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1

评论

23

26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两千六百年前,楚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将华夏之龙踩在脚底

《春秋大变局:华夏奠基与融合的三百年》节选(9)

作者:朱晖

在春秋首霸齐桓公近四十年的称霸生涯中,他最大的敌人还不是山戎北狄(注1),而是在遥远南方的一个蛮夷部族。它的实力不仅远超山戎北狄,甚至还在齐鲁宋等中原大国之上,如果说戎狄只是华夏的肌体之病,那么它简直就是华夏的心腹大患。

这个部族,就是蛮夷中的战斗机,诸侯里的航母舰,所谓“南蛮”之领头羊楚国。

所谓“蛮”,即泛指生活在中国南方的各异民族,包括荆楚、三苗、百璞、百越、巴蜀等等,而由豫西南山区(今河南淅川)发展至江汉平原一带的荆楚,便是南蛮各族中最强大的一支。不过,与戎狄不同,荆楚之文化虽与华夏迥异,但也是成熟的农耕民族,只不过多带一些山野的气息罢了。而且在名义上,荆楚也是周王室分封的诸侯国,只不过是打引号的诸侯国而已。

图片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得从头说起了。

原来,早在商朝的时候,岐周与荆楚都是商朝属下的小部族(注2),也是共同对抗商朝的盟友。不过周族农业发达,土壤肥沃,因而后来居上,崛起代商,而楚君也相当识时务地选择了投靠在周人账下,并在周成王时期接受了周的子爵封号(注3),位居诸侯的最末一等,负责看守祭祀的燎火,地位十分之低下。然而此时楚国先辈们显示了惊人的开拓进取精神,他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注4),一步步日渐发展壮大。事实上,“楚”在甲骨文中,就是人步行于丛生的林木间的景象;“荆”字本意则是指落叶灌木,以之作为国号,反映了荆楚先民是在环境十分恶劣的山野之中开辟山林发展起来的。另有一种说法认为,荆楚之名得自“荆棘”,因其喜欢在村寨周围种植荆棘以为防卫,张正明《楚史》上就说:“熊绎(楚国始封君主)所居的丹阳,名为国都,实为村落,估计没有城池,只有‘棘围’之类。棘围是荆棘环绕而构成的寨栅,起防御工事作用。”

另据《清华简·楚居》记载,熊绎受封后建了座宗庙,却没有可以用来祭祀的贡品,没办法就到邻近的鄀国去偷了一头小牛,又怕鄀国来找麻烦(惧其主),竟连夜宰杀后祭祀(从此夜祭也成了楚人的一个习俗)。足见当时楚人之弱小窘迫。

图片

到了西周第四任君主周昭王与楚国第二代君主熊艾时期,楚人愤怒于周室给的待遇太低,遂开始脱离华夏体系,并不断吞食融合周边蛮族而日渐强大。当然,楚人仍自认为是中原祝融氏之后(注5),文化要比周边蛮族高出一等,甚至比中原华夏还要更牛。所以西周中晚期周室衰弱后,楚国第六任君主熊渠便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王为加位,我自尊耳。”从而立三子为王,与周天子分庭抗礼,役属群蛮,骎骎乎似有侵犯中国之势。

事实上,楚人所崇拜之图腾,便是与中原迥然不同的凤鸟。在楚国艺术品中,凤鸟可谓永远的主角,其或展翅飞翔,或足踩飞龙,或翅扇猛虎,显示了其高傲自信的民族性格。如荆州天星观楚墓中有一虎座鸟架鼓,凤鸟向天高歌,虎座却如臣子伏跪。又如在江陵马山一号战国楚墓中有一件龙凤虎纹绣罗单衣,其纹饰中凤鸟有着夸张绚丽的花冠,一足后蹬,作腾跃状,另一足前伸,扼住下方龙的颈部,凤的一翅扇中上部一龙之腰,另一翅扇中—虎之腰。二龙扭摆挣扎,一虎引颈怒吼,很是狼狈,而以一敌三的凤鸟,却兀自神情惬意悠闲,胜似闲庭信步,整个搏斗场面充满了力与美。虎是楚国西部巴国(位于长江三峡)与东部虎方(位于江西鄱阳湖南岸)所崇拜的图腾,龙则是中原华夏所崇拜的图腾,楚人崇凤鸟而贬龙虎,可见其对于自己的文化有着超强的自豪感与优越感。

