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地缘政治博弈愈发复杂,以美国、俄罗斯和欧洲为代表的几大力量在战略选择中频频受挫。
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既低估了中国的发展韧性,又高估了自身战略手段的有效性。
这种双重误判不仅让三国深陷战略泥潭,更让中国在全球博弈中实现了破局突围。
中美贸易战:美国的战略失算
2018年,特朗普1.0政府就以“美国优先”为旗号,发起针对中国的贸易战,试图通过加征关税迫使中国开放市场,并遏制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
这场贸易战看似针对中国经济,实际上反映的是美国对自身经济实力的过度自信。
彼时特朗普认为,通过提高关税,这场经济博弈将迅速迫使中国妥协。
然而,中国并未轻易屈服,反而通过多层次反制措施稳住了局面。
中国加速推动国内市场的扩展,通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国际合作进一步巩固自身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此外,中国还通过技术突破提升了经济自主能力,例如华为在5G领域依然保持领先。
根据美国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商品进口总额达到新高3.3万亿美元,商品出口总额接近2.1万亿美元,贸易逆差达到破纪录的1.21万亿美元,增长了14%。
尽管美国不断提高关税,希望减少贸易逆差,但结果却是逆差屡创新高。
与此同时,中国却保持了贸易顺差的稳定增长,贸易总额也不断提高。
特朗普政府低估了中国的经济韧性,也高估了关税政策的效果。
这场贸易战的失败不仅让美国损失了经济优势,同时也暴露了其对中国崛起的战略误判。
然而直到现在特朗普2.0时代到来,美国都还是没有看清现实,继续对华各个方面加征关税,甚至还冠上了莫须有的罪名如“美国芬太尼问题”。
可现实是,美联储主席直言:关税影响通胀,美国经济衰退可能性上升!
截至3月19日收盘,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跌幅达3.50%;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跌幅达5.36%;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跌幅达9.57%,纽约股市三大股指目前均已跌入技术回调区间。
俄乌冲突:经济制裁的局限性
与特朗普不同,拜登政府在对华政策上有所调整,将更多注意力转向俄罗斯。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联合欧洲对俄罗斯发动了全面经济制裁,试图通过金融冻结、能源禁运等手段瓦解俄罗斯的经济体系。
然而,这一战略再次证明,即使联合西方力量,美国依然无法达到预期目标,俄罗斯的经济韧性出人意料。
2024年前10个月,中国约占俄罗斯对外贸易的34%,而2021年这一比例仅为18%。
中国成为俄罗斯能源的重要买家,通过扩大天然气、石油等进口,有效缓解了俄罗斯的经济压力。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俄罗斯经济在制裁压力下的衰退幅度远低于美欧的预期,其GDP仅小幅下降。
美欧矛盾:盟友关系的裂痕
美欧之间的战略分歧在特朗普执政时期已初露端倪。
特朗普时代,美国对欧洲盟友频频施加压力,包括提高关税、威胁退出北约等,令双方关系日益冷淡。拜登上台后试图修复美欧关系,但俄乌冲突的爆发使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欧洲在美国的领导下对俄罗斯实施制裁,但却因此陷入能源困境和经济压力。
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后,欧洲在美国的裹挟下一步步切断了与俄罗斯的能源联系,并追随美国脚步对俄能源实施禁运或限价。
然而放弃了俄罗斯的天然气和石油,欧洲不得不面对电价飙升、制造业外迁、通胀压力居高不下等一系列难题。
美国的液化天然气和石油趁此之机如愿以偿地快速占领了欧洲市场。
而中国在此期间采取了“静观其变”的策略,通过“一带一路”等合作机制加强与欧洲的经济联系,为德法等国家提供新的合作空间。
这使得欧洲逐渐意识到,与中国合作或许比跟随美国对抗俄罗斯更符合自身利益。
美欧关系的裂痕正让中国成为潜在的受益者。
欧洲对中国的态度越来越倾向务实,而美国则无法彻底摆脱对盟友的依赖。这种趋势进一步暴露了美国单极霸权正在走向式微。
结语
从中美贸易战到俄乌冲突,再到美欧之间的矛盾,美国、俄罗斯和欧洲的战略困境本质上都与对中国的误判密切相关。
美国低估了中国的经济韧性,欧洲未能理解中国的战略灵活性,俄罗斯则忽视了中国在全球博弈中的调节作用。
最终,这三方在各自的博弈中均陷入了困局。
中国在这些事件中展现了强大的战略耐心和全球影响力,通过经济合作、外交调停等方式稳步推动多极化发展,在全球秩序的重塑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
中国始终将发展问题置于国际合作议程的中心位置,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倡导通过多边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对于中国来说,持续推动自身崛起的同时,如何平衡各方关系,避免卷入新一轮冷战,则是考验未来战略智慧的关键。
参考资料
新华社:美国从对华贸易战中得到了什么
观察者网:折腾8年,美国贸易赤字反而涨了50%
国际在线:打“能源牌”施压俄罗斯 欧洲正遭到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