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走进通识课 不同专业学生如何学有所得?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课程正在加速走进高校。其中,一些AI通识课程受到了大学生们的追捧。听起来门槛有点高的人工智能,不同专业的同学 是否可以人人皆学、学有所得?
当艺术创作遇上人工智能,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在华东师范大学“人工智能+美育”实验室,木刻版画“动了起来”, 跨过屏幕演绎虚实交融。这些都是学生们在《人工智能艺术应用》课堂上创作的作品。
作为一名数学系的研究生,赵理浩告诉记者,这门“难抢”的AI通识课不仅满足了自己对艺术的热爱,更让他感受到了“不一样”的AI。
赵理浩 华东师范大学学生
为了让艺术“零”基础、AI水平不同的同学们同上一堂艺术课,授课教师章文需要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学习、备课。在课前,她会调试大量代码,或者尝试不同模型的组合,以便上课时把“最佳方案”交到学生手中。
事实上,这门课程已经多次迭代升级,从《多媒体艺术应用》到《数字艺术应用》,再到《人工智能艺术应用》。如今,同学们的收获也越来越多:手绘审美、数字表达,更多的是AI赋能创意思维。章文表示,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课程中,或者在未来的科研中,形成人机融合、人机共创的智能时代新创作方式。
章文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除了萌发AI时代的“思维模式”,AI通识课也帮助同学们走进AI的“核心”。在上海交通大学,就有这样一门《人工智能基础》通识课,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上海交通大学学生郑渲霖表示,这门课更加侧重于人工智能背后的数学基础,尽管学起来不轻松,但是掌握之后就能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
郑渲霖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
如何让专业的内容更接地气?授课老师许志钦在讲解神经网络知识时,结合了更多的现象与案例。许志钦介绍,通过把这门课凝练成以现象出发、现象驱动,那学生的理解难度会大大降低,并且对他们未来使用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许志钦 上海交通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院长聘教轨副教授
为了让学生系统地认识AI,这门通识课由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一同备课,在内容上涵盖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核心算法、发展历史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
虽然课程是面向所有专业的本科生开放,但由于对数学学科有基本的要求,所以选修的同学,基本上为理工科专业学生。因此,《人工智能基础》通识课还会设计升级,以适合更多专业学生学习。据记者了解,未来,“改良”版的《人工智能基础》通识选修课将可能成为每位上海交大学子的通识必修课。
周栋焯 上海交通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院 数学科学学院双聘教授 致远学院副院长