图片

时至今日,湖北人说话,在遇到不服气或不甘心时,还习惯说一句“老子就是不服周”,“不服周”这个词,就源于此。另外,楚国成为春秋霸主后,还出现了一句叫做“霸蛮”的俗语,至今仍代表着两湖人民那种吓不怕、压不倒、打不死、咬定青山不放松、就算死也不服输的地方性格与族群精神。

到了楚文王(公元前689年到公元前677年)时期,楚国终于称雄于江汉,成为南方第一大国,并正式踏足中原,掀起了一连串的灭国狂潮(注6)。据《马王堆汉墓帛书》记载,楚国这时的政策是“兼人之国,修其国廓,处其廊庙,听其钟鼓,利其资财,妻其子女。”真的很黄很暴力。

图片

到了楚文王之子楚成王时期,楚国已接连吞并了权国(今湖北当阳县西南)、邓国(今湖北襄樊北)、申国(今河南南阳)、息国(今河南息县)、贰国(今湖北应山县境)、轸国(今湖北应城县境)等国,并收服了随国(今湖北随州市)、蔡国(今河南上蔡)、巴国(今四川重庆)、庸国(湖北竹山)、绞国(今湖北郧县西北)、罗国(今湖北宜城县西)、郧国(今湖北沔阳县境)、州国(今湖北监利县东)等小弟,从而形成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军事集团,其势力范围幅盖了整个湖北江汉平原,并一步步向中原推进,乃至推进到了河南境内的郑国边界,这里距离周之王都洛阳,只不过二百余里,只要楚国愿意,随时可以招呼几万个精壮的男人闯入王畿寻开心。华夏的危机,已经迫在眉睫!

可以想见,当诸夏之间内乱不止鸡飞狗跳的时候,猛抬头一看,却发现楚国这个地方千里,带甲十万的庞然大物已跃马挑枪在眼前,直逼天子脚下,这其间的心旌震荡,实在难以言述。

图片

另外,与野蛮落后、且无严密政治组织与领土野心的戎狄不同,荆楚是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古国与超级大国,不管是政治、军事、文化,还是生产力水平,它都不比诸夏差,甚至更强。可以说,楚国完全拥有统一天下的野心与实力,如果中原各国还像从前那样一盘散沙甚至互相攻伐的话。

我们都知道,荆楚最后没能统一天下,反而被华夏给同化融合了。但是,如果没有齐桓公以及后来的晋文公,谁融合谁还不一定呢!

所以,身为华夏联盟的盟主与霸主齐桓公,无论多累多苦,他还是必须带领大家去阻止强楚对中原的疯狂入侵,这是他的责任,也是诸夏目前的当务之急。更重要的是,如果不降服楚国,齐桓公的霸业就远算不上完美。齐桓公辛苦了这么多年,可不想只做半个霸主,或者三分之二个霸主,这也太憋屈了。而且降服楚国不仅是齐国的需要,也是诸夏的共同需要,特别是邻近楚国的诸侯们,他们现在相当危险。

而其中最危险的两个国家,就是蔡国和郑国。这两个国家都是周王室的直系宗亲,地位非常重要,但又都临近楚国,经常受到楚国的入侵,它们一旦坚持不住被楚国征服,楚国的实力将更强大,气焰将更嚣张,华夏各国的抗楚信心也将受到极大的打击。事实上,遥远的楚国第一次出现在鲁国史书《左传》上,就与蔡、郑有关,鲁桓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710年,“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

