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贵州黔东南:非遗出圈焕发新彩

原标题: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非遗出圈焕发新彩

图片

肇兴侗寨侗品源工坊主理人陆勇妹向学生传授蜡染技艺。

“太壮观了,太震撼了!”

3月15日,在黔东南州榕江县三宝侗寨体验萨玛节活动后,广东佛山游客梁嘉欣折服于眼前的狂欢:千人多耶、舞稻草龙、民族盛装……

萨玛节是当地举足轻重的民俗活动,自2006年5月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更是备受瞩目。

当萨玛节鼓笙频频作响,欢乐余音在空中跳跃,非遗活态传承的种子在苗山侗水间肆意生长。

“去年有5000余人次,来民宿入住的也有1000余人次。”距离三宝侗寨仅17公里的栽麻镇丰登村倚山人工坊因“村超”“萨玛节”带动,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在工坊主理人杨成兰眼中,非遗活态传承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她的工坊不仅将侗族刺绣、蜡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入大众视野,还如同点燃的火把,带动360多位妇女投身其中,传承技艺。

这是黔东南州以民族节庆为载体,引导、支持、培育和壮大本土非遗工坊,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生动实践。目前,拥有5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黔东南已培育丹寨“银匠村”等非遗工坊217家。

如何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解锁传承新密码?

早在2015年,黔东南州就将抢救、保护、传承和创新非遗同步推进,制定出台《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2016—2030)》等文件,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集中区域,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非遗整体性保护工程;建立多重保护、多维传承、多招宣传、多元利用等机制,探索非遗保护路径,力促非遗传承创新。

2023年,黔东南州从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晋升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工作推进过程中,凝聚着当地政府、民间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以及群众的共同智慧与努力。2023年以来,共完成苗族古歌、侗族大歌等33个非遗项目及15位国家级、37位省级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培养4000余名县级以上传承人,打造2处国家级、23处省级、26处州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成323所非遗进校园省级、州级和县级示范学校……

“画花脸要细心,拿笔要轻柔……”在锦屏县隆里中学非遗课堂,隆里花脸龙州级代表性传承人陶柄均正手持彩笔,悉心指导学生勾勒隆里花脸龙的绘制技艺,“画花脸龙,一笔一画都要体现龙的精气神。”已有600年历史的隆里花脸龙,在2005年列入贵州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今,在锦屏县的非遗传承机制中,非遗传承进校园、进课堂是重要环节。

“隆里花脸龙非遗项目早已融入教学,成为孩子们可见、可亲、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不断增强文化自信。”隆里中学校长欧阳正新介绍,自2014年起,该校通过“理论+实践”“课内+课外”双轨教学方式,将隆里花脸龙技艺薪火相传,每周两节的传习课已成为学生喜爱的“第二课堂”,非遗种子播撒进孩子们的心里。今年,隆里花脸龙登上全国“四季村晚”舞台,迎来观众阵阵喝彩。

黔东南州把非遗作为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借助苗年、侗年、萨玛节等390余个节庆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和保护传承融入研学路线、文化品牌、文化创意产业园打造,并推行能人带户、景区带村、合作社带区域“三带”模式,推动非遗保护传承。

同时,该州还借助“村BA”“村超”“村歌”等大型赛事,展示侗族大歌、苗族古歌等300多个非遗项目,引导8万余群众参与非遗保护传承,让非遗焕发新彩。

从节庆赛事的盛大狂欢到非遗工坊的叮当锤音,从校园课堂的画笔沙沙到云上直播的互动点赞,如今,黔东南州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有了多样化的展示平台。时尚的非遗服饰、线上的非遗表演、地道的非遗体验活动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提供更具文化味的新鲜体验。同时,依托富有特色、具备一定群众基础和市场前景的非遗项目设立的非遗工坊,带动当地群众就近就业,推动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文/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石含开)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