺品作为艺术品的一种,需要经受时间的淘洗、公众的认可,方能展现出其价值。如何才能证明一名艺术家的技艺高超?那自然还是应该交由市场来决定,让消费者来选择。艺术机构愿意展出,评论家愿意称颂,观众愿意叫好,消费者愿意购买,这些方能检验一件工艺品的成色,进而评定创作者的艺术水准。“大师”称号靠的应是艺术界共同体的认可,艺术品市场的认同。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始于1979年,最初是授予一些年高德劭、技绝天下的手工艺人。根据《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这个头衔的评定标准是“成就卓越,在国内外享有声誉”“技艺精湛,自成流派”,标准不可谓不高,意在以“优入圣域”的高标准来做类似“终身成就”式的认可。而一般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候选人,恐怕也早就不再需要官方或半官方的一纸证书来追认其艺术成就了。
“有的人获得诺奖并非他的荣耀,而是诺奖的荣耀。”真正经得起时间检验、具备公信力的奖项、头衔、称号,也应当获得这个领域共同体与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可,而不是舍本逐末变成“获奖人急需一个头衔或称号来获得公众的认可”,那样就违背了类似头衔与称号的本意,其本身的公信力与含金量也将随之流失,变成利益输送乃至腐败工具。这样的称号,不评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