这说明楚国早在春秋初年,就已经对二国形成威胁了,但它正式对二国展开侵伐,还是从齐桓公年间(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开始。

楚国对郑国的侵伐开始于齐桓公八年(公元前678年),当时齐桓公刚在前一年召集第二次甄地会盟,正式成为春秋时代首位霸主;而楚国则已在前几年吞并了江汉平原上的大国申国、息国与邓国,国势越发强盛。而郑国当时又正在侵扰宋国,形势相当混乱,齐桓公本欲为宋国对郑用兵,但在知晓楚国也在攻郑后,便及时调整战略,与郑联盟,楚文王知难而退。

图片

六年后,公元前671年,周天子赐胙于楚成王,并令其“镇尔南方夷越之乱”,言下之意在南方发展就好了,不要来中原捣乱。

然而,在齐桓公二十年(公元前666年)秋,楚国令尹(掌握楚国军政大权的最高官职,相当于宰相)子元带领战车六百乘,再次大举侵郑,齐宋联军赶紧救援,楚军连夜遁走。紧接着齐桓公又从公元前664年开始北伐戎狄、救援燕国、邢国、卫国,马不停蹄,四处奔波。

图片

然而,公元前662年,楚成王又率军攻入郑国,齐桓公与宋桓公联手,再次拯救了郑国。

齐桓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59年)秋,楚国人贼心不死,再次进攻郑国。齐桓公于是在荦地(今河南淮阳县西北)这个地方与鲁、宋、郑、邾等国举行了一次大型盟会,谋划对付楚国的大计。这也就是齐桓公“九合诸侯”的第四合,荦之盟。

第二年秋,比郑国还靠近楚国的两个嬴姓(虞舜之臣伯益之后)子爵小国江国(今河南正阳南)和黄国(今河南潢川)主动来找齐桓公,要求加入华夏联盟,这是因为楚国经常欺负他们,他们不堪忍受,故遣使来寻求齐国的保护。

远人来归,这是大好事儿啊,齐桓公当然答应。然而管仲却对此表示反对:“江、黄远齐而近楚。楚,为利之国也。若伐而不能救,则无以宗诸侯矣。”他认为江黄二国与郑国不同,江黄的实力太弱,又太靠近楚国,很容易被楚国吞并,如果我们当了他们的保护人却没来得及救他们,这对齐国的霸业有大害,所以千万不能接纳此二国。

可是,齐桓公终究没有听管仲的,他认为争取楚国的周边邻国,可以孤立楚国,并能为军事打击楚国做准备,他看不出这样做会有什么问题。

于是,齐桓公与宋、江、黄三国在贯地(宋邑,今山东曹县南十里)与阳谷(今山东阳谷县)接连举行了两次盟会,正式成为了江黄二国的保护人与带头大哥。

图片

齐桓公错了,大错特错,他第一错就错在太低估了楚国的野心,他以为举行几次盟会,拉拢几个小国楚国就会收手了?怎么可能呢?就在齐桓公忙活开会的时候,楚国又是连续两次攻入郑国,屡败郑军,并将郑国大夫聃伯俘虏,郑文公支撑不住,差点就向楚国投降。

齐桓公错了,大错特错,他第二错就错在太高估了江黄二国的抵抗力,九年后,楚国伐江灭黄,齐国路远不能救,大失人心,霸业从此衰落。这是后话了。

至于蔡国,楚国对它的侵伐早在齐桓公二年(公元前684年)就开始了,这一战,楚文王大败蔡军,并将蔡哀侯献舞俘虏,献舞在楚国孤独的居住九年之后客死异乡,死后蔡国人拥立其子肸继位,是为蔡穆侯。。

四年后(公元前680年),也就是齐桓公“甄之盟”齐国始霸的前一年,楚文王借为宠妃息妫复仇,再次率军攻入蔡国,痛扁了小蔡一番。

没办法,蔡国就如它的名字般,太菜了,楚国揍它,就跟砍瓜切菜那般容易。

事情过后,蔡繆侯也知道自己菜的很离谱,于是将自己最宠爱的最小的妹妹蔡姬嫁给了齐桓公为三夫人,以结好齐国,寻求强援。

楚国连年北侵,中原诸侯不堪其苦,水深火热。据《管子》一书记载,当时,郑蔡二国城池崩毁,屋宇遭焚,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楚国还阻塞河水,淹没宋国四百里良田,以至宋民无以为生,冻死饿死无数。

图片

总之,这几年真是多事之秋,公元前660年,狄人灭卫,将卫人杀得只剩五千多人;次年公元前659年,狄人又灭邢国;卫邢二国在齐桓公的帮助下才得以在黄河南岸重建家园。而从这年到公元前657这三年,楚国又三次大举攻打郑国,郑国陷入苦战,他们之所以没有投降,只因为齐桓公,那是他们最后的一线希望。所以《公羊传·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说:南北两方面的戎狄蛮夷等异族交相入侵,中国虽还不曾断绝,但已宛如丝线(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看来,齐桓公必须与楚国来场硬仗,与楚王来场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对决了,因为它不仅关系到齐国霸业的成败,而且关系着整个华夏民族的生死存亡。

这便是历史赋予齐桓公的伟大使命。

注1:除了令人头疼的赤狄,齐桓公还曾对付过白狄,《国语·齐语》说:"(齐桓公)西征攘白狄之地,至于西河,方舟设泭,乘桴济河,至于石枕。悬车束马,踰太行与辟耳之溪拘夏,西服流沙、西吴(即虞国)。"《史记·齐太公世家》上也说齐桓公曾“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在今山西平陆)还。”所谓大夏,即今山西太原一带。。古时“大”通“太”,“夏”则可指称西方,春秋时陈公子少西字子夏,郑公孙夏字子西;故此“大夏”,有“太西”之意。而当时中国人去过的最西的地方,大概就是今天山西太原一带,又《括地志》云:“大夏,今并州晋阳及汾、绛等州是。昔高辛氏子居之,西近河。”在战国赵国开发这里之前,太原还是太行山中的戎狄猖獗之地,所以齐军必须“束马悬车”(把马脚裹起来,把车吊上山去),翻越险峻的太行山脉,足见此战之艰难。

注2:见《竹书纪年》:“(夏桀)二十一年,商师征有洛,克之。遂征荆,荆降。”及《诗经·商颂·殷武》:“挞彼殷武,奋伐荆楚。罙入其阻,裒荆之旅。”

注3:傅斯年《与顾颉刚故古史书》却认为:“遍检《春秋》之子爵,全无姬姓(除吴)。姬姓不封子,而封子爵者,立国皆在周前。楚子,一向独立之大国也。吴子虽姬姓,而建国亦在周前……见殷有箕子微子,我遂疑子是殷爵。所谓子自是王子,同姓之号,后来渐成诸侯之号,乃至一切异姓亦如此称。我疑凡号子者大多是殷封之国,亦有蛮夷私效之。要均与周室无关系……(楚)亦或者始受殷号,后遂自立。”可备一说。

注4:所谓筚路,服虔曰:“筚路,柴车,素(不加漆饰)大辂也。”也就是一种用碎材所拼成的轻便大车。而蓝缕就是破衣服。“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意思就是驾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开辟山林。

注5:关于楚人的源头,学界一直存在很多争议。张荫麟、何光岳、张正明等学者认为楚人确实源于中原华夏,而林惠祥、俞伟超、伍新福、刘玉堂等学者认为楚人就是尧舜禹时代三苗的后裔,乃正宗的南蛮,其远古世系是他们出于政治目的自己构建的。

注6:见《吕氏春秋·真谏》:“楚文王兼国三十九。